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性吸引源自人類自我馴化?|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21-02-20 神經前研

參考文獻

[1] Bailey, J. M., Vasey, P. L., Diamond, L. M., Breedlove, S. M., Vilain, E., & Epprecht, M. (2016). Sexual orientation, controversy, and scie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17(2), 45-101.

[2] Barron, A. B., & Hare, B. (2020). Prosociality and a sociosexual hypothesis for the evolution of same-sex attraction in human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2955.

[3] Camperio-Ciani, A., Cermelli, P., and Zanzotto, G. (2008). Sexually antagonistic

selection in human male homosexuality. PLoS One,  3:e2282.

[4] Crompton, L. (2006). Homosexuality and Civilization.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5] Fleischman, D. S., Fessler, D. M., & Cholakians, A. E. (2015). Testing the affiliation hypothesis of homoerotic motivation in humans: The effects of progesterone and priming.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44(5), 1395-1404.

[6] Ganna, A., Verweij, K. J., Nivard, M. G., Maier, R., Wedow, R., Busch, A. S., ... & Lundström, S. (2019). Large-scale GWAS reveals insights into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same-sex sexual behavior. Science, 365(6456), eaat7693.

[7] Gavrilets, S., & Rice, W. R. (2006). Genetic models of homosexuality: generating testable predic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73(1605), 3031-3038.

[8] Hare, B. (2017). Survival of the friendliest: Homo sapiens evolved via selection for prosocialit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8, 155-186.

[9] Wrangham, R. (2019). The Goodness Paradox: How Evolution Made Us More and Less Violent. London: Profile Books.

[10] Zietsch, B. P., Morley, K. I., Shekar, S. N., Verweij, K. J., Keller, M. C., Macgregor, S., ... & Martin, N. G. (2008). Genetic factors predisposing to homosexuality may increase mating success in heterosexuals.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29(6), 424-433.

相關焦點

  • 作為智慧生物的人類,可能只是贏了一場群體自我馴化的遊戲
    群體的自我馴化如今的我們雙足直立行走、善於利用資源和使用工具,用有限的已知,探索無限的未知,這些都並非是人類祖先與生俱來的優勢,而是群體在生存適應中的自我馴化。除了保護和協作,群體之間的競爭,也是人類得以自我馴化的關鍵。
  • 貓咪與人類的相處過程並不全是自我馴化,人類定向繁育佔主要地位
    在談到貓咪和狗狗之間有什麼不同的時候,經常能看見有人這麼說:狗狗是由人類從狼馴化而來,從頭到尾都是人類馴化和繁育出來的;而喵星人則是主動靠近人類,二者是互惠互利的關係,現如今跟人類關係這麼好其實是自我馴化。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是從貓咪敏感、謹慎和以自身為重的性格這個角度來說的。
  • Frontiers in Psychology:自拍的21種分類
    德國漢堡大學心理學教授 Claus-Christian Carbon 的論文《 Universal Principles of Depicting Oneself across the Centuries: From Renaissance Self-Portraits to Selfie-Photographs 》,討論了多個世界以來人類在展現自我方面做的工作
  • Frontiers in Psychology徵稿:Reward專題
    Frontiers in Psychology徵稿:Reward專題歡迎大家投稿Frontiers inPsychology上的Reward
  • 最新科學研究表明:猴子和人類一樣,具有自我馴化能力
    馴化的結果,是被馴化方對馴化者產生,安全上的依託甚至依賴。最簡單的例子,比如,人類對狼的馴化,讓其對人類產生信任與依賴。而自我馴化,這種情況,一般是適用於人類自身!而被馴化後的狨猴,通常也會在額頭上顯現出一塊白色毛皮的「特殊」斑點標誌。這種有趣的蛻換色的特殊生理特徵,是否與聲音的教學交流有直接聯繫?也是科研團隊非常關切的事情。如若真的存在,這可是動物界自我馴化形式的一個重要證據了!
  • 同性性行為的起源與演化的新猜想
    自然界中,人類已經在1500多種動物中發現了同性性行為,並且廣泛存在於主要的演化支,從靈長目到棘頭動物門不一而足。而對於同性性行為的起源與演化也是眾多學者一直研究的話題。因而,經常有人會問:如果非異性性行為不能導致繁殖,進而造成個體與種群生存的「不適」,那麼為什麼這些性行為會隨動物的進化而演化,並且在發現有同性性行為的動物族群中沒有出現滅絕的現象? 傳統層面上對於同性性行為通常存在適應性與非適應性的兩種解釋。
  • 「自我馴化」假說有了證據
    100多年來「自我馴化」假說終於有了基因證據人類「自我馴化」假說認為,我們的祖先會在社會交往中,選擇臉和其他特徵看起來攻擊性較低的人作為伴侶,從而在長相上看起來比古人類溫和。但該假說提出100多年來,一直沒有找到充分的遺傳學證據。
  • 同性戀不是人類特有!!!動物界普遍存在同性性行為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和理解同性戀這個特別的群體。放下意識的衡量與評判,縱觀整個生物界,迄今已發現約1500種動物存在同性性行為現象。且至今都沒有確切的證據表明有哪一類動物不存在同性性行為。
  • 人類如何馴化自己?
    換言之,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的情況下,人類在自己的演化過程中自我馴化,這種更隨和的舉止和態度造就了我們在地球上的成功,也令我們一直繁衍至今。  馴化症候群  此前,有關人類自我馴化的觀點曾多次引起科學家的不滿。一些人聲稱,人類的自我馴化將我們拉低到與其他物種同樣的地位,使我們像其他馴養動物一樣脆弱和具有依賴性。達爾文觀察到,不同物種的馴養動物之間有某些共同特徵。例如,家養動物的耳朵往往比野生動物的耳朵更鬆軟,尾巴更卷;它們體型更小,下巴凹陷,牙齒也更小。
  • 動物間的同性性行為,到底有什麼用?
    對進化生物學家來說,同性性行為算是一個「達爾文悖論」:如果這種行為不能幫助繁衍,可能就難以寫入基因裡傳承下來。然鵝,目前已知有 400 多種脊椎動物有同性性行為;如果不限於脊椎動物,則已經有 1500 多種動物,且廣泛分布於進化樹中。
  • 人類馴化狼產生了狗,為什麼沒有嘗試馴化老虎?是不敢嗎?
    在人類馴化的動物之中,狗算是具有代表性的物種。多項證據表明,狗曾是狼家族的一員。多年的人類馴化,讓灰狼家族中的一支逐漸改變了容貌,性格也變得更加溫順,開始與人類形成密不可分的關係。這就是如今的狗。他認為,可馴化的動物都是可以馴化的;不可馴化的動物各有各的不可馴化之處。簡單來說,動物是否能夠被人類馴化,早已被自然所決定,並不是外部因素所決定。人類只是讓這一特徵被顯現出來而已。
  • 人類馴化狼產生了狗,為什麼沒有嘗試馴化老虎?是不敢嗎?
    在人類馴化的動物之中,狗算是具有代表性的物種。多項證據表明,狗曾是狼家族的一員。多年的人類馴化,讓灰狼家族中的一支逐漸改變了容貌,性格也變得更加溫順,開始與人類形成密不可分的關係。這就是如今的狗。既然人類當初馴化狼使其變成了狗,為何當初沒有嘗試馴化老虎,讓其為人類所用呢?
  • [上篇]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Schuck,4 Simon Killcross,3Geoffrey Schoenbaum,1,5,6 and Yael Niv2,7Making decisions in environments with few choice options is easy.
  • 【英語閱讀】BBC丨狗狗的眼睛進化為了吸引人的注意力
    The findings, from U.K. and U.S. researchers in anatomy and comparative psychology, show that the facial change has developed ov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dogs living alongside humans.
  • 它們能學會打遊戲|Frontiers in Psychology
    該研究發表在《心理學前沿》(Frontiers in Psychology)雜誌上。研究人員測試了 4 頭豬用遊戲杆玩簡易視頻遊戲的能力。每一頭豬都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概念理解能力,儘管它們在敏捷方面有所局限,因為這些任務本來用於測試非人類靈長動物的智能。
  • 同性性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由遺傳決定
    同性性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由遺傳決定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30 14:00:56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Brendan P. Zietsch課題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人類進化史,也是一部物種馴化史
    狗是如何成為人類「最好的朋友」的?到底是誰馴化了誰?是狼選擇了人,還是人選擇了狼?假如要探究那些如今已司空見慣的動植物的歷史,我們往往會被帶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而每一種被馴化的物種如何出現?歷來爭論激烈。再講個故事吧。4萬年前,人類以狩獵採集為生。在某個格外漫長而寒冷的冬天,原本以搜尋動物殘骸為食的狼群,受飢餓驅使,靠近了人類的營地。
  • 中科院心理所李琦副研究員受邀擔任Frontiers in Psychology神經科學領域主題編輯
    來源 |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官網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李琦副研究員日前受 Frontiers期刊邀請加入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編輯委員會(Editorial Board),擔任該期刊「親社會行為的神經基礎」(The Neural Basis of Human Prosocial Behavior)的主題編輯(Topic Editor)。
  •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Counselling Psychology (Part 1)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counselling psychology: A primer on research paradigms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Journal of counselling psychology, 52(2), 126.
  • 萬物皆有痕,光從中生:馴化與被馴化,是人類進化史上的奇蹟
    但如果你馴化了我,我們將彼此需要。你對我來說是獨一無二的,我對你來說也是獨一無二的。」——《小王子》這個世界,曾經不屬於人類。直到翻開《馴化:十個物種造就了今天的世界》這本書,才突然覺得豁然開朗,並讓我開始重新看待自己作為「人」這個物種,是如何與其他物種在彼此馴化的過程中,完成進化的。《馴化》這本書是難得的有關人類馴化史的作品,涉及了人類歷史上十個重要物種的馴化構成,被英國媒體列為與《人類簡史》同一高度的關於人類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