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願意為『自由』放棄全面義體化,進入網絡嗎?——士郎正宗
曾幾何時,賽博朋克系科幻小說推崇的腦機接口和意識上傳技術在這個充滿不測之數的2020年悄悄成為真實事件。當地時間周五下午,特斯拉創始人兼腦機接口技術公司Neuralink的總裁,埃隆·馬斯克展示了一項新技術突破:將新一代硬幣大小的Neuralink植入活體豬只頭部,隨即與之神經連接,讓置身事外的觀看者僅通過信號接收裝置就看到豬只行動模式、活動範圍甚至神經思維活動,而且,觀看者看到的都是實時畫面。
甚至,在測試中可通過接收豬只的活動狀態信息預測其行動,比如可以判斷它是否餓了,或需要什麼,都可以先行為之準備。
這項技術突破,放置於現實,也有一定意義——Neuralink放射的微電信號可以影響腦部細胞活動,從而對腦損傷進行自我修復。
在被腦機接口技術震撼的同時,我想起曾風靡世界的科幻漫畫《Ghost in the Shell》之於未來信息技術人類(義體人)和傳統人類之間的糾紛——倫理紛爭。
那麼在即將到來的未來中會產生什麼呢?我在這個不眠之夜,想就此簡單談談。
真正的自動化營銷時代
賽博朋克小說構築的未來世界中,在皮下與腦部植入的接口設置可以讓使用者的思維模式和偏好成為可接收的電信號發送出去,從而被任一商家接收,再為之量身訂造合適的營銷策略,甚至可在構思的下一秒,貨物已經出現在購物車裡。
我想說的是,這項技術隨著突破終將成為現實,而那時營銷模式將出現更新一次飛躍。
在網際網路時代的當下,每個人的日常行為模式、活動方式、偏好愛好等行動都會被大數據所捕捉,成為代表性的數據歸類,再由研究市場思考對策的營銷計劃人員抓取分析,從而制定出專屬這一類受眾的營銷計劃,以及針對這一類受眾的品牌宣傳。
同樣的,受眾在瀏覽網絡信息時也會將個人偏好「設置」為大數據的一部分,在大數據提供的信息洪流中成為一個個記憶點,當機會合適時,在營銷策劃者和大數據共同運作下,就會醞釀出重擊受眾的痛點,使之成為消費者。
不過這個過程,需要漫長的大數據確定、數據抓取分析、反覆推敲和受眾群體分類才能粗略地確定應該會接受品牌宣傳、廣告以及營銷計劃的受眾,同時還要承受可能的宣傳損失——不確定痛點,找不到抓手甚至預估錯誤。
當諸如Neuralink的技術成為現實時,這類無限試錯就會減少至少百分之五十甚至更多。通過對電信號判讀,可直接了解使用者—受眾偏好和需求,從而快速確定對策、研究方案,繼續細分受眾群體;作為營銷方可節省大量資源,作為受眾也可以避免看到不適應或不在偏好範圍內廣告宣傳,準確鎖定偏好品牌,圍繞之的公關宣傳也可較為準確制定了。
此外關於Neuralink的腦部自我修復功能,也可成為一個減輕受眾使用的心理顧慮和負擔的宣傳點。在腦損傷問題上世人始終困擾,那些因先天性或意外傷害的人,甚或被阿爾茲海默症纏身的老人,都可使用之修復腦部神經元,並具有不亞於人工智慧的思維活動效果,甚至會更快默許自動化營銷時代到來,他們更具需求性和條件。
畢竟馬斯克也宣稱,這是一項讓人類加速趕上人工智慧的技術。作為對人工智慧不抱支持態度的他藉此表態,「當你打不過對方,那就加入對方(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不啻為一個之於陷入瓶頸期的人工智慧技術研發的最新信號。
網絡新人類會夢見數據羊嗎?
但同時,換作是我,就必須得為馬斯克和Neuralink尋找公關團隊了,上述自動化營銷時代的構想和說辭,要用之說服全部受眾,難度還是有的。至少分為兩個層面:倫理道德和觀念衝突。
首先說觀念衝突問題。誠然在這個時代,在皮下植入特定的高科技產品倒也不被廣大公眾反對,但要論及將自我思考和日常偏好轉化為電信號告知於外界,未免就有些許顧慮。
這將導致,在大數據將受眾信息掏空成為消費者必備要素之後,腦機接口技術將會讓受眾個體作為一個不設防的網絡單子,暴露於網際網路世界,所有與之相關的信息(包括大腦思考的信息)都會成為不同圈層的商機和靈感,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同時也製造新隔閡,即觀念衝突——「我為什麼要讓別人窺探我的生活」。
其實,只要看穿一個不算殘酷的事實,就會對這項技術現實化看得開了——網際網路時代的大數據,早就以其遴選、分析、抓取和運算的方式將任一受眾群體(有時能精確到個人)的日常信息和偏好詳細歸類,這才會產生「網際網路記憶」。換言之,每一受眾個體在使用網際網路時,已經將自己選擇性曝光在網際網路之中,完全曝光只是時間問題,且也是基於品牌營銷方對之商業價值和偏好估算的選擇。
至於倫理道德,我只能說,這是人類自發現新大陸、意識到東西方文化衝突之後就始終被困擾的問題。對不同文化、不同種族乃至不同想法產生本能的恐懼,結果導致衝突甚至釀成慘劇,久而久之,為避免同樣問題發生,人類文明為之制定倫理道德作為限制。
現在,馬斯克的技術突破有可能像我開頭引用的那樣,促使所謂「網絡新人類」的誕生(人機合一)。對技術的恐懼以及對未知事物的擔憂,總能形成對新生技術的刻板印象,從發電機的發明,再到火車的初創,直至現在的腦機接口技術,都有相當長時間的被嘲笑、誤解的歲月。
應對所謂的倫理道德,請給予時間,受眾接受的時間。
此外無他,技術終將服務於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