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匠,小手藝有大智慧
作者:李貴龍(書房記專欄作家)
繩子,司空見慣、婦孺皆知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
繩子,是人類最早、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繩子的出現最少可以上溯到數萬年前的上古時期。人類先祖會使用最簡單的石工具時候,便會用草或細小的樹枝絞合搓捻成繩子了。人們用它捆綁野獸、縛牢茅草屋、做腰帶系住草裙……延續數萬年,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當下,無處不見繩子的蹤影。
繩子的產生,就與文字乃至道德、規矩、法律等結緣。最早是「結繩記事」,是文字發明前,人們所使用的一種記事方法。隨著繩子使用的廣泛和對繩子認知的深入,創造出幾十個與繩組合的詞彙和成語,以繩引申為標準、準則的「準繩」,比喻約束的「繩約」,比喻繼承祖業的「繩其祖武」,根據法律制裁的「繩之以法」,懲罰一人以警戒眾人的「繩一戒百」,表示言行正直的「正視繩行」,比喻想留住時光的「長繩系日」……一根不起眼的繩子融匯了人類創造的大智慧,串聯起晶瑩透亮的文化結晶。
最早,搓捻繩子是人們日常的手工勞動。隨著繩子的廣泛應用和對繩子質量要求的提高,逐漸出現了專事製作繩子的繩匠,繩匠也在五色匠人七十二行中有了一席之地。
隨著化學工業的快速發展,丙綸絲、滌綸絲、尼龍絲等新型制繩材料的出現,制繩進入工廠化生產,傳承了數萬年的手工制繩技藝已消逝在歷史前行的長河中。
為了用文字留有大智慧的繩匠手藝,幾度查訪,終於尋找到一位自稱曾是半個繩匠的人,他詳細地講述了製作繩子的材料、工具及工藝流程。
李金良口述
農村人都會的手藝
說起繩子,別說我快八十的人了,連五六歲的娃娃都解開。隨便走進一戶莊戶人家,背莊稼的繩子,捆綁東西的繩子,耩子上的犁繩,鞍韉上的捆繩……到處都是,就連婆姨人納鞋底也要用到繩子。只不過因用途不同繩子有粗有細、有長有短。納鞋底繩子婆姨人搓,稍粗點的繩子男人們搓,再粗的如背繩、犁繩,就要用繩車打了。咱這地方把製作粗繩子叫作打繩。
打繩,既要有專用工具,又要有一定的技術,一般人還是做不了這活兒。因此,一個村或周邊三五個村總會有一兩個打繩高手,人們稱為繩匠。說是繩匠,與鐵匠、石匠、木匠等匠人有所不同,不是靠手藝掙錢過日月的匠人。特別是我們老家定仙墕一帶,繩匠給周邊村的人打繩一般不掙工錢,僅吃頓飯,事後,人家給點瓜果土特產酬謝一下;給村裡人打繩連頓飯也不吃,一句「鄉裡鄉鄰襄互一下,有啥嘞!」確實,繩是使用率很高的生產工具,一根繩使用三二年就爛了要換新繩,幾乎年年有幾家打繩的,且打繩不是一個人的生活,幫人被幫是些平常事。更何況定仙嶺至沿黃河一帶,鄉風厚道是出了名的。
若把打繩的人稱為繩匠,我只能算半個,因為村裡人打繩一般離不開我,我的技術還算公認的扛硬,但是,從末走出去到別的村打過繩,緣此,我是半個繩匠。
近二三十年,因為市場上有尼龍等各種材料的繩,有粗有細,價錢便宜,耐使喚,人們都買繩用,再不費心費力打繩了,因此,打繩的手藝也消失。
材料就地取,工具自己造
有句老話兒說得好「黃土地是個聚寶!」一點兒也不假。只要勤快懇吃苦,地裡要啥有啥,打繩的材料就是地裡長出來的,叫做麻子。麻子是種油料作物,對立地條件要求不高,溝渠邊、坡坬地都能生長,特別適宜與黃豆套種,高杆與低杆相間,互不影響,都能很好地生長。
麻子渾身都是寶,麻籽可榨油,麻杆當柴燒,麻根是中藥,麻杆表皮纖維剝下來就是打繩的主要材料。莊戶人家每年都會種些麻子,麻籽榨油,滿足一年的食用;剝下的麻絲用來打繩。
打繩的另一種材料就是山羊毛。養羊餵雞是莊戶人家的主要副業收入,每家每戶都養羊,少者一兩隻,多者七八隻,也有養三二十隻的。每年入伏前要剪羊毛,積攢起來就是擀氈和打繩的好材料。
因材料的不同繩的叫法不同,羊毛打的繩叫毛繩,麻絲打的繩叫麻繩。
打繩的工具很簡單,有繩車、拖子、木瓜和捻線坨。這些工具都是自製的,原始而粗糙,但很實用,凝聚著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智慧。
繩車,六根木棍用斧頭砍方釘成架子,最上邊橫木鑽三個眼,將鐵棍彎成 形搖杆,頂端彎成小勾,插入孔眼;鐵棍的另端穿進搖板的三個眼,就是一副簡陋的繩車。
拖子,用「Y」的樹杈,在下端「丨」形處鑿孔,安上一根短木棍,棍上端鑽孔,安上一根鐵棍彎成 形搖杆,在「V」形處壓上合適重量的石塊,就是拖子。
木瓜,約三四寸長,直徑兩寸多的木棍,在四周均勻刨出拇指粗的三條豎凹槽,即是。
捻線坨,在直徑兩寸左右的圓形木墩中間打孔,插入頂端帶勾的細木棍或粗鐵絲,即成。
「三好一合轍」才能打成好繩來
要打成一根三二斤重、毛毛糙糙不起眼的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從備料到打成,可能要歇歇停停經過幾十天的時間。
漚麻。秋天,麻子成熟了,收穫麻籽後的麻杆,砍掉麻根,捆成小捆,背到溝底,放入淤好的水砵中,用石片壓住浸泡,叫做漚麻。漚麻是個技術活兒,掌握好時間是關鍵。時間短,麻絲不易剝落;時間過長,麻絲漚得流了,形不成絲。漚麻的時間長短由氣溫的高低決定,有經驗的人根據天氣能品出漚好麻,需要幾天時間。
剝麻。麻漚好,曬乾,背回家,即可剝了。剝麻是個費時、細心的活兒。麻絲要縷順,不能有碎麻梗。因此,剝麻只能在下雨天或冬閒時日進行。
搓麻捻兒。為了便於搓繩坯,先得把麻搓麻捻兒。麻捻兒要粗細勻稱,長短麻絲搭配。
搓繩坯。打繩,先要把麻捻兒搓成繩坯。繩坯的粗細與長短要以成品繩來定。若要打三丈二尺長、拇指粗的繩,就要搓三根三丈五尺長、三分之一拇指粗的繩坯。繩坯從頭至尾搓得要一樣粗細,打出來的繩子才勻稱。
打繩。麻繩坯搓好就可以打繩了。到打穀場裡或大院子裡,把繩車、拖子擺好,各壓上相應的石塊;把三根繩坯分別勾進繩車鐵搖杆的勾子裡;另頭,三根繩坯合成一股勾進拖子上鐵搖杆的勾子裡;將木瓜套入拖子一頭的繩坯裡,三根繩坯不能交叉、排序放進凹槽內。全部安置停當就可以開始打了。
打麻繩要有三個人操作,一個人搖繩車搖板,為繩坯擰勁,另個人搖拖子搖杆為繩的另頭擰勁,第三個人掌控木瓜。掌控木瓜的人不僅要把握木瓜挪移的快慢,看繩坯經過木瓜擰成的繩是否勻稱,還要指揮搖繩車搖板和拖子搖杆的人,達到三個人步調一致。有句老話「三好一合轍」,源於打繩,說得是打繩,也成了一句經典俗語。要打出好繩來,繩車搖板、拖子搖杆搖的力度、快慢要協調一致,更要與木瓜挪移的快慢相協調,協調了打出的繩勻勻稱稱、鬆緊一致。否則,打出的繩一股緊一股松,既不好看又不耐用。更會出現繩坯擰斷或繩縮成一塊的現象,前功盡棄,要重新收拾。
三個人協調一致,你搖搖我搖搖,木瓜勻速地從這頭挪移到那頭,從繩車上拆下,鎖好繩頭,一根新麻繩就打好了。
若打毛繩,先把山羊毛彈松,用捻線坨捻成毛線。捻好足量的毛線,就要繞繩坯。根據成品毛繩的長度推算出繩坯所需的長度,按此長度在牆面的兩頭各釘一根木棍,將毛線緣木棍來迴繞,繞夠合適粗細為止。如此這般,要繞成三根繩坯來。毛繩坯繞好,即可打了,方法與打麻繩一樣。
打繩,說起來簡單,看起來容易,若要真正打出一根粗細均勻,外表光滑,堅實耐用的繩來,確實是有一定的技術的。
李貴龍,陝西省綏德縣人。現系中國漢畫研究學會、陝西省作家協會、陝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榆林市美術家協會、書法家協會會員,榆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審專家,綏徳縣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綏徳縣黃土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文化綏徳》執行主編。先後撰著出版了《綏徳東漢畫像石》《綏德漢代畫像石》《綏德漢畫像石》《石頭上的歷史——陝北漢畫像石考察》等,其中《石頭上的歷史——陝北漢畫像石考察》作為大學生自選教材,被推薦登錄中國高校教材圖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