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就是建個學院睡女學生嗎?

2021-01-17 大漢丞相

1998年5月4日,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的大會上,一位戴著黑框眼鏡的長者向全世界宣告:「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


這便是985高校的由來,而這也意味著國家每年要給錢了。


朋友們應該都聽過一句話,「搞飛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 這句話背後折射的深刻現實便是98年以前我國高教界科研界長期處於「饑寒交加」狀態,國家沒錢更沒錢撥給高教界。


京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在經商前曾是北京大學西語系的老師,名頭很響亮。但其在校外辦補習班收一個學生的收入就能超過其在北京大學一年的工資,北京大學的教師收入都如此,其他高校可想而知。


進攻高精尖學科是需要錢的,譬如最近卡脖子的晶片,做一片流片的成本就高達上百萬,英特爾、高通投入的研發經費高達上千億。


沒錢是沒法發展科研的,985工程自1999年啟動後,國家開始了系統劃撥經費投入,至此我國也吹響了進攻高精尖學科的號角。


從1999年到2020年,滿打滿算我國科研事業邁入正規不過21個年頭。取得了很多成果,也產生了很多腐敗現象。


譬如科研資金得到合理利用的航空、航天、電網等領域,我國均處於國際一流水平,電網自稱第二沒有任何國家敢稱第一。但對於腐敗嚴重的領域,我國敗的一塌糊塗,譬如上海交通大學的「漢芯一號」,上億科研經費被貪腐,至今無人追責。


整體來說,這二十一年來我國科研事業不斷進取,發展勢頭一片大好。譬如SCI這個概念,丞相讀書時如果哪個博士手裡能有兩篇硬核SCI,是能直接在北大升教授的。但在今天,稍微優秀的一個本科生就能整出SCI來,能發表NCS這種頂刊才是實力的表現。


下面進入本文正題,由於我國總體科研經費有限,只能支持有限的高校,對於一所地方小大學來說依然面臨科研經費不足的問題。


成都這兩年有著成都省的稱號,發展勢頭十分兇猛經濟實力強悍,在有了錢後也開始發展本地的高教,譬如成都大學。


王清遠在擔任成都大學校長後,成都大學也獲得了上百億的發展經費,其2020年的經費在四川僅次於川大、電子科大及西南交大。


而在成都給出的那份調查報告中,卻將成都大學這幾年的發展功勞統統劃撥給了王清遠,說都是他擔任校長的功勞。


您說這份調查報告客觀嗎?


再回到SCI,如上文所說,由於我國科研的突飛猛進,發表SCI已經是小兒科的玩意了,大量SCI給錢就能發,一篇頂刊比一萬篇水貨SCI都有價值。


但對於不是學術界的民眾來說,依然會覺著發表數量越大越厲害,這也給了騙子們行騙的空間。


在王清遠的論文中有大量是三作、四作、五作,他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呢?統統都計算在自己發表的SCI上,這也是我們看到王清遠的表彰稿上吹噓自己發了多少多少篇SCI。


而且王清遠的論文不僅有其本行業,還跨界涉及經濟、管理、教育,真是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通才。


有個笑話說,饒毅說只在自己領域內發表了一篇Nature,王清遠說自己發表了幾百篇SCI,而且遍及各大領域。


那你不就狗屁都不是嗎?


院士,起到模範帶頭作用,要在某一個課題上要能帶領中國衝鋒陷陣進入全球一流水平。


王清遠這麼個貨評選上院士於國何益?於民何益?於科研何益?



這兩年有不少學界大佬院士被錘成狗,長期造假成性,這些人利用手中的權力貪汙了數億科研經費卻毫無科研產出,他們最大的功績或許就是搞死幾個男學生再睡睡女學生。


成都竟然堂而皇之的把王清遠作為2019年院士候選人拿出來說,這是諷刺王清遠呢還是指著鼻子罵他呢?


僥倖王清遠還只是2019年院士有效候選人,真當上院士了我們還敢罵嗎?


丞相倒是敢,問題是到時還能絆倒這麼個蛀蟲嗎?


真的,毛洪濤書記的追悼會上王清遠連假裝露個面紀念一下這位往日的同事都不願意,現在毛洪濤的死亡調查報告又完全成了王清遠的表彰通告。


強烈建議王清遠在毛洪濤書記的墳頭上開個表彰大會。


後臺回復「變態」獲取文章強姦犯。

相關焦點

  • 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自然科學研究院建院十周年紀念大會舉辦
    2020年11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自然科學研究院建院十周年紀念大會在閔行校區菁菁堂舉行。此次紀念大會分為「逐夢十載」、「聚啟未來」兩個篇章,分別由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兼致遠學院院長徐學敏,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常務副院長章俊良主持。
  • 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逝世
    訃告稱,遵照張俐娜院士生前意願,張俐娜院士喪事從簡,不開追悼會。大器晚成,46歲踏入科研領域,成為武大第一位女院士據武大官網介紹,張俐娜院士1940年8月生於福建光澤,1963 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1985年赴大阪大學研究一年多。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張俐娜院士昨晚逝世,71歲成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
    訃告稱,遵照張俐娜院士生前意願,張俐娜院士喪事從簡,不開追悼會。大器晚成,46歲踏入科研領域,成為武大第一位女院士據武大官網介紹,張俐娜院士1940年8月生於福建光澤,1963 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1985年赴大阪大學研究一年多。
  • 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昨晚逝世
    大器晚成,46歲踏入科研領域,成為武大第一位女院士據武大官網介紹,張俐娜院士1940年8月生於福建光澤,1963 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1985年赴大阪大學研究一年多。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俐娜院士是武漢大學第一位女院士,致力於原始創新科研,除了纖維素和甲殼素以外,還涉及人造絲和玻璃紙的生產新方法、多糖鏈構象及其構效關係等。
  •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舉行建院60周年主題大會!
    11月28日上午,「青山設計 設計未來」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建院60周年主題大會在校文浩科學館隆重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校長陳衛,副校長張凌浩,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會長劉寧,教育部高等學校設計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林家陽,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宋協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馬賽,設計學院創始人之一黃名芊,老領導朱正文、張瑞平、張福昌、過偉敏等,設計學院院長魏潔,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藝術學院等兄弟高校領導出席會議。
  • 師者黃大年:有學生的地方就是我的家
    然而,在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的畢業照裡,一位學生眼中的好老師、同事眼中的好榜樣卻遺憾地缺席了。他就是我國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黃大年。2017年1月8日,年僅58歲的他因病醫治無效在長春逝世。生病住院期間,他還在病床上為學生答疑、指導論文、寫推薦信。黃大年是如何用深沉的愛彰顯人民教師本色、培養凝聚了一批高端人才?
  • 「美人在骨不在皮」,最美女院士于吉紅!
    但是中科院的人員構成也如同編程員那樣,總是男編程人員多,女編程人員少,中科院也亦如此。因為搞科學的大部分是男生,所以說中科院中男性人數較多,而女性因為要同時兼顧事業和家庭以及孩子,所以說女性人員較少,沒有那麼多精力去放在科學研究上。因此在中科院裡,90%左右的院士都是男性,僅有10%的女性是女院士。這也更加的說明了,能夠進入中科院中的女院士是多麼的獨特而又有著堅毅的精神。
  • 37歲祝學軍院士,昔日女學霸今日火箭女總師的院士之路
    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名單中,有一位女院士備受矚目,她就是被譽為女學霸、火箭女總師的祝學軍院士。1962年出生的祝學軍院士,是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型號系列總設計師、我國飛彈技術領域專家,擁有一連串的榮譽。
  • 廈大成立航空航天學院 工程院院士尹澤勇任首任院長
    閩南網4月7日訊 昨日,廈門大學在建南大禮堂舉行建校94周年校慶,收到校友、社會捐款7000多萬元。為獻禮94周年華誕,廈大宣布成立航空航天學院,聘請航空發動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尹澤勇出任學院首任院長。
  • 武大首位女院士張俐娜逝世
    來源:荊楚網、鳳凰網、央視新聞等10月17日晚8時,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這是國際再生資源領域的最高獎,而張俐娜則成為了半個世紀以來獲得該獎項的首位中國人。 她個子嬌小,但身姿優雅,體態端莊,總是挺直脊背;她說話不緊不慢,節奏恰到好處,嘴角總帶著淡淡的笑;她在意形象,短捲髮利落又不失溫柔,衣著永遠優雅得體。她是張俐娜,武漢大學首位、也是唯一女院士。10月17日晚8時,她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她離開後,湖北目前沒有了女院士。
  • 【在行動】重慶科技學院:建首個「大三維」重稠油開採模擬裝置
    記者 李星婷 攝\視覺重慶重慶日報消息,大型圓柱體,長4米、直徑1米;內部溫度高達425攝氏度,壓力達35兆帕;可模擬任意井型的重稠油開採環境……這個「大三維」超臨界多源多元熱流體重稠油開採物理模擬實驗裝置,是重慶科技學院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院歷時4年自主研發的。這個裝置,可從線性、平面、立體3個維度,模擬高溫高壓環境下重稠油的流動,從而攻克相關開採技術難題。
  • 宿舍沒風扇和空調學生睡天台 高校:將盡力解決
    宿舍熱成蒸籠,留校學生天台打地鋪降溫》的視頻在網上熱傳。澎湃新聞了解到,視頻中所涉及的學校是河南許昌學院,該校多名學生稱,宿舍既沒空調也沒風扇,半夜經常熱醒,睡天台的情況從5月份就開始了,多次向學校反映未得到明確答覆。
  • 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優秀學生應該具備的品質
    施一公,世界著名結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1998年—2008年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現為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院長,科技部蛋白質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聯誼會會長。
  • 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昨晚逝世
    大器晚成,46歲踏入科研領域,成為武大第一位女院士據武大官網介紹,張俐娜院士1940年8月生於福建光澤,1963 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1985年赴大阪大學研究一年多。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俐娜院士是武漢大學第一位女院士,致力於原始創新科研,除了纖維素和甲殼素以外,還涉及人造絲和玻璃紙的生產新方法、多糖鏈構象及其構效關係等。
  • 當年不知模電貴 今年枕著模電睡!女教師「吐槽」式授課獲學生點讚
    今年枕著模電睡!悔當初沒好好學!現在狂補中!!」2月26日,中原工學院電子信息學院教師李曉荃在其教授的《模擬電子技術》課程PPT中,加入了「吐槽這門課程」的段子,由於授課方式新穎,受到學生歡迎。上課學生稱,雖然這門課程掛科率較高,學起來較難,老師通過有趣的方式讓學生在正式學習之前了解這門課,對學生來說還是有好處的。
  • 中科院院士、南大物理學院教授祝世寧 嚴師的另一面是可愛老爺爺
    面對面 | 中科院院士、南大物理學院教授祝世寧 嚴師的另一面是可愛老爺爺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祝世寧身上,充滿著有趣的「反差萌」:研究生組會上,他對於實驗數據的嚴格提問會讓學生們緊張到出汗祝世寧院士的辦公室,位於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唐仲英樓的一角。在這棟充滿科技感的大樓裡,物理學院、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的師生來來往往,和你擦肩而過的任何一個學生,都有可能是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過論文的「牛人」。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祝世寧,也曾是南大物理系研究生中的一員。青年時期,祝世寧從學校到農村,又進入工廠,直到1977年才參加高考。
  • 國內首個「腦科學」專業浙大怎麼建? 院士專家來上課
    中國首個腦科學和腦醫學領域教學、科研、臨床有機結合的新興學科如何打造?浙大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中科院院士段樹民等專家學者日前做了詳細介紹。院士任院長,將「全力以赴為本科生上課」「腦科學是最具挑戰性的前沿學科,也是近年來國際上發展最快的學科。」段樹民說,在美國神經科學年度交流大會參會人員有3-4萬,已經成為最大的學科。
  • MIT理學院迎來首位女院長,浙大教授被指性騷擾致學生自殺
    1、麻省理工學院理學院將迎來史上首位女院長這是作為麻省理工學院六大學院之一的理學院自1932年成立以來第一位女院長。1968年出生於巴基斯坦,馬瓦瓦拉是引力波探測的開拓者之一,是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領導者之一。LIGO於2015年史上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這一成果獲得2017年諾貝爾物理獎。
  • 上海理工大學光電學院舉行「院士創新班」開班儀式
    中國教育在線訊 10月30日下午,上海理工大學光電信息與計算機工程學院在實驗中心405舉行了「院士創新班」的開班儀式,學院院長莊松林院士、學院黨委書記陳海瑾楊暉副院長主持了開班儀式,向50餘位院士班的同學介紹了學院開辦院士班目的、課程時間安排、學習和考核要求等方面的內容。隨後院士班教師代表夏耘老師和秦川老師分別介紹了各自負責的任課內容「程序設計」和「文獻檢索和科技論文寫作」的注意事項和內容安排。
  • 湖北二本考生,看看許昌學院,建博物館、學生國賽一等獎,都有
    許昌學院作為豫中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許昌,共建有4所高等院校,除了3所高職專科院校之外,剩下的也是唯一的本科院校就是學校標識碼為萬元;許昌學院開辦有涵蓋理、工、文、史、法、經濟、管理、教育和藝術等9個學科門類的62個本科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