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13日消息(記者劉柏煊 於中濤)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又到畢業季,吉林大學的校園裡隨處可見拍照留念的畢業生。然而,在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的畢業照裡,一位學生眼中的好老師、同事眼中的好榜樣卻遺憾地缺席了。
他就是我國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黃大年。2017年1月8日,年僅58歲的他因病醫治無效在長春逝世。生病住院期間,他還在病床上為學生答疑、指導論文、寫推薦信。
黃大年是如何用深沉的愛彰顯人民教師本色、培養凝聚了一批高端人才?又是如何用寶貴的生命詮釋知識分子的擔當,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精神財富?
2016年12月24日晚上8點26分。
「今天正逢平安夜,這是我從英國劍橋回到長春的日子。在平安夜和聖誕節到來之際,大家一定要玩得開心,讓周圍關心你的人高興,讓他們和你們永遠地在一起……」學生周文月接到黃大年發在群裡的祝福語音,明顯感覺到老師的聲音不如印象中飽滿有力。平安夜對於黃大年有著特殊的意義,他7年前回到祖國就是在這一天。此後,和學生們一起過平安夜成為慣例,而唯獨在去年,他缺席了,「我到ICU病房看老師,老師當時就說,他不希望因為他生病耽誤我們過平安夜和聖誕節,他還是希望我們快樂。」
黃大年快樂的源泉之一,就來自於見證學生的成長。他在隨身攜帶的電腦裡,為團隊的每一名學生都建了獨立的文件夾,裡面放著他們交上來的讀書報告和學習筆記,甚至還有為他們「私人訂製」的人生規劃。學生周文月說:「黃老師對每個學生的培養,都是針對他的個性展開的。他說每個學生都是一張白紙,學生可以自由地發揮,他來把關。」
有學生喜歡數學和編程,黃老師幫忙搜集資料;有學生對無人機感興趣,黃老師出錢給買航模、還資助考取無人機駕照。在學生們心中,黃大年從來不是「高高在上的學術權威」,而是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輩」、一個「推心置腹的朋友」。
但讓學生周文月出乎意料的是,當她把「出國深造」的意願透露給黃老師時,卻遭到了老師的反覆「試探」,「一開始我跟他說出國的時候,他問『有沒有打算回來』,然後我說『先出去再說』,後來他又問我『還回不回來』,我告訴他『回來』,他說『對,這就對了。』」
周文月至今還記得,當時老師的臉上瞬間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而當她知道了黃大年在英國十八年的海外經歷後,頓時明白了老師的良苦用心。
1992年,黃大年被公派前往英國攻讀博士學位,並逐漸成長為地球物理研究領域享譽世界的科學家,帶領一支包括外國院士在內的300人「高配」團隊開展科研工作,成就斐然。但在2009年的平安夜,他拋下名利、舍下衣食無憂的生活,毅然回到祖國。他生前曾說:「我覺得對我來說很簡單,簡單的根源就是情結問題,惦記著養育我成長的這片土地。我們國家從一個大國向強國邁進的過程中,需要很多像我這樣的人回來參與建設。」
這句話裡到底有多少掙扎和切斷退路的果斷,或許只有黃大年自己知道。他放棄了英國倫敦的高級別墅,把車子索性直接扔在了停車場;他讓妻子賣掉了苦心經營多年的兩家中醫診所,拋下了還在上學的女兒,倉促登上了回國的航班。以至於多年後黃大年回憶起當時回國的情景,用的詞是「落荒而逃」。
「一定要出去,出去一定要回來;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報國。」周文月說,這是黃大年自勉的一句話,這句話也為他的諸多學生和同事確立了人生坐標。在他的感召下,一批在海外頗有知名度的專家學者先後回國,為祖國科研事業貢獻力量。
作為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科學家,黃大年卻說,自己最看重的身份依舊是「老師」。三伏天裡,他讓學中醫的妻子給學生們熬綠豆湯;霧霾來了,他給學生們準備口罩;甚至有學生沒找到對象,他都要幫著牽紅線。別人問他,照顧得太細會不會顯得婆婆媽媽,黃大年則說,國家太需要人才,現在多用點心,他們中就有可能出大師、出諾貝爾獎獲得者。
學生馬國慶說:「黃老師對我們的關懷真的不一樣,他說有學生的地方就是我的家。這也是為什麼黃老師去世了以後,黃老師的學生、包括團隊成員一個都沒有走。」
黃大年捨得在學生身上花大把的時間,對自己卻吝嗇得很。身為中科院院士評審專家,黃大年自己卻不是院士。學校多次催促他申報,他卻總說,精力有限,名頭的事不重要。在吉林大學黨委統戰部副部長任波的眼裡,黃大年心靜如水,從不把個人得失放在心上,「他說我這個人有一個特點,從不幹只是掛名的職務,我要做就必須傾盡我的所有把它做好。」
作為黃大年的第一屆博士生,7年時間的相處,馬國慶說自己早已「將黃大年看作父親」,連手機屏保都是與黃大年的合照。「妻子不會嫉妒嗎?」記者反問。對此,馬國慶卻不無驕傲,「我那天跟我妻子說,我把人生當中除了我父親以外倆最重要男人(的照片),在手機上給放著;我要把黃老師教給我的東西,教給我的孩子。」
如今,博士畢業的馬國慶已接過了老師的教鞭,教的課程正是7年前黃大年傳授給他的勘探重力學與地磁學,連教室都沒有變,在吉林大學地質宮的529房間。正如秘書王鬱涵的感嘆,「學生也好、老師也好,因為黃大年的回國,人生軌跡都改變了。」
今年1月8日,曾經日夜無休、如上了發條般不知疲倦的黃大年,因病不幸離世。學生們在他的遺像旁,特意擺上了他生前經常當飯吃的烤玉米,然後一個個跪倒在地,哭成一片,說「黃老師,您終於不用再熬夜了」。
黃大年,用他「心有大我」的精神點亮信仰之光,照耀著更多人踏上了報國之路,成為一代知識分子砥礪奮進的價值航標,「……用你們的智慧回報父母家人,回報社會。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