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軸承力助我國航天搏擊太空

2020-09-24 天津鑫正拓達國際貿易

在太空飛行器中,有個叫做軸承的部件,「個頭」很小,但在太空飛行器飛行中卻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最小的內孔直徑僅幾毫米,只有黃豆粒兒般大,最大的內孔直徑也不過幾十毫米,如此精巧卻掌控著太空飛行器活動「姿態」。

圖片來自中國航發哈軸公司。

太空飛行器對軸承的加工精度和質量要求之高用苛刻來形容毫不為過,製作過程更可謂千錘百鍊。作為全國三大軸承基地之一,中國航發哈爾濱軸承有限公司出產的軸承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從「長徵二號捆綁式火箭」到「東風系列飛彈」、從「神一」至「神七」、從「嫦娥一號」到「天宮一號」等航天配套產品的十幾個型號、數千套軸承,都烙印著中國航發哈軸製造的標記。

圖片來自中國航發哈軸公司。

「在機械運動中,凡是轉動的地方都離不開軸承。尤其是在火箭、飛船伺服系統中,軸承是支撐轉動和承受載荷的關鍵部件,安裝在各個節點和連接處,對控制火箭飛行姿態影響很大,也就是說,軸承起到的是『關節』作用。」在中國航發哈軸3A廠房,研發中心主任於清成一邊拿起「新鮮出爐」的軸承,一邊向記者解釋說,如果軸承出現故障或失去作用,太空飛行器在飛行過程中就會偏離正常軌道。「為了滿足航天要求,中國航發哈軸不斷對軸承的潤滑性、防鏽蝕性、耐高溫等多項技術指標進行優化,研製的每個軸承都要經過200多道精準的工序,確保產品質量和穩定。」目前,哈軸已配套開發出千餘種規格的航空航天軸承。

據中國航發哈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馬芳介紹,該公司是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唯一專業軸承研製企業,承擔著國內航空軸承半數以上的配套任務,同時為航天、航海、兵器等行業提供軸承軸承應用及解決方案。「在航天方面,中國航發哈軸作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專用軸承的定點配套企業,先後圓滿完成了長徵系列火箭某發動系統、某控制系統、天宮一號某控制系統軸承等配套任務,包括超低溫高速重載軸承、超低溫自潤滑軸承、真空低速關節軸承等多型產品。在滿足現有型號配套任務之外,中國航發哈軸還積極參與新型運載火箭研製項目,自籌開展技術攻關,助力航天事業發展。」可以說,中國的航天事業留下了哈軸人拼搏的足跡和辛勤的汗水:2003年10月我國成功發射的「神舟五號」飛船上,包括發射飛船的火箭和返回艙在內共有9種、20餘套軸承出自哈軸人之手;2005年,哈軸又為「神舟六號」提供了數十種配套軸承;此後,哈軸再一次助力我國航天工程事業,為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的研製及最後升空提供了7種型號、數百套專用軸承。目前,中國航發哈軸為航天工業配套的產品中,已有兩種獲得了國家銀牌產品稱號。

航天軸承的特點是材料特殊、工藝複雜、精度較高,針對這些特性和實際需要,中國航發哈軸這些年在技術改造和檢測設備上的投入始終沒有間斷,研發、檢測水平一直走在國內前列,關鍵產品製造已達到國際軸承標準最高級別。中國航發哈軸產品設計室三級技術專家馮小川告訴記者,軸承研製過程都需要做許多試驗,加工時對精度要求又特別高,尺寸誤差都是以千分之一毫米來計算的。僅精研一道工序,就需要將表面光度提高到0.05微米。「此外,軸承作為標準件,需要的儲備周期較長,必須提前一年甚至兩年供貨。鑑於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我們提供的產品有哪些型號被採用、將用到哪些部位上,都得在太空飛行器『飛天』後才能知道。」

如今,中國航發哈軸已通過質量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二級保密資格、裝備承制資格、國家CNAS實驗室等多項資質認證,具備了高精密軸承設計仿真、加工、熱處理、理化檢測、試驗評價能力。面對已取得的成績,中國航發哈軸並沒有放慢發展的步伐,而是堅持開展自主研發,努力提升正向研製能力,以「創新驅動、質量致勝、人才強企」的集團戰略為引領,建立了仿真分析、試驗測試等8大軸承專業實驗室,基本形成了「自主研發平臺穩步搭建,技術人才梯隊結構趨於合理,重點型號自主保障能力逐步增強」的發展態勢,力爭全力保障航天動力需求,持續助力我國航天搏擊太空。

相關焦點

  • 俄羅斯航天電影正確排序《天際行者》《太空救援》《搏擊太空》!
    然而,俄羅斯最新一次的火箭發射失敗,被各國媒體評為暴露了其航天工業接近「崩潰」的狀況,不過對於影迷來說,俄羅斯近幾年太空航天題材的電影確是急速的崛起,上周末的《太空救援》,還被不少影評人讚譽為「真實的歷史,震撼的故事!」
  • 揭秘神七七大看點 3000萬航天服助太空漫步(圖)
    圖為神舟七號飛船轉運至發射塔架  神舟七號今晚發射,解密七大看點  3000萬元航天服助太空漫步  ■太空槍林彈雨,出艙航天員要「躲、藏、擋」  ■神八後中國將具備建空間站能力  此外,由於「神七」要進行出艙活動,還必須攜帶艙外航天服和7天太空生活所需的物品,上去的時候要攜帶300公斤的裝備物資。因此「神七」太空船遠比「神六」寬敞,雖然使用的推進火箭仍為長徵2F,但額外增加了推力以滿足任務的需要。  ■艙內與艙外太空衣有天壤之別  出艙活動是神舟七號太空船本次任務中最重要的。
  • 「天問一號」出徵,探索浩瀚太空永無止境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天問一號」出徵,探索浩瀚太空永無止境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馬斯克的SpaceX 屢屢開拓太空,我國航天私營企業有這樣的實力嗎
    這也意味著,人類航天事業開始了商業化的起點,全球商業載人航天時代正式到來。未來人們將能看到私人擁有的飛行器和飛行線路。那麼,我國作為世界上的航天大國,有這樣實力強大的私營企業嗎?答案是:目前沒有,但是已經有具備類似發展潛力的私營企業。畢竟,我國的航天技術起步較晚,而且長期是國企主導。
  • 商業航天30強丨航天仿真軍轉民,愛太空航天科學教育助力航天大眾應用
    自2015年初步在國內掀起熱潮,我國商業航天的故事已經在資本市場以及創業圈層流轉了4年之久,雖取得了不少突破,但鮮有精彩的故事。今年春節以來,一部面向C端消費者的《流浪地球》卻意外崛起,一舉突破44億票房大關,在該片的帶領之下,國內也興起一股航天熱,激發了公眾對商業航天乃至於航天科普教育產業的關注。
  • 航天專家解讀我國首次太空授課物理原理
    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記者白瑞雪、趙薇、任珂)20日上午舉行的太空授課活動中,我國第一位「太空教師」王亞平通過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物理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並通過視頻通話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互動交流。    這些美妙的實驗反映了什麼樣的物理原理?
  • 揚眉吐氣,「天琴計劃」正式亮相,我國新航天技術將贏在起跑線上
    隨著近期「天問一號」發射成功,我國也開始著手準備下一項航天計劃。 近日,多名空間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其中,「天琴二號」衛星項目引發外界高度關注。那麼這個承載著萬千專家學者夢想的「天琴二號」到底是什麼來頭呢? 「天琴二號」衛星項目是我國「天琴計劃」非常重要的一環。
  • 揚眉吐氣,「天琴計劃」正式亮相,我國新航天技術將贏在起跑線上
    我國的航天技術近幾年來可謂是發展迅速,現階段正在逐步與擁有世界領先航天技術的美德等國之間差距不斷在減小。隨著近期「天問一號」發射成功,我國也開始著手準備下一項航天計劃。近日,多名空間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其中,「天琴二號」衛星項目引發外界高度關注。那麼這個承載著萬千專家學者夢想的「天琴二號」到底是什麼來頭呢?「天琴二號」衛星項目是我國「天琴計劃」非常重要的一環。其衛星將會在太空驗證多項空間引力波的探測技術與重力衛星的關鍵技術。
  • 動態 我國將啟動首次太空腦—機交互實驗
    隨著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天宮二號的成功發射,由天津大學神經工程團隊負責設計研發的在軌腦-機交互及腦力負荷、視功能等神經工效測試系統也一同進入太空,將開啟首次太空腦-機交互實驗。「腦-機交互將是未來人-機通信交互的最高形態。」
  • 我國航天技術大躍進,中國的航天空間站正向我們迎面走來
    近日,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空間站建造任務已全面開啟,核心艙已基本完成測試,航天員乘組已選定,長徵五號B將擔任「太空專列」,空間站核心艙「天和」號將於明年春天發射。未來兩年計劃通過11次密集飛行任務,建成中國獨立建造、自主運營的空間站。而後將接續發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
  • 那款沙雕的航天模擬遊戲出續作了!坎巴拉太空計劃2正式登陸Steam
    那款沙雕的航天模擬遊戲出續作了!這是那款優秀的且沙雕的航天模擬遊戲【坎巴拉太空計劃(Kerbal Space Program)】的續作!本作擁有比前作更優秀的畫質和各種全新的內容!相信這款續作能讓你擁有比前作更好的遊戲體驗!
  • 為什麼近幾年我國沒有發射載人航天飛船了?
    而飛船的體積一般比較小,指望飛船攜帶的物資(尤其是氧氣等生命維持設備和物資),只能支撐短暫的太空活動,太空長期駐留還是要看空間站那樣體積龐大、各方面設備齊全額航天設施,為維持軌道又會時常為空間站補充燃料,可以長期穩定在太空運行。
  • 200億人民幣助神六 太空實驗只把材料帶上天
    200億人民幣助神六 太空實驗只把材料帶上天(2005-10-12 14:52:25) 央視國際    萬眾期待的神舟六號預定下周升空,身為國家八六三計劃航天領域專家委員會顧問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姜景山表示
  • 手抄報圖片: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我國自1956年建立了研製火箭的專門機構以來,成績顯著。隨後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航天工業研製、生產、試驗與協作體系。航天事業有了迅速的發展。  1964年6月,自行研製的運載火箭騰空而起,在我國航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在各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中,我國衛星的質量最大(173kg)。
  • 航天科普節目《挑戰吧!太空》將開播 講述中國航天故事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王秉陽)作為國內首檔太空探索類綜娛科普節目,《挑戰吧!太空》將於今年11月17日在優酷視頻上線首播,帶領觀眾開啟不同尋常的「太空探索挑戰之旅」。  《挑戰吧!太空》聚焦中國在探索外太空領域為世界作出的貢獻,講述航天科技進步和航天人不懈奮鬥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王寶強、張雨綺、田亮、吳宣儀、朱正廷、陳鍇傑參與節目拍攝。  中宣部副秘書長趙奇指出,經過幾代航天人的接續奮鬥,我國航天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挑戰吧!
  • 我國航天技術新突破,打破美國航天領域的壟斷
    人類探索宇宙靠的是航天技術的創新。自從數十年來,我國也成為了備受矚目的航天大國。進入2020年以來,各個國家摩拳擦掌,都把探索宇宙的重點放在了火星上,爭取通過探索火星來躋身航天大國行列。就在今年9月份,我國成功發射了可以回收利用的太空飛行器,這不僅代表著國際航天技術的重大突破,也標誌著我國航天事業的飛躍式進步。
  • 一分鐘了解我國載人航天的發展階段
    而我國的載人航天對比於美國和俄羅斯,是起步最晚的,尤其是最開始的那幾年,因為技術的落後,發展得特別的緩慢,但卻一直很穩定的發展,甚至到如今,我國已經真正成為了一個航天大國。回顧我國載人航天飛船的發射史,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 我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來廣州了!她在這所小學點燃了孩子的航天夢想|關注
    在太空中如何睡覺?太空上有什麼感受跟地球不同?在太空中生活真的會長高嗎?……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讓我們跟隨航天英雄劉洋,走進廣州市越秀區舊部前小學,在精彩不斷的「從小學先鋒 長大做先鋒——航天英雄劉洋進校園」主題隊日活動尋找解答吧!
  • 7部頂尖的太空電影,流浪地球上榜
    7、搏擊太空影片再現了1961年4月12日蘇聯太空人加加林完成人類第一次太空飛行的全過程。劇本參考了最近解密的蘇聯航天檔案。影片片長108分鐘,也是加加林這一次飛行的時間。6、隼鳥號 本片根據日本航天的真實事件改編,由20世紀福克斯、東映、松竹各自拍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