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航天30強丨航天仿真軍轉民,愛太空航天科學教育助力航天大眾應用

2020-12-04 億歐網

自2015年初步在國內掀起熱潮,我國商業航天的故事已經在資本市場以及創業圈層流轉了4年之久,雖取得了不少突破,但鮮有精彩的故事。今年春節以來,一部面向C端消費者的《流浪地球》卻意外崛起,一舉突破44億票房大關,在該片的帶領之下,國內也興起一股航天熱,激發了公眾對商業航天乃至於航天科普教育產業的關注。

從商業航天衛星運用發展的角度來看,其要進一步發展就離不開有一群既懂航天技術、又懂其它領域專業知識的跨界型複合人才,如此方能整合多領域知識,將航天科技整合運用,形成跨界創新。在商業航天跨界發展的這一過程當中,航天科學教育對於推動其它領域人士快速了解航天意義重大。

近日,記者採訪了愛太空CEO白瑞雪,交流了其對於航天教育領域的理解以及該公司在這一方面所作的探索。

航天科學教育與傳播,需要有第三方民營機構參與

成立於2016年,愛太空是一家專業從事航天科學教育與應用推廣的科技公司。愛太空創始人白瑞雪原系新華社解放軍分社記者。由於採訪一直接觸航天領域,在14年的工作期間積累了深厚的專業認知以及行業資源,這行業基因決定了她出來自主擇業的時候避開衛星製造等重資產領域,選擇了從航天教育以及傳播等輕資產運營角度切入商業航天領域。

發展到現在,我國航天產業發展已經開始具備了走出專業圈層,出現了面向大眾傳播並且教育大眾的客觀訴求。航天工程的進步以發展離不開大量人才的湧入,並在該領域捏開展研究探索。但鑑於已有航天了解渠道有限,而且在傳播以及分享方式上缺乏靈活多樣的表達方式,大眾對於航天的了解還是非常有限。此外,傳統學校教育的模式也相對缺乏創新性以及趣味性的支撐,這也導致了大多數學校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創新力相對不足,而這一現狀的存在則為愛太空的發展奠定了意義。

白瑞雪表示:「我國早期的航天產業發展、傳播以及教育工作都是以政府和教育部門為主導的,但是作為一項重投資、高風險的投資領域,航天產業的發展及其建設僅有國家層面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民營企業等第三方社會智力和資本力量的介入,才能對整個產業的發展形成有益的推動。」

此外,伴隨著傳統國企改革步伐的加快,大多數國資背景的航天企業也不得不跳出傳統政府補貼的模式考慮與市場結合,也面臨著營收的壓力,但市場化過程中不同行業話語體系的差異化又成為了傳統航天企業市場化過程中的障礙,這就為來自社會層面的創意人士以及在機制上更加靈活的民營企業參與航天科學教育以及傳播提供了機會。

航天仿真軍轉民,打造沉浸式航天教育和娛樂超市

作為公司最早的產品,愛太空選擇VR、AR、AI等技術載體,結合成熟的第三方硬體產品,開發了包括空間模擬出艙、軌道任務、太空實驗、空間站漫遊、太空失重等交互內容產品,從視覺、語音、體感、多人協同等方面對航天活動進行模擬仿真,向公眾提供沉浸式的太空體驗。

愛太空所提出的航天仿真其實並不是一個憑空捏造的事情,它是系統仿真技術與航天工程相結合的產物,主要圍繞人造太空飛行器的研製、發射、測控、管理和應用等各個環節對系統進行全面的系統分析、方案設計與性能評估。其實從上個世紀50年代航天事業發展初期開始,航天仿真就廣泛應用到了航空航天領域的各個環節。

用白瑞雪的話來說便是:「事實上,愛太空所做的事情是把航天工程裡面的仿真業務給軍轉民了,從過去為工程服務發展為同時為工程和民用市場的用戶服務。」

在具體的產品與服務形態上,愛太空的業務主要覆蓋以下幾方面:

1、衛星大眾運用:現實生活諸多商業場景下的業務都可通過衛星服務解決,但由於大眾對於航空航天及其能夠提供服務的了解不足,大多數人存在需求卻不知道如何運用,更難以通過複雜的處理、分析、提取將原始數據轉化為有效信息。因此,愛太空著眼「打通最後一公裡」,向傳統產業用戶提供一站式的衛星數據應用服務。2、航天科學教育: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科學教育,在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領域都有很大投入。航天作為一個多學科集成的高地,是科學教育的最佳入口。以航天仿真起步的愛太空在這一領域擁有天然優勢,向科技館、博物院、遊樂園等場館提供科學、準確而又有趣的航天科技體驗系統,向學校提供體驗系統與配套的太空科學課程體系,並與研學機構合作夥伴一起打造航天研學產品。課程設置方面,愛太空將航天與天文結合,打造完整的太空科學知識體系,通過課程激發被教育者對於太空和科學探索的興趣。通過整合仿真體驗系統及場館運營解決方案、課程與活動,愛太空致力打造「地面上的太空漫遊體驗」,構建一個綜合化的太空內容產品大超市,打造沉浸式的航天科學教育以及娛樂方式。3、航天科學傳播:傳播是促進航天走近大眾、推動航天應用的重要環節,而這種傳播是雙向的。一方面,愛太空向航天業外受眾提供航天相關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也為航天科研院所、企業提供對外傳播服務。這些傳播內容以線上新媒體、線下論壇、動畫、文創、廣告、旅遊等多元化的形式呈現,在尋找受眾興趣公約數的同時滿足個性化需求。

商業航天產業發展,衛星運用需要複合型人才

我國航天產業發展到今天,通往太空的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是在這條「高速公路」上來往的車輛卻有限,航天應用尚未鋪開到各行各業當中,真正釋放其應有的價值。

據美國航天基金會發布的《航天報告2018》表示,2017年全球商業衛星產品與服務市場規模達2114.5億美元,超過全球航天經濟總量的55%,這其中商業航天約佔了80.1%的市場份額,火箭發射佔全球航天產業2%左右。但是對於我國企業而言,目前最熱的卻是火箭發射,整個航天應用領域的布局還相對較少,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從商業航天應用發展來看,其發展需要與航天之外的傳統行業、新興產業等跨領域要素進行深入融合,這樣才能把航天產業的價值真正釋放出來,這其中,跨界複合型人才的有無至關重要。

聚焦「公眾理解航天」,從航天科學教育以及傳播的角度切入,愛太空致力於結合多方要素推動商業航天領域人才建設和航天應用推廣。白瑞雪表示:「公司下一步將圍繞已有業務板塊繼續夯實,使各業務板塊之間的融合更加密切,並著手建立自己全面參與運營的較大規模航天仿真基地,將其發展為集衛星大眾應用、航天科學教育、航天科學傳播於一體的平臺。

相關焦點

  • 運載火箭會學習 航天運輸航班化 中國航天大會展示未來願景
    殊不知,航天技術及其產品的應用,早已深入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從氣象衛星、導航系統,到國土資源監測、生態環境保護,再到應急救援、生物科技,航天科技創造美好生活,助力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已從夢想走進現實。
  • 馭星速訊 | 航天馭星連續三年上榜「中國商業航天30強」
    北京時間2020年11月5日,2020絲路國際商業航天產業聯盟大會在西安航天基地國際會議中心召開,大會發布了「中國商業航天30強」榜單,航天馭星連續三年上榜。2020絲路國際商業航天產業聯盟大會由中國航天基金會、中國宇航學會、西安市人民政府為指導單位,西安航天基地管委會主辦,中共西安市委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辦公室、西安市科學技術局、西安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西安市投資合作局、西安市大數據資源管理局、西安市金融工作局聯合主辦。秉航天之夢,問未來之旅。航天馭星將持續發揮馭星力量,探索航天測控的無限可能,助力中國商業航天快速發展。
  • 中國航天示未來願景:運載火箭會學習 航天運輸航班化
    「現在大家看到的是『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仿真模型。今年7月23日,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點火升空。」現場的志願者向觀眾介紹。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在中國航天大會上介紹,截至9月18日8時30分,「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裡程已達1.55億公裡,距離地球1800萬公裡。
  • 載人航天工程助力航天誘變育種 應用前景廣泛
    來源:新華社軍分社·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張瑞傑 王霄新華社蘭州8月30日電(張瑞傑、王霄)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行試驗任務,利用神舟系列飛船及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作物種子和植物材料開展空間誘變實驗,推動航天誘變育種發展。
  • 航天的未來在於商業航天
    NASA的教訓給中國的航天提了個醒,舉國體制的、封閉式的軍工化的航天或不能長久興盛,航天的未來在於商業航天。一如大鬧天宮的馬斯克,當初他的航天設想被多少所謂的航天大佬「譏笑」呀,過於當時搞「阿里雲」的王堅,可現在馬斯克三萬多顆衛星的天鏈,讓多少航天精英驚掉下巴。
  • 中國商業航天發展迅速 商業航天離我們有多近?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總工藝師符志民在近日召開的第六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上透露,由該公司投資的火箭產業園、衛星產業園的產線建成後,將向廣大商業航天企業開放使用。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是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產業基地。其建設速度與規模,反映了我國商業航天的發展情況。在此次論壇上,大批產業項目籤約入駐該基地。
  • 東方紅航天生物保健品一直在路上前進
    在2月23日晚,在央視播出的《一堂好課》上,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戚發軔院士主講了一堂生動的「航天課」,他帶領眾多學子和觀眾走近中國航天,感受這一偉大事業「始於夢想,基於創新,成於實幹」的偉大力量,叩問初心使命,展望星辰大海。在第一課時中,戚老提到中國航天現在具備了進入太空的能力、利用太空的能力和捍衛太空的能力,而且這三種能力在世界上是一流的,所以說我國是航天大國。
  • 商業航天產業聯盟首屆年會在海口舉辦
    該產業聯盟由中國航天基金會、中國華騰工業有限公司、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未來之旅(海南)航天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天風證券等六家單位聯合發起,經過表決,多家商業航天企業成為聯盟理事單位和會員單位。11月25日,2020新形勢下的商業航天暨商業航天產業聯盟年會在海口舉行。
  • 天儀研究院:讓航天觸手可及
    同時由於新的航天技術開發需要越來越巨大的資金投入,單純依靠政府投入的模式,在航天市場上難以為繼。  在政府行為收縮的同時,國際上一些新興的商業航天企業應運而生,將航天技術的商業應用推向了新的高度。同時,國內商業航天也開始起步,2015年我國有限度地放開了航天市場,航天市場向民營企業打開了大門,被稱為是「中國商業航天發展元年」。
  • 中美商業航天研討會「搭橋」促交流合作
    作為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的國際論壇內容之一,該研討會邀請中美兩國專家,針對兩國商業航天現狀及發展,探討商業航天經濟模式、投融資、低軌道衛星商業服務等議題,積極引導中美雙方商業航天交流與合作,促進世界商業航天發展。
  • 中美商業航天「搭橋」,促進世界商業航天發展
    編輯:堅果審稿:悠悠據悉,中美商業航天研討會於9月19日如期舉行,兩國能夠在如此敏感的時期繼續召開商業航天研討會,這也算是一個極大的進步,根據會議的演講信息,我們得知中國的商業航天能夠得到政府的支持,這種商業航天的起步比較高,相對於美國的商業航天來說
  • 零壹空間航天科普基地掛牌成立,弘揚航天精神永不止步
    近日,零壹空間航天科普基地掛牌成立,弘揚航天精神,推廣航天文化,零壹空間永不止步。零壹空間航天科普基地建築面積1500㎡,展廳面積1000㎡,包含航天發展歷程區、火箭展示區、衛星展示及應用區等,科普教育內容板塊設有太空飛行器、固體發動機、制導一體化、通用地面站等七大主題。
  • 大數據在航天領域的應用:航空航天可視化系統
    航天在研製、運行和發布成果的全過程中,都會產生大數據和要求應用大數據。數據既是航天理論的基礎,又是航天實踐的基石。航天其總量多,要求高,對大數據要求及時而精確、高可靠性和高價值。航空航天可視化系統可廣泛用於航天測發
  • 商業航天提速「升空」
    太空雖然浩瀚,但衛星的固定位置卻相對有限。據相關研究數據顯示,預計2029年時地球近地軌道將部署約5.7萬顆低軌衛星,屆時低軌道軌位可用空間將所剩無幾。因此,為了滿足通信衛星的正常運行,各國均加快了衛星相關產業的發展步伐,一場關於太空資源的產業追逐戰也悄然展開。
  • 航天科工發布「太空材料商業開發行動路線圖」
    光明網訊(記者 白璐)10月30日,第二屆軍民融合新材料新工藝高峰會議在長沙召開。本屆高峰會議上,航天科工面向社會發布《太空材料商業開發行動路線圖》。  目前,航天科工已匯聚十餘家國內材料領域優勢單位共同加入太空材料商業開發計劃,構建聯合開發體系,初步形成了材料設計、製備、檢測能力,開展了太空輻射、熱真空等方面地面模擬試驗,著力開展太空材料產業體系論證,確定了太空材料商業開發行動路線圖:  第一步:利用1-2年時間,圍繞部分關鍵材料地面難以製備問題,完成典型材料地面模擬試驗及太空驗證。
  • 天街助力航天夢 中國航天2020科普互動展正式啟幕
    天街助力航天夢 中國航天2020科普互動展正式啟幕 2020-09-14 14:33:00這場頗具科普意義的大型互動展,是由龍湖商業和中國航天•神舟傳媒首度聯合,帶來大量關於中國航天發展歷史與航天科技成果的豐富內容。
  • 中國科技館開展「探索太空,逐夢航天」中國航天日主題教育系列活動
    為迎接「中國航天日」,中國科技館與中國宇航學會開展了「探索太空,逐夢航天」中國航天日主題教育系列活動,內容包括展品競技、DIY動手做、互動輔導、科學表演四大類十餘個項目,其中製作火星車、與專家「面對面」交流航天科技熱點、體驗太空行走等吸引了大批小觀眾參與。
  • 華夏幸福:助推航天科技 實現穩步增長
    我國在航空航天領域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1970年4月24日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遨遊太空,中國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船進入太空;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中國開始對月球進行探測活動;2011年9月29日,「
  • 載人航天裡程碑時刻!SpaceX首次商業載人航天任務成功發射
    這也是首次經批准的正式商業載人航天任務,標誌著商業載人航天的重要裡程碑。科學實驗不能停!他們將做太空人過去二十年在空間站一直在做的事情:監督科學實驗,執行維護任務,與地面上的學生交談。例如,太空人將收集他們自己的生物樣本,以幫助地面上的科學家研究飲食變化是如何影響身體的。太空人們還將種植蘿蔔,這是探索食物能否在太空生長的最新實驗。(紅萵苣和芥菜是太空人研究過的早期食物。)
  • 精巧軸承力助我國航天搏擊太空
    、航海、兵器等行業提供軸承軸承應用及解決方案。「在航天方面,中國航發哈軸作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專用軸承的定點配套企業,先後圓滿完成了長徵系列火箭某發動系統、某控制系統、天宮一號某控制系統軸承等配套任務,包括超低溫高速重載軸承、超低溫自潤滑軸承、真空低速關節軸承等多型產品。在滿足現有型號配套任務之外,中國航發哈軸還積極參與新型運載火箭研製項目,自籌開展技術攻關,助力航天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