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隧道內11輛車連環追尾。
11輛車追尾又引發其他事故,導致翔安隧道內車輛長時間滯留。
廈門晚報訊(文/記者 戴舒靜 圖片/網友提供) 間隔不到兩個星期,翔安隧道接連發生事故。繼3月15日發生8起追尾事故之後,昨日再次發生8起相似的事故,導致隧道內交通滯留兩個多小時。
是什麼原因造成事故如此頻發?翔安隧道警務隊中隊長李亞鵬分析認為,這與車輛的安全車距太短和車速太快有關,但另一個更令人擔憂的隱性原因,則是翔安隧道已嚴重超負荷的車流量。據統計,翔安隧道目前每日平均車流量高達76000車次,超出設計容量26000車次。
事故分析
五成未保持安全車距
四成違法變道
■「U」形的海底隧道有長下坡,但視覺誤差讓人以為是平路
翔安隧道警務隊中隊長李亞鵬說,昨天上午的追尾事故,是過去一年來翔安隧道內發生的單起事故中涉及車輛最多的一次,還直接誘發了另外7起事故,受損車輛達二十多輛。其中11輛車連環追尾中,有兩人輕微受傷,3輛車受損嚴重,無法自行駛離現場。
事實上,這不是翔安隧道第一次因追尾事故導致交通滯留。不到半個月前,3月15日傍晚發生的8起追尾事故,同樣造成翔安隧道交通滯留兩個多小時。
據統計,翔安隧道內這幾年來發生的事故,半數以上是未保持安全車距造成的。另外40%屬於違法變道,10%為司機操作不當等其他原因。
「很多人以為翔安隧道很平坦很好走,其實未必。」李亞鵬說,翔安隧道從設計圖上看是一個「U」形,隧道最深處距離海平面有70米,所以有很長的路段屬於長下坡。但是由於人的視覺誤差,以為都是平路,如果沒有保持合理車距,一旦前方車輛急剎車,很容易追尾。
違法變道的司機有的是喜歡開快車的,也有的是被迫變道的。限速80公裡的翔安隧道內,經常會遇到龜速行駛的車輛,如超重的小貨車、只能開60公裡的公交車,還有小心翼翼的新手。這些車輛不僅降低了翔安隧道的通行效率,也打亂了通行秩序,跟在後面的司機往往因忍受不了而違法變道,在變道過程中就存在發生事故的風險。
李亞鵬提醒司機,隧道內不能超速,但也不要「龜速」,應按照規定的時速行駛。
安全隱患
3月起車流量暴漲,日均流量超負荷2.6萬車次
■翔安隧道成廈門東部唯一進島通道,上下班高峰期都會堵
發生事故,主要責任當然在於司機,但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超負荷的車流量也是翔安隧道事故多發的重要外因,這與近期仙嶽高架的通車有很大關係。
據統計,3月1日仙嶽高架未通車前,翔安隧道雙向車道每天平均車流量為6.7萬車次,3月1日之後車流量一下子暴漲到7.6萬車次,而翔安隧道當時設計的車流量僅為5萬車次。
「廈門東部現在只有這麼一個進島通道,沒辦法。」李亞鵬說,翔安隧道一頭連著仙嶽高架,一頭連接翔安大道、翔安南路、324國道以及泉廈高速,這些路全程限速都在80公裡,路寬好走,所以從泉州、福州進入廈門島的車輛,幾乎都選擇從翔安口下。這麼多車匯聚在一起,對於單向僅3個車道的翔安隧道來說,自然不堪重負。
與此同時,隨著私家車越來越多,翔安還要分流島內剛需人群。目前,不僅節假日尖峰時段堵,平時上下班高峰期也堵,發生事故的概率因此也隨之增加。
特別提醒
保持車距可以數滅火器,每隔25米一隻
■對責任無異的小事故,應先將車輛開出隧道
如此大的車流量,特別是遇到隧道內發生事故後,怎樣應對呢?李亞鵬提醒市民,出行前選好路線,如果不是非走不可,儘量避開高峰期上路。如果一定要出行,可以通過收聽廣播了解實時路況,或多設計幾條應急路線。
一旦發生事故,能快速自行處理的應選擇快速處理程序,避免擁堵。如果事故未造成人員傷亡及其他重大損失,且雙方對事故責任沒有異議,應先將車輛開出隧道再處理;若確認車輛無法啟動,要打雙閃燈並在車後100米處擺上三角警示牌,車上人員撤離路面,等待救援車輛到來。
怎樣與前後車保持車距呢?李亞鵬介紹了兩種實用小技巧:
第一種,自己的車輛時速是多少,就與前車保持相應的車距,比如時速80公裡時應保持80米。如果對目測沒把握,可通過數滅火器數量來算。翔安隧道內雙向共有400多隻滅火器,每隔25米一隻。
第二種,如果感覺後車離得太近,可連續輕踩剎車,提醒後車保持車距。剎車不能太急,以免發生追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