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斧螳,是中國最常見的螳螂之一,它們身形壯碩、儀態威武、表情豐富,很是令人喜愛,同時它們也擁有較強的捕食和生存能力,下至螞蟻上至胡蜂,只要一個不留神都有可能成為廣斧螳的盤中餐。
↑ 廣斧螳,姿態總是非常威武,猶如一位武力超凡的雙刀大將軍。
↑ 表情豐富的廣斧螳,它們的臉上會流露出類似好奇、不屑、驚恐、憤怒之類的表情,非常討人喜愛。
↑ 若蟲時期的廣斧螳已經擁有極強的捕食能力,吃掉一隻肥碩的蟑螂對它來說簡直易如反掌。
廣斧螳如此強悍,除了蜥蜴、蟾蜍等動物,看起來似乎不會有太多的天敵,但大自然偏偏喜歡開玩笑,還給廣斧螳安排了一位非常不起眼的天敵。
↑ 廣斧螳的成蟲很難被戰勝,於是它的天敵便從螳螂卵入手。一枚健康的廣斧螳卵一般呈深棕色,雖然具有一定的保護色,但螳螂媽媽一般不會把卵產在太過隱秘的地方,有時甚至會直接產在路邊的鐵絲網或是建築物的牆壁上,而這也給了天敵可趁之機。
↑ 中華螳小蜂,螳螂最大的天敵之一,這是一種體型非常微小的寄生性蜂類,體長約4-5mm。不僅是廣斧螳,幾乎所有種類螳螂的卵都會遭到中華螳小蜂的寄生。
雌性中華螳小蜂尾部擁有一根細長的產卵管,它們在交配過後便會開始尋找健康的螳螂卵,接著用產卵管刺破螳螂卵鞘的外殼,將自己的卵產在螳螂卵鞘中,幼年中華螳小蜂孵化之後便以螳螂卵鞘中的物質為食,直到最後羽化成蟲,才會破開螳螂卵鞘飛出,繼續這一過程。
這種寄生模式有點類似於「鳩佔鵲巢」,而被寄生的螳螂卵鞘中尚未孵化的小螳螂也就遭了殃,即使沒有全軍覆沒,出生率也會大大降低。
↑ 雌性中華螳小蜂,產卵管極長,甚至可以達到體長的1.5倍。它正徘徊在一枚螳螂卵上,尋找合適的寄生位置。
這樣的場景在秋季很容易看到,如果螳螂媽媽把卵產在比較開闊的位置,就極有可能導致卵被中華螳小蜂寄生。
↑ 中華螳小蜂體型極其微小,一枚螳螂卵的體積大約是1.5立方釐米,而中華螳小蜂比螳螂卵還要小很多。
↑ 雄性中華螳小蜂,不具產卵管,體型比雌性更小。
↑ 被寄生的螳螂卵鞘,中華螳小蜂在裡面羽化之後鑽出,留下了許多圓形的小洞,而其中的小螳螂則胎死卵中,再也沒有機會來到這個世界上。
↑ 不少螳螂愛好者非常憎恨中華螳小蜂,我倒覺得沒必要過多地替螳螂們擔心,畢竟這是大自然的規律,也是生態圈中的一環。
↑ 寄生性蜂類,也會寄生毛毛蟲。雌性寄生蜂先產下幾枚卵,再將毛毛蟲蜇暈,黏在自己產好的卵上,幼年寄生蜂出生後會鑽入毛毛蟲體內,以已經癱瘓的毛毛蟲為食。
無論從種類、外形還是寄生方式上來說,寄生蜂都非常的紛繁複雜,以後我會用獨立的篇幅介紹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