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費孝通先生在香港召開的一次國際研討會上指出:「中國各民族所在的地域大體可以分為北部草原地區、東北角的高山森林區、西南角的青藏高原,曾被拉鐵摩爾所稱的『內陸邊疆』,即我所說的藏彝走廊,然後是雲貴高原,南嶺走廊,沿海地區和島嶼及中原地區。」這是費孝通先生對中華民族棋盤式分布格局的大體敘述,也是對中華民族世代聚居的「六大板塊和三大走廊(西北民族走廊、藏彝民族走廊、南嶺民族走廊)」的具體闡釋。他認為,民族板塊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連接板塊與板塊之間的民族走廊具有相對的流動性,民族走廊是研究民族互動、交融的一把鑰匙。研究歷史上形成的三個民族走廊格局的形成和發展,對於理解我國民族關係格局,對於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從本期起,理論周刊將刊發「民族走廊與區域融合」系列文章,以饗讀者。
南嶺走廊作為溝通嶺南地區和中原地區的民族走廊,是歷史上兩大區域各民族人口、經濟、文化互動的傳統通道。與其他走廊相比,南嶺走廊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比例最高、分布最廣、自然環境較為優越的地區。這裡既生活著壯侗語族的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等,也分布著苗瑤語族的苗族、瑤族、畲族等。從民族遷徙的視角觀察,這裡還曾是漢族、回族、滿族、彝族、仡佬族等民族南下、北上的通衢要道。本文試分析發生在南嶺走廊上的民族遷徙、接觸、交流、交融的歷史過程,以及這種民族互動過程所產生的推動因素和現代意義。
一、南嶺走廊概況
(一)南嶺走廊的地理特點
南嶺,又稱五嶺,其核心區包括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五大山系及其延伸的相關區域。由地球構造運動而隆起的南嶺山脈,成功地阻滯了來自東南海洋的暖溼氣流,又使南下的寒流受阻於此,成為重要的南北氣流交匯之地。南嶺山區由一系列不連續的山地組成,整體地形破碎散亂,並無統一走向,嶺與嶺之間分布著平緩的丘陵、河谷盆地,這裡土質肥沃,是各類族群生存發展的首選聚居地。位於其間的南嶺走廊,既是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也是溝通南北的交通要道,比如水運通道靈渠、陸路通道梅關古道等。南嶺走廊的地理範圍大致包括贛南山區、粵北山區、湘南山區、桂東北山區、桂北-黔南喀斯特地形區等。我國著名的人類學學者麻國慶指出,結合區域內歷史、文化和社會因素的考量,「南嶺走廊」應包括武夷山區南端、贛南山區、粵北山區、滇東高原山區、桂北-黔南喀斯特區,東連閩粵沿海,西接橫斷山脈(「藏彝走廊」區域)以及東南亞山區。在這一民族走廊中,分布著歷史文化意義不同的多個「中心」和「邊緣」族群。比如,相對於中原「中心」漢人而言的南嶺客家人;相對於南嶺走廊「中心」客家人而言的瑤族人;相對於南嶺「中心」瑤族人而言的壯、侗族人等。
(二)南嶺走廊的民族概況
南嶺走廊既是我國南方各民族之間的交通連接之地,也是我國各民族關係互動和交融之所。南嶺走廊的民族遷徙和交融進程,可以見諸各民族的史詩、傳說、民謠、文學故事等歷史資料,如畲族的《高皇歌》、瑤族的《盤王歌》和《海南信歌》、侗族的遷徙史詩《祖公之歌》、苗族的《古歌》、仫佬族的《唱羅按》、毛南族的《譚氏始祖歌》等。在這一進程中,交錯而居的各民族積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並產生了獨特的自然崇拜現象。如壯族多崇拜山石、樹木等,侗族崇拜香樟、銀杏、楓樹和桐樹等,水族崇拜水杉樹,仡佬族崇拜桐樹並有「拜樹節」的民俗傳統。
從民族聚居的分布範圍來看,從西北到東南,聚居少數民族呈遞減趨勢。在南嶺走廊的中部地區,漢族人口較為密集,其文化底蘊深厚,並利用自身的經濟、文化優勢影響著周邊的瑤族和壯族。瑤族主體聚居於山區、丘陵地區,分布範圍較廣,固有「無山不有瑤」的諺語。壯族因歷史原因,普遍聚居於漢族和瑤族的接合部,即大山出口或者邊緣地帶的盆地。其他民族則交錯混居於漢、瑤、壯等三大民族之間,形成與全國民族分布格局「大散居,小聚居」相似的分布特點。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交往互動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彼此之間在保留民族特性的基礎上逐漸增強共性。
二、南嶺走廊民族交融整合的推動因素
(一)大一統的國家政治制度
大一統的國家政治制度是推動南嶺走廊民族交融的政治制度規約和保障力量。我國歷代中央王朝基本上都以儒家文化為核心,通過「教化」政策來引導邊遠族群向中原主流文化靠攏,推動各少數民族在統一的政治規約體系中,實現對儒家主流文化的認同。在我國傳統的「家國同構」政治體系中,統治者主要以儒家的「懷柔」理論作為制定少數民族治理政策的指導思想。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在繼承歷史上「安撫、教化、羈縻、徵伐」等政策的基礎上,設「典客」以管理民族地區的政治事務。統一的郡縣制實施之後,國家的行政管理體制開始打破當地原始的部落聯盟。傳統的封閉格局被打破之後,少數民族通過自我調適,逐漸認可並接受中央政府統一的管理模式。在大一統的國家政治體系中,南嶺走廊的各民族之間頻繁交往、互動,並在此基礎上交融發展,共同推動了嶺南地區的開發與繁榮。
(二)互通有無的經濟交往
在傳統的農業社會,由於自然環境、生產技術和物質資源的制約,生存於同一區域的任何族群都不可能生產自己所需的一切產品。因而,民族之間的經濟交往便成為不可避免的活動。南嶺走廊地區地形複雜,物質生產條件有限,圩市便成為上連市鎮、下接廣大農村、調劑人們日常生產生活所需之地。同時,圩市也是南嶺走廊各民族群眾最容易彼此接觸、碰撞、協調、整合的地方。以南嶺走廊的中部地區為例,鄉村圩市既是各民族群眾經濟交往的場所,也是族際整合之地。在經濟交往的過程中,不同民族的群眾攜帶的文化價值理念在圩市交易時發生碰撞,為了協調各方利益,逐漸產生了平等交換、互不欺詐、誠信經營的共同規約。以圩市交易為典型的經濟交往涵蓋著文化價值的全方位互動,是族際認同和民族整合的基本路徑。
(三)和合理念下的文化互動
在南嶺走廊,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互動是最常見的歷史現象。在日常生活中,不同民族的成員通過相互接觸,不斷吸納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進而來便利自己的生活。以語言的發展為例,歷史上南嶺走廊地區各民族在互動交往的過程中,大都會掌握與其經常發生聯繫的其他民族的語言。為了適應經濟發展和交往的需要,各民族經過持續接觸,逐漸形成了一些公共的交際語言,比如西南官話、客家話、白話等。在和合理念影響下的族際文化互動中,各民族既調節著自身的傳統文化,又保留著自我的民族特性,呈現出「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發展態勢,為該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社會環境。
三、南嶺走廊民族交融的現實意義
(一)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召開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南嶺走廊地區由於歷史和地理因素的影響,成為了新階段集「老、少、邊、窮」於一體的全國最貧困的區域之一。南嶺走廊上各民族的交融發展,為該地區經濟社會的協調進步和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注入了新的活力,為協調區域內部亞區域的平衡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為實現精準扶貧的發展目標增添了無窮的社會力量。
(二)促進小康社會全面建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南嶺走廊地區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的地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是我國精準扶貧的重點地區之一。南嶺走廊各民族在交融發展的進程中夯實了民族大團結的深厚歷史根基。各族人民在思想、政治、文化、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實現了共建、共有、共享的有機整合,有利於促使各民族之間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有利於不斷鞏固和發展和諧民族關係,有利於不斷促進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
(三)增強各族群眾「五個認同」
南嶺走廊作為多民族交錯混居的重要地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各民族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逐漸增強。各民族同胞齊心協力、共商共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共同團結奮鬥,這就為民族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精神文化和政治制度上的保障。
【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中央民族大學)的階段性成果(項目號:2016BJMZTJJY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