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3年楊利偉神舟五號,到2016年我國共進行6次載人航天,2016年那次是人數最多、時間最長的一次,可那之後載人航天卻戛然而止,其實只是因為暫時沒必要了。
載人航天的木器其實只是為了高好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很多事情目前還無法依賴機器人,尤其是科學實驗等,載人航天可以用人彌補機械的不足,國際空間站時不時地需要輸送太空人上去就是因為它建設時間已經很長了,很多設備老化,需要太空人維護,甚至是出艙維修。飽經訓練的太空人可以輕鬆地在太空生活和活動,可以按照計劃進行科學實驗,更可以按照預定目的維護飛船,使飛船更長時間地維持良好的運行狀態,以滿足長期或者高頻次的載人飛行活動。
載人航天終歸是為航天科技服務,但是卻需要專用的載體。可能大家都聽說過某某運載火箭運載能力很強,可是載人的飛船的體積通常都比較有限,火箭運載能力雖然有強有弱,但是它們的作用只是將飛船送入預定的軌道,火箭的的任務是將飛船加速到在軌道無動力運行所需要的最低宇宙速度,也就是第一宇宙速度,之後飛船就完全脫離了火箭的幫助,而是靠慣性在軌道上無動力運行。而飛船的體積一般比較小,指望飛船攜帶的物資(尤其是氧氣等生命維持設備和物資),只能支撐短暫的太空活動,太空長期駐留還是要看空間站那樣體積龐大、各方面設備齊全額航天設施,為維持軌道又會時常為空間站補充燃料,可以長期穩定在太空運行。
自上世紀70年代前蘇聯開始驗證空間站技術之後,空間站已經成為目前研究空間環境、無重力環境下科學顯現的重要實驗平臺,由於載人、載物能力更強,空間站可以使太空人長期地在太空活動。可惜的是我國目前尚無空間站,想要參與國際空間站卻又被包括美國在內的歐美國家排斥,包括載人航天技術,我們都只能自己搞。此前我國進行了一系列航天技術,其目的當然不是單純地去飛一圈,主要是為了驗證航天技術。眾所周知楊利偉是我國第一名太空人,他乘坐的神舟五號在起飛和降落的時候都有較為強烈的震動,楊利偉本人也遭受了一定的影響,楊利偉根據自己的經驗會議太空中遇到的事情,項目組又對飛船進行了一些改造,所有後來的航天飛行相對更順利。
在2003年之後,截至2016年,我國分別進行了載人航天、出艙行走、手動交會對接、自動交會對接、飛船對接及實驗性質的空間站中長期駐留試驗,可以說已經掌握了載人航天到空間站建設的所有任務。目前由於我國尚無自己的空間站,載人航天除了驗證技術沒有太多的作用,因此自2016年之後我國再也沒有進行載人航天。但是相關的工作一直沒有停止,包括楊利偉在內的我國第一批太空人,目前多在參與新一代的太空人的培訓工作,因為接下來我國載人航天或許會成為常態。其實兩三年之前,我國空間站核心艙就已經設計得七七八八,可是沒有火箭能承擔最大4米多直徑空間站核心艙的發射任務,直到長徵五號的出現。
長徵五號主體5米芯級,可以承擔火星探測、嫦娥五號、空間站核心艙等在內的重要任務,目前發射已取得了2次成功1次部分成功1次失敗的記錄,接下來更多地驗證安全性穩定性之後,將成為我國空間站建設的主力運載設備。空間站建設成之後我,我國就有能力進行太空人太空長期駐留任務,那時才是載人航天大展身手的時候。
現在嘛還不足要著急,我國是世界上唯三能獨立自主進行載人航天的國家,別的國家都還沒能力開發航天,所以我們也不需要過於著急,先慢慢地試驗技術,掌握載人航天的各個環節之後,載人航天將成為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