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初步在國內掀起熱潮,我國商業航天的故事已經在資本市場以及創業圈層流轉了4年之久,雖取得了不少突破,但鮮有精彩的故事。今年春節以來,一部面向C端消費者的《流浪地球》卻意外崛起,一舉突破44億票房大關,在該片的帶領之下,國內也興起一股航天熱,激發了公眾對商業航天乃至於航天科普教育產業的關注。
從商業航天衛星運用發展的角度來看,其要進一步發展就離不開有一群既懂航天技術、又懂其它領域專業知識的跨界型複合人才,如此方能整合多領域知識,將航天科技整合運用,形成跨界創新。在商業航天跨界發展的這一過程當中,航天科學教育對於推動其它領域人士快速了解航天意義重大。
近日,記者採訪了愛太空CEO白瑞雪,交流了其對於航天教育領域的理解以及該公司在這一方面所作的探索。
航天科學教育與傳播,需要有第三方民營機構參與
成立於2016年,愛太空是一家專業從事航天科學教育與應用推廣的科技公司。愛太空創始人白瑞雪原系新華社解放軍分社記者。由於採訪一直接觸航天領域,在14年的工作期間積累了深厚的專業認知以及行業資源,這行業基因決定了她出來自主擇業的時候避開衛星製造等重資產領域,選擇了從航天教育以及傳播等輕資產運營角度切入商業航天領域。
發展到現在,我國航天產業發展已經開始具備了走出專業圈層,出現了面向大眾傳播並且教育大眾的客觀訴求。航天工程的進步以發展離不開大量人才的湧入,並在該領域捏開展研究探索。但鑑於已有航天了解渠道有限,而且在傳播以及分享方式上缺乏靈活多樣的表達方式,大眾對於航天的了解還是非常有限。此外,傳統學校教育的模式也相對缺乏創新性以及趣味性的支撐,這也導致了大多數學校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創新力相對不足,而這一現狀的存在則為愛太空的發展奠定了意義。
白瑞雪表示:「我國早期的航天產業發展、傳播以及教育工作都是以政府和教育部門為主導的,但是作為一項重投資、高風險的投資領域,航天產業的發展及其建設僅有國家層面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民營企業等第三方社會智力和資本力量的介入,才能對整個產業的發展形成有益的推動。」
此外,伴隨著傳統國企改革步伐的加快,大多數國資背景的航天企業也不得不跳出傳統政府補貼的模式考慮與市場結合,也面臨著營收的壓力,但市場化過程中不同行業話語體系的差異化又成為了傳統航天企業市場化過程中的障礙,這就為來自社會層面的創意人士以及在機制上更加靈活的民營企業參與航天科學教育以及傳播提供了機會。
航天仿真軍轉民,打造沉浸式航天教育和娛樂超市
作為公司最早的產品,愛太空選擇VR、AR、AI等技術載體,結合成熟的第三方硬體產品,開發了包括空間模擬出艙、軌道任務、太空實驗、空間站漫遊、太空失重等交互內容產品,從視覺、語音、體感、多人協同等方面對航天活動進行模擬仿真,向公眾提供沉浸式的太空體驗。
愛太空所提出的航天仿真其實並不是一個憑空捏造的事情,它是系統仿真技術與航天工程相結合的產物,主要圍繞人造太空飛行器的研製、發射、測控、管理和應用等各個環節對系統進行全面的系統分析、方案設計與性能評估。其實從上個世紀50年代航天事業發展初期開始,航天仿真就廣泛應用到了航空航天領域的各個環節。
用白瑞雪的話來說便是:「事實上,愛太空所做的事情是把航天工程裡面的仿真業務給軍轉民了,從過去為工程服務發展為同時為工程和民用市場的用戶服務。」
在具體的產品與服務形態上,愛太空的業務主要覆蓋以下幾方面:
1、衛星大眾運用:現實生活諸多商業場景下的業務都可通過衛星服務解決,但由於大眾對於航空航天及其能夠提供服務的了解不足,大多數人存在需求卻不知道如何運用,更難以通過複雜的處理、分析、提取將原始數據轉化為有效信息。因此,愛太空著眼「打通最後一公裡」,向傳統產業用戶提供一站式的衛星數據應用服務。2、航天科學教育: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科學教育,在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領域都有很大投入。航天作為一個多學科集成的高地,是科學教育的最佳入口。以航天仿真起步的愛太空在這一領域擁有天然優勢,向科技館、博物院、遊樂園等場館提供科學、準確而又有趣的航天科技體驗系統,向學校提供體驗系統與配套的太空科學課程體系,並與研學機構合作夥伴一起打造航天研學產品。課程設置方面,愛太空將航天與天文結合,打造完整的太空科學知識體系,通過課程激發被教育者對於太空和科學探索的興趣。通過整合仿真體驗系統及場館運營解決方案、課程與活動,愛太空致力打造「地面上的太空漫遊體驗」,構建一個綜合化的太空內容產品大超市,打造沉浸式的航天科學教育以及娛樂方式。3、航天科學傳播:傳播是促進航天走近大眾、推動航天應用的重要環節,而這種傳播是雙向的。一方面,愛太空向航天業外受眾提供航天相關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也為航天科研院所、企業提供對外傳播服務。這些傳播內容以線上新媒體、線下論壇、動畫、文創、廣告、旅遊等多元化的形式呈現,在尋找受眾興趣公約數的同時滿足個性化需求。
商業航天產業發展,衛星運用需要複合型人才
我國航天產業發展到今天,通往太空的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是在這條「高速公路」上來往的車輛卻有限,航天應用尚未鋪開到各行各業當中,真正釋放其應有的價值。
據美國航天基金會發布的《航天報告2018》表示,2017年全球商業衛星產品與服務市場規模達2114.5億美元,超過全球航天經濟總量的55%,這其中商業航天約佔了80.1%的市場份額,火箭發射佔全球航天產業2%左右。但是對於我國企業而言,目前最熱的卻是火箭發射,整個航天應用領域的布局還相對較少,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從商業航天應用發展來看,其發展需要與航天之外的傳統行業、新興產業等跨領域要素進行深入融合,這樣才能把航天產業的價值真正釋放出來,這其中,跨界複合型人才的有無至關重要。
聚焦「公眾理解航天」,從航天科學教育以及傳播的角度切入,愛太空致力於結合多方要素推動商業航天領域人才建設和航天應用推廣。白瑞雪表示:「公司下一步將圍繞已有業務板塊繼續夯實,使各業務板塊之間的融合更加密切,並著手建立自己全面參與運營的較大規模航天仿真基地,將其發展為集衛星大眾應用、航天科學教育、航天科學傳播於一體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