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位於廣東省深圳市的中國國家基因庫正式運營,這是中國首個獲批籌建的國家基因庫。國家基因庫的資料庫統一檢索系統也將於同日正式開通運行,將公開發布癌症數據集成與整合分析平臺等多個資料庫,成為為國家生命科學研究和生物產業發展提供基礎性服務的公益性平臺。
存生物資源樣本一千萬份
國家基因庫坐落於被稱為深圳最後「桃花源」的大鵬半島,佔地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1.6萬平方米。該基因庫於5年前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原衛生部聯合批覆,並由華大基因最終負責承建運營。這是繼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歐洲生物信息研究所(EBI)、日本DNA資料庫(DDBJ)之後的全球第四個國家級基因庫。
目前,國家基因庫已存儲多種生物資源樣本1000萬份;已啟動國家基因庫開放數據中心,已經建成了20Pb數據的可訪問能力,並規劃在二期完成500Pb的可訪問能力。據介紹,20個Pb相當於4000萬部電影,一個人一天看一部電影,需要10萬年才能看完。
據介紹,深圳國家基因庫資料庫統一檢索系統將公開發布癌症數據集成與整合分析平臺、人體微生物資料庫、罕見病資料庫、免疫資料庫、人類遺傳變異資料庫等。
生物活體庫打造諾亞方舟
深圳國家基因庫定位於「三庫兩平臺」功能,擬實現資源、科研到產業全覆蓋,形成全球網絡基因庫。所謂「三庫」由貫穿全生命周期的基因信息資料庫、生物樣本資源庫和生物活體庫組成,「兩平臺」為數位化平臺、合成與基因編輯平臺。
值得關注的是,生物活體庫是全球第一個為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提供資源的平臺。「我們試圖將生物活體庫打造成中國的諾亞方舟,保護和保存世界約三十萬種植物、百萬種動物、近千萬種微生物活體資源。」國家基因庫執行主任、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徐迅介紹,「物活體庫將存儲健康大人群的全生命周期細胞資源,並與數位化平臺、合成與編輯平臺等聯動,促進資源數位化和多組學研究,實踐其創新性應用。」
在國家基因庫主任、華大基因農業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梅永紅看來,國家基因庫比銀行金庫還要寶貴。他說,生命科學時代的核心資源是基因,擁有更多基因資源並予以認知利用,則意味著更大優勢。
「我們希望搭建起基因資源挖掘的基礎性支撐平臺,形成生命密碼的存、讀、懂、寫、用能力於一體,聚焦生物醫藥、生物農業、微生物和海洋生物等領域,極大地縮短基礎科研到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周期。」梅永紅說。
國家基因庫:我們的「生命銀行」
在西方神話中,諾亞建造了一艘方舟,帶著各種牲畜、鳥類等,躲避了大洪水,安然渡過「世界末日」。
一粒種子、一個細胞、一管血液、一口唾沫、一段脫氧核糖核酸、一條數據……這些不起眼的「現在」可能是構建未來生物科技和產業的「磚石」。今日起在深圳開始運營的國家基因庫正是帶著「留存現在、締造未來」的使命誕生。中國將擁有這樣一艘「諾亞方舟」,承載人類及其他生物的遺傳樣本和密碼。
存進「生命銀行」的樣本可以救命
在基因時代,這樣的未來可期:到醫院看病,只需自己的基因作為「身份證」和病歷;想「返老還童」,保存完好的幹細胞就能輕鬆搞定;憨態可掬的大熊貓不再稀奇,就在你家庭院裡懶洋洋地打盹;遠古的恐龍、猛獁象不只活在特效裡,它們在博物館奇妙之夜真實復活……
通向這樣的未來,需要一些堅實的「磚石」——生物樣本和數據。這正是我國唯一一座國家基因庫的定位:有效保護、開發、利用遺傳資源,提高我國生命科學研究和生物產業發展水平,維護國家生物信息安全,助力全球生命科學發展。
「高大上」的國家基因庫看似很遙遠,但其實跟每個人都息息相關。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說,每個人一生中所有關鍵階段的標本都應該永久保存起來:從出生時的幹細胞,到20歲時的免疫細胞,到30歲時的生殖細胞……而國家基因庫,就是儲存這些樣本和數據的地方,像我們的「生命銀行」。
「這類似於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給自己拍照片,如果我們不拍,那就永遠拍不到了。」汪建說,「老照片只能拿來做留念,但是我們在不同階段存進『生命銀行』的年輕樣本,卻是在我們越老的時候越有用,甚至可能在關鍵時刻救命。」
基因庫比銀行的金庫還要寶貴
人類越來越認識到基因資源以及保護地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國際上,挪威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英國生物樣本庫等應運而生,尤其是美國、歐洲、日本先後建立了大型基因資料庫,這三大庫裡的生物信息數據幾乎涵蓋所有已知的脫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和蛋白質數據。
國家基因庫執行主任徐訊說:「中國亟須這樣一個平臺,從國家層面對具有中國特色的生物樣本和基因數據進行有效保存、管理和合理利用。」
「基因庫是生命科學的『國庫』,比銀行的金庫還要寶貴。」梅永紅說,農耕時代的核心資源是耕地,工業時代是能源,而生命科學時代則是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