《狼蛛》:「這玩意兒是啥?」&「這玩意兒真不賴!」

2020-12-06 經濟觀察報

(圖片源於網絡)

林頤/文

「這玩意兒是啥?」「這玩意兒真不賴!」《狼蛛》的讀者,一定站成兩派。前者困惑、厭惡;後者喜歡、痴迷。不管哪一派,用「這玩意兒」來形容這本書,都是恰切的,因為實在很難找到更好的定位了。它是小說嗎?是隨筆嗎?是詩歌嗎?是段子嗎?……它,究竟是個什麼玩意兒啊?

《狼蛛》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鮑勃·迪倫。以他本人的意思,他是要把它寫成小說的,他原本的意圖是再創一個垮掉派經典小說,繼傑克·凱魯亞克1957年的成功之後。《在路上》鑄造了美國青年文化的一座裡程碑,也掀起了「路上文學」的熱潮。鮑勃·迪倫就是其中一員。1964年,迪倫和他的夥伴開車跨越美國,目的之一就是完成一部小說,一部他們心目中的偉大的美國小說,一部媲美甚至超越《在路上》的小說。1964~1966年,這部小說逐漸完成,它被定名為《狼蛛》。

從羅伯特·齊默爾曼到鮑勃·迪倫

這部作品還沒出版,消息就在坊間流傳,很多人感興趣。「它的作者是鮑勃·迪倫。一個大紅大紫的名字。」《狼蛛》預定在1966年秋付梓,出版社和迪倫本人都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從裝幀、設計到周邊,不斷討論又討論。很不巧,1966年7月29日,迪倫駕駛的摩託車在紐約住所附近翻車,迪倫後來屢次形容這次事故如何驚心動魄,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車禍並不算多麼嚴重,然而迪倫藉此無限期取消了很多合同,淡出公共場合長達7年多。《狼蛛》的出版計劃擱淺了,直到1971年,它才正式推出。而在1969年,這部作品的盜版拷貝就在市面流傳,大家都在熱烈討論,狂熱的歌迷竭力想要得到它。鮑勃·迪倫呢?他否認與它的關聯,聲稱是在經紀人艾爾伯特·格羅斯曼的命令下才撰稿的。當然,這是推脫,鮑勃·迪倫可從來不是什麼老實人。

從1941年5月出生在明尼蘇達州的山地城鎮少年羅伯特·齊默爾曼,到1961年1月抵達紐約格林尼治村的鄉村音樂青年,以及很快改名叫「鮑勃·迪倫」的這個年輕人,他主動選擇了自我身份的更改,然後給新名字附加了一系列謊言。比如他說他是孤兒,童年悲慘,流離他鄉,曾住在蘇人印第安部落裡,還在馬戲團裡跑過腿。當鮑勃·迪倫出名之後,1963年,《新聞周刊》戳穿了他的謊言,嘲諷了他塑造的奮發向上的窮小子形象。

也許,在鮑勃·迪倫的內心深處,一直居住著另一個自我。當他還是孩子時,他很喜歡讀書。他閱讀《聖經》和象徵主義詩歌,他熱愛蘭波、陀思妥耶夫斯基,他視詹姆斯·迪恩和「貓王」埃爾維斯·普萊斯利為偶像,他可能對自己猶太小康家庭的平淡出身感到厭倦,沒有磨難的人生何以成為英雄?金斯堡的《嚎叫》(1955)、凱魯亞克的《在路上》(1957)的大熱,可能讓鮑勃·迪倫有了靈機,他現在有新的方向了。

《狼蛛》之怪,與無法定義的實驗文本

《狼蛛》採取了凱魯亞克所謂「事實主義」或者自然主義的處理素材的方法,但是比《在路上》更加碎片,更加難以理解,更加語無倫次。

這本書從對《在路上》的一種奇異的仿造開始,一種仿佛隨心所欲的、迷幻眩暈的旅途見聞,夾雜著民俗色彩的古怪傳說。首篇文章叫《老槍,獵鷹之口書&逍遙法外的狗男女》,它寫道:「阿瑞莎/水晶點唱的聖歌&生哥兒女王瀰漫於迷醉灌輸中縈繞應要聽取深情聲波之殘跛&山呼讚頌哦舉世無雙的金城旋舞&你們被痛扁的人格神啊……」

它到底在表達什麼意思?作為讀者,我一頭霧水。我首先注意到「&」這個符號的頻繁使用。鮑勃·迪倫把「&」變成了萬能符號,他想用就用,&像楔子,突兀、古怪,為句子灌注了一絲興奮,劇烈的斷裂,然後接續。接著,我注意到註解非常詳細,剛才我引用的那段幾十個字的句子,譯者羅池加了四個注釋:「口書」或戲擬紋章描述;阿瑞莎,本書的女主角之一,或出自美國黑人女歌手阿瑞莎·富蘭克林;「聖歌&生哥兒女王」是指美國音樂史上兩位聖歌歌手;「金城」是傳說中印加帝國的寶藏,「旋舞」可能指迷幻劑效果。這些亦步亦趨的註解和模稜兩可的解釋,說明了本書翻譯的難度以及譯者的艱辛工作,這也是本書採用雙語版的原因吧,中文讀不懂,就對照英文吧。

鮑勃·迪倫的藝術素養是很不錯的。迪倫在格林尼治村時期結交的女友蘇西是個先鋒畫家。蘇西最喜歡的當代藝術家是雷德·格雷魯斯,後來也成了迪倫的最愛。迪倫說,他喜歡格雷魯斯把每件事物都描繪成一個易碎的世界,支離破碎的各個部分都擠在一起,然後往後站一點,你就能看到它們一起組成了一個複雜的整體。這顯然也是《狼蛛》的創作手法。

在這裡,我想補充說說美國現代藝術家傑克遜·波洛克。因為波洛克的生活時間只比迪倫稍早一些,他也是小鎮出身,也是在紐約出名,最重要的是,波洛克使用的「滴濺法」是一種強調無意識的「行為繪畫」,與自動寫作類似,其內容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以,當時這種自動式創作可以說是時代的一股風潮,先行者暴得大名,後趨者就容易陷入東施效顰的境地。寫作《狼蛛》的鮑勃·迪倫,在起步上晚了一些。《狼蛛》是典型的實驗文本。實驗文本總是讓人愛之恨之,人們讀不懂,又努力想要讀懂。實驗文本是文學發展不可缺少的先鋒嘗試。想想看,如果沒有喬伊斯的《尤利西斯》《芬尼根守靈夜》,沒有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沒有法國新小說家比如阿蘭·羅布-格裡耶等人的創作,二十世紀的西方文學會有多麼空白。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垮掉的一代」為代表的這批小說的流行和實驗文體的盛行,正是因為,實驗的性質指向叛逆、反抗、桀驁不馴、突破常規。這是一次全面推進的迅猛的文化運動。

《在路上》《嚎叫》等作品代表的街頭意識形態標誌著一種新型的人的存在。鮑勃·迪倫在20世紀60年代成為明星,作為「對抗文化」孕育的神話,成為新的美國青年偶像。

《狼蛛》之不怪,與可以定義的粉絲消費

流行歌手出書,購買群體之一必然是其粉絲。為偶像掏腰包,無可厚非。作為出版物的品類之一,這類書籍一向有銷路,這也是《狼蛛》沒有正式出版就廣受追捧的主要原因。

鮑勃·迪倫是有才華的。正如諾貝爾文學獎給出的獲獎理由,因為他給「歌曲帶來詩意的表達方式」。迪倫抓住了民謠的精髓,又吸收了其他音樂形式,形成了鮮明的個人特色。迪倫最負盛名的幾首歌曲,如《沒關係,媽媽》《答案在風中飄蕩》《大雨將至》等,以詩論之,足堪盛名。迪倫發現,詞是歌的信息,歌是詞的表現,應該更關注精神而非技術。文字假如要變成歌,就要具備歌的特質,比如重複、節奏、韻律。把詩和歌放在一起,然後把聲音補充進來,那種沙啞仿佛有很豐富的情感的沉澱。詩和音樂的結合,因此動人。

在1966年之前,鮑勃·迪倫已經出名,歌詞寫作方面的天賦已經顯現。那些有力量、有餘味的文字,是怎樣進入20餘歲正當青春的迪倫的腦海,然後孵化、哺育,脫胎而出的呢?《狼蛛》提供的就是這樣的機會。它不是成熟的小說或詩歌體裁,但它是鮑勃·迪倫很多膾炙人口的歌曲的路徑指南。對於迪倫的粉絲來說,這是珍貴的「考古」證據。假使我們無法做出文學意義的判斷,那麼,就把它當作一份唱片說明書吧,一份奢侈的唱片說明書,那些倏忽閃過的靈光無所寄託,像不安的幽靈棲居字裡行間,那些不可捉摸的隱喻或許連鮑勃·迪倫都不明其意,你盡可以憑自己的意願捕捉它們,琢磨它們,賦予它們自有的體驗。

關於這個文本可行性的質疑非常多,它幾乎遭遇了文學界的集體反對,最終鮑勃·迪倫只好迴避、放棄,在回憶錄裡絕口不提。不過,假使我們公正一些,我們是可以明白青年迪倫的一些思想的。就像迪倫後來在《編年史》裡說道,初到格林尼治村,站在窗口俯瞰街道之時,他想他尋找的東西是從《在路上》中看到的那些。美國在改變,鮑勃·迪倫有一種命中注定的感覺,他試圖駕馭這種改變。他意識到,如果他想創作民謠就需要某種新的格式,某種不會被消耗掉的哲學身份。它必須是從外在世界中自發而來的。不需要很多話來描述它,它正在開始發生。

《狼蛛》是鮑勃·迪倫的一次「發生」。不管它有沒有按照鮑勃·迪倫希望的方式進行。這本書裡有這麼一首詩:「鮑勃迪倫長眠於此/被身後/顫慄的肉體/謀殺而死/兇手遭到拉撒路拒絕之後/就撲上他/以求個清靜獨處/但驚訝地發現/他已經變成/一輛電車&/這樣的結局正適合/鮑勃迪倫……」

相關焦點

  • 金毛被比熊犬一巴掌拍醒,一臉的嫌棄,金毛:這是個啥玩意兒啊
    網友家裡就養了一隻大金毛,這隻大金毛,脾氣相當的好,天冷了之後,它每天就是趴在沙發上睡覺,要不就是陽臺上曬曬太陽。家裡比熊犬跟金毛比真的就相差太遠了,對於不能出門這件事情它意見非常的大,經常在主人上班的時候堵在門口,不讓主人走。
  • 比目魚:微博這玩意兒
    微博這玩意兒剛剛出現的時候(最早的微博網站是Twitter.com,2006年創立,2007年開始流行,現位於牆外),可能不少人會覺得這東西是個怪物——什麼?只能寫 140 個字?網際網路不是給人提供更多方便、更多自由的麼?怎麼?你要反其道而行之?限制我們?只能寫 140 個字兒?2.
  • 逮了幾隻螃蟹準備養幾天,關鍵是這玩意兒還能自動換水!
    「逮了幾隻螃蟹準備養幾天,關鍵是這玩意兒還能自動換水!」哈哈哈哈逮了幾隻螃蟹準備養幾天,關鍵是這玩意兒還能自動換水!這位網友前段時間去親戚家玩耍,由於親戚家是做水產生意的,回來的時候親戚非要他捎回來一些螃蟹,因為他本人知道這些東西價格不是太便宜,就象徵性的拿回來幾個,順便又要了幾條小鯽魚!因為他想過一段時間再吃,就把螃蟹放到了抽水馬桶的儲水罐裡,話說這操作大家有見過嗎?
  • 你確定武松打死的是這玩意兒?
    你確定武松打死的是這玩意兒? 分享幾張最近看到的老虎肌肉照 看完你就再也不相信水滸傳了 第一張是老虎的身長
  • 主人餵金毛吃跳跳糖,金毛一臉蒙圈:這是啥玩意兒
    雖然狗狗經常上當,但是這卻是狗狗最開心的時候。狗狗的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等待中度過的,所以有的玩,狗狗自然很開心。不過家裡的金毛狗狗可沒見過這東西,所以十分的有必要讓金毛狗狗體驗一把。騙狗狗吃東西是最簡單的事情了。
  • 於是19世紀歐洲人發明了這些玩意兒
    不過現在好了,大家可以談,並且也不認為它是骯髒齷齪的。其實這不就是正常的生理需求嘛!馬斯洛需求層次第一層就是生理上的需要,人嘛,吃喝拉撒睡性,基本的生理需求,這有什麼好齷齪的呢?在100多年前的中國自慰那可真是洪水猛獸了,都以為那玩意兒邪惡的不能再邪惡,以至於我們現在都很難看到那時候關於自慰的記載。那麼,文明、發達、先進的歐洲怎麼樣呢?
  • 凱莉海豚音開瓶蓋 瓶蓋挑戰究竟是個什麼玩意兒?
    凱莉海豚音開瓶蓋 瓶蓋挑戰究竟是個什麼玩意兒?時間:2019-07-09 12:4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凱莉海豚音開瓶蓋 瓶蓋挑戰究竟是個什麼玩意兒?
  • 假如你是一名設計師,你會拿這玩意兒做什麼?
    想像一下有一種塗料,只要你把它塗在任何物體的表面,通上電流,表面就可以發光,聽上去是不很炫很給力?
  • 你必須擁有的33件提升生活品質的玩意兒
    烤箱這玩意兒簡直是萬能的,比炒菜鍋好用多了,而且無油煙!烤牛排、烤羊肉、烤香蕉、烤菠蘿、烤糕點。西餐的烹飪方式加上中國人天生的美食思維,足足讓俺滅掉無數米其林大廚哇!尤其是烤三文魚,買來的冷凍三文魚魚塊直接丟進去,200攝氏度烤20分鐘,拿出來淋上沙拉及鮮檸檬就能即刻體驗北歐美食~~~。
  • 成語「狼狽為奸」,狼大家都認識,那麼狽是個啥玩意兒?存在嗎?
    馴服狼我們人類作為萬物的靈長,在馴服野獸這方面的歷史也可以說是相當悠久。根據考古研究表明早在中石器時代我們已經馴服了狼,後來慢慢演變成了狗。不過這種論斷並沒有直接的證據,僅僅是一家之言。由此可見,這兩個動物之間的關係請到底有親密。然而,傳說終究是傳說。狽究竟是否存在還是一個疑問,既然現實社會裡面並沒有發現狽這種動物。於是乎,人們又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他們認為所謂狽其實就是狼!不過他們是一群特殊的狼,是受傷的狼。
  • 普朗克都想不出來的玩意兒!「量子籃球」你聽說過嗎?
    魯迅曾經沒說過這句話:「遇事不決,量子力學;解釋不通,穿梭時空。」就是告訴我們,沒什麼事兒是量子論搞不定的,有,就多堆疊幾個看不懂的物理名詞,咋咋呼呼糊弄過去,自然就順理成章了。來接待的老師氣度不凡,張口閉口就是蟲洞、黑洞,這讓阿偉想打個地洞鑽進去。老師說,這種科學道理太深奧,一般不跟家長說,上兩周課,自然見效。
  • 這個Arcadia大蜘蛛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臥槽,這個蜘蛛會噴火,挖槽,這個蜘蛛真牛x,不管怎麼樣還是希望大家在ISY玩的開心一點,好了,我們接下來一起看看這個大蜘蛛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 吃了這玩意兒,膝蓋就不疼了?
    您還真就問對了,對此我還就真想來說叨兩句~1/維骨力,怎麼護的膝?維骨力,也有叫維骨素、關節寶的,是相當「著名」的一種關節保健品。其之所以被認為對保養關節有療效,是因為裡面的有效成分氨基葡萄糖,是人體軟骨和其他結締組織中的一種重要成分。氨基葡萄糖(Glucosamine)也有叫葡萄糖胺、葡糖胺或氨基葡糖的。
  • 「紅菌」到底是個啥玩意兒?
    這是什麼騷操作人家規規矩矩轉了一圈才回到原位怎麼你就能一步到位啊於是引起了科學家的強烈好奇最後有人發現這個現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比如在缺氧的深海區氨總是莫名其妙的減少就是「紅菌」的勞動成果首先「紅菌」把55%的氨氮轉化為亞硝酸鹽氮這叫做部分亞硝化
  • 一大波新奇產品來襲 "新玩意兒"第13期
    清水/飲料都留不下痕跡——超防水T恤    自老美一家名為Aamir Patel的公司為我們展示的驚人技術,圖片中的這件T恤,無論是用清水還是帶色的飲料來淋它,都不要妄想能在衣服上留下什麼痕跡。相當犀利的一個產品,超防水T恤(Silic Shirt),據說是採用了某些矽基的疏水技術,能做到常見液體都不沾的效果——這意味著諸如吃飯這樣的場合,再不用擔心被飲料或者菜油把衣服搞髒了。
  • 絕地求生:刺激戰場,你這秀的都是啥玩意兒?
    對槍玩的是啥?打地鼠見過沒  對槍對很多人來說,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拼的是技術,玩的是生死,但對於高端玩家來說,對槍也能秀出好的操作,比如近距離對槍時,可以配合走位、壓槍,卡視野等方式取得上風,遠距離對槍時,可以在掩體後和對方玩心理博弈,不過遠距離確實更考驗槍法就是了。
  • 「那玩意兒」越是粗壯,越是受女生喜歡O(∩_∩)O
    這玩意兒被說的不要不要了【黑條灰燈蛾creatonotos gangis】,的確很克蘇魯,它們的
  • 這玩意兒居然是地球生物?
    鮟鱇魚是典型的早戀選手,魚卵一孵化,雄性鮟鱇魚就立刻去找對象,找到了對象就咬住不放,寄生在雌魚的身體上,成為雌魚的一部分。隨後就開始了吃軟飯的雄鮟鱇魚的一生,因為在這之後,除了精巢組織會繼續長大外,雄魚的其他器官會停止發育直至完全退化,靠雌魚身上的血液來維持生命。
  • 這玩意兒是尼斯湖怪??
  • 你可能看不懂鮑勃·迪倫的「天書」,也搞不定這枚狼蛛書籤!
    繼《尤利西斯》《百年孤獨》之後,鮑勃·迪倫唯一實驗文本《狼蛛》成為又一本進入華語世界的超現實主義天書。  《狼蛛》的語言既是粗糲狂亂的,又隱約顯露出鋒利的文學野心。比起「易讀文本」,《狼蛛》更是「可寫文本」的瘋狂遊戲。《狼蛛》是一種文學推翻一種文學的話語權的暴烈行動,它是徹頭徹尾的顛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