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3-D列印用於醫學測試的獨特的微型流體通道

2020-12-06 騰訊網

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是第一個在曲面上進行3D列印的微流體通道的方法,它提供了第一步,有朝一日可以將它們直接列印在皮膚上,以便實時檢測體液。圖片提供:明尼蘇達大學McAlpine集團

在一項具有開創性的新研究中,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與美國陸軍作戰能力發展司令部士兵中心合作,以微米級尺寸進行了3D列印的獨特流體通道,可以自動生成所使用的診斷,傳感器和化驗。適用於各種醫學測試和其他應用。

該團隊是第一個在曲面上進行3D列印的結構,提供了第一步,有朝一日可以將它們直接列印在皮膚上,以實時檢測體液。該研究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微流體技術是一個快速發展的領域,涉及控制微米級(百萬分之一米)的流體流動。微流體技術在廣泛的應用領域中使用,包括環境感應,醫學診斷(例如COVID-19和癌症),妊娠試驗,藥物篩查和遞送以及其他生物測定。

目前,全球微流體市場價值估計為數十億美元。微流體設備通常使用稱為光刻的複雜,多步驟技術在可控環境的潔淨室中製造。該製造過程涉及矽酮液體,該矽酮液體流過圖案化的表面,然後固化,以使圖案在固化的矽酮平板中形成通道。

在這項新研究中,使用3-D列印在單個步驟中創建了微流體通道。該團隊使用定製的3-D印表機在開放實驗室環境中直接在表面上列印微流體通道。這些通道的直徑約為300微米-約為人類頭髮大小的三倍(十分之一英寸)。研究小組表明,可以使用一系列閥門控制,泵送和重新引導通過通道的流體。

在潔淨室設置之外列印這些微流體通道可以在生產這些設備時提供基於機器人的自動化和便攜性。研究人員還首次能夠將微流體直接列印在曲面上。此外,他們將它們與電子傳感器集成在一起,以實現片上實驗室的傳感功能。

明尼蘇達大學機械工程學教授,這項研究的高級研究員麥可·麥克阿爾平說:「這項新的努力為微流體裝置開闢了許多未來的可能性。」 「能夠在無塵室中進行3D列印的設備意味著診斷工具可以由醫生直接在其辦公室列印,也可以由野外士兵遠程列印。」

但是麥克阿爾派恩說,未來更具吸引力。

「能夠在彎曲的表面上進行列印也為設備提供了許多新的可能性和用途,包括直接在皮膚上列印微流體以實時檢測體液和功能,」擔任庫爾邁耶家族講座教授的McAlpine說。在機械工程系。

相關焦點

  • 明尼蘇達大學研究人員3D列印未來可用於醫學測試的微流體通道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據悉,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機械工程系的研究人員與麻薩諸塞州納提克市的陸軍作戰能力發展指揮部士兵中心開發了微米級的3D列印獨特流體通道,可以自動生產用於各種醫學測試和其他應用的診斷、傳感器和化驗。
  • 科學家利用3D納米列印製造聲控微型引擎,用於藥物分配機器人
    科學家利用3D納米列印製造聲控微型引擎,用於藥物分配EPFL科學家創造了能夠操縱周圍流體,收集細胞或分配藥物的遙控機械微型設備。微型設備已導致我們操縱其中包含的少量流體和微觀樣品的能力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 科學家正研究3D列印微型人體器官,用於測試新冠病毒藥物
    科學家正研究3D列印微型人體器官,用於測試新冠病毒藥物 站長之家(ChinaZ.com) 7月28日 消息:不管是研究治療新冠肺炎還是其它疾病的方法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為微流體技術打開了新的大門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在工程學中兩個最熱門的領域相交的地方,蒙大拿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字面上取得了很小的突破,但是這一突破可能對廣泛的應用產生巨大影響。增材製造(AM)成為製造流體設備的一種越來越可行的選擇。諸如立體光刻(SLA)和數字光處理(DLP)之類的還原聚合印刷(VPP)由於具有高解析度,因此是創建3D列印微流體的流行技術。
  •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生物列印出迷你人體腎臟 可用於藥物測試
    默多克兒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成功地利用尖端技術在實驗室中生物列印出微型人類腎臟。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研究為新的腎衰竭治療方法提供了方向,並有可能為實驗室種植的移植器官鋪平道路。在研究中,該團隊利用3D生物列印的人類製造的腎臟來篩選一類已知會導致人類腎臟損傷的藥物的藥物毒性。
  • 研究人員列印出迷你人體腎臟,可用於藥物測試
    cnBeta 消息,默多克兒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成功在實驗室中生物列印出微型人類腎臟生物列印的迷你腎臟大小不一,小至比米粒大、大至類似於常規大小的腎臟。它們配有微小的管道和血管,形成類似於腎臟器官的過濾結構。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製造微型樂高式「骨磚」
    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的研究人員擁有3d的微型樂高式「骨磚」,可以治癒骨折。 研究人員的微型空心磚只有跳蚤的大小,可以用作支架,硬和軟組織都可以再次生長。此外,模塊的可堆疊性使它們能夠像玩具磚一樣進行交互,提供可伸縮性和數千個潛在的幾何配置。最終,俄勒岡小組的目標是擴大技術和使用微型籠子生產實驗室製造的器官代替人類移植。
  • 瑞士研究人員開發出列印微縮器官的方法
    瑞士EPFL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出可列印外觀和功能幾乎與原尺寸器官相似的微組織。微型組織的寬度可以微小到幾釐米,能使科學家研究以前不可能的生物學過程,甚至測試新的治療方法。多年來,微型版器官,例如腦,腎和肺(稱為「類器官」)皆是從幹細胞中生長出來的。有機體有望減少對動物測試的需求,並提供更好的模型來研究人體器官的形成方式以及該過程在疾病中如何發生。
  • 頂刊綜述:精準醫學中的醫用微型/納米機器人
    在這個方向上,本綜述旨在說明微型/納米機器人研究的最新趨勢,重點介紹它們在精密醫學中向臨床過渡的應用。對於微型/納米發動機製造,研究人員也已經探索了在模板上使用薄膜塗層來產生不對稱塗層結構的方法,其他具有更複雜結構的設計(例如微線圈或複雜的幾何形狀)已使用先進的技術進行了構建,包括3D列印,掠射角沉積和卷式光刻。從引擎角度來看,許多研究都借鑑大自然已經發展出的各種各樣的機制來實現小尺度的運動。
  • 法國研究團隊開發了「滑動壁」,作為微流控裝置中流體控制的新技術
    Venzac等人使用了多種製造方法開發滑動壁,以將其設計在PDMS晶片的開放通道內。驅動過程允許研究人員可逆地打開或關閉泵送流體的通道,然後重新定向流動以隨意配置通道網絡。該團隊描述了該方法的原理,並演示了簡單的功能,包括提供四維(4D)空間的水凝膠板形成,控制細胞培養,然後在微流控腔室內進行基於膜的電動DNA預富集。
  • JEB:蝴蝶的「吸管」口器或可幫助科學家們開發醫學研究的微型探針
    2014年8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克萊姆森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表明,蝴蝶進食的方式或許可以幫助工程師們開發出微型探針
  • 新研究用生物3D列印技術「列印」出微型腎臟
    新華社雪梨11月27日電(記者陳宇)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使用一種新生物3D列印技術,在實驗室內可以快速「列印」出大量微型腎臟類器官,未來有望應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相關研究,最終實現用人造腎臟為嚴重腎病患者進行器官移植。
  • ORNL研究人員開發出3D列印的二氧化碳吸收裝置
    ORNL 3D列印冷卻策略 使用3D列印,ORNL團隊創建了一種將兩個獨立功能組合到一個階段的設備,同時管理接觸階段和熱交換。增材製造無需生產具有複雜冷卻劑設計的組件,而是使研究人員能夠將通道合併到包裝好的設備中,而不會影響其幾何形狀。
  • 「Science子刊」科學家首次通過微米級3D列印技術
    近日,美國科學家首次通過3D列印技術,開發出可用於醫學檢驗的多功能曲面微流控晶片。轉化醫學網早前報導,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3D列印出了能夠正常運轉的釐米級人類心臟泵(相關閱讀:【新發現】首次!而近期,在一項新研究中,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與美國陸軍作戰能力發展司令部士兵中心合作,以微米級3D列印技術開發出了一種獨特的微流控晶片,該晶片可以自動生成用於化驗和診斷的傳感器,以及用於各種醫學檢驗和其他應用的分析。
  • 3D列印MEMS技術的最新研究進展及應用
    微電子機械系統(MEMS)已廣泛用於現代各類電子應用,無論是在醫學、測量、微流控,還是在物聯網等各領域中,均可以看到它的身影。MEMS元件常用作微型傳感器或執行器,通常由矽製成;近年來使用聚合物製成的MEMS器件也比較常見。典型的矽基MEMS器件有:壓力傳感器、陀螺儀、加速度計、MEMS麥克風、噴墨列印頭等。
  • 生物3D列印技術「列印」出微型腎臟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使用一種新生物3D列印技術,在實驗室內可以快速「列印」出大量微型腎臟類器官,未來有望應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相關研究,最終實現用人造腎臟為嚴重腎病患者進行器官移植。 這一新技術由澳大利亞默多克兒童研究所和美國生物技術公司奧加諾沃主導開發。
  • 芬蘭研究人員使用3D列印改進鼻腔手術計劃
    中國3D列印網7月16日訊,芬蘭坦佩雷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嘗試了一種使用3D列印的鼻腔手術準備新方法。為了確定3D列印是否可以現實地複製鼻腔的解剖結構以及通過它的氣流,研究小組著手掃描並列印了一組內部鼻道。對印刷品的大量分析表明,該技術可能可以用作一種更快,成本更低的鼻壓力計評估方法。
  • 清華大學徐弢團隊首次利用微型機器人+體內生物列印治療胃創傷
    該研究發表在《生物製造》上。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可安裝到內窺鏡上的微型生物列印平臺,用於進入人體並進行生物列印。該平臺的設計和製造中採用了印刷電路、微機電系統技術。他們還開發了高精度控制系統,並進行了性能測試,以驗證該平臺的可行性。
  • 研究人員通過3D列印射頻探頭開發磁共振應用
    廈門大學的研究人員擁有3D列印的射頻(RF)探頭,能夠執行常規和非常規的磁共振(MR)實驗。MR技術廣泛應用於科學研究,地質調查和臨床診斷(例如MRI掃描)中。RF探頭是MR系統的核心組件,通常用於執行電化學分析,原位反應監測和MR成像。
  • 中國一作研究再登Science子刊:磁驅動摺疊機器人,3D列印僅需20分鐘
    研究人員表示,使用鐵等金屬仍然可以讓機器人工作,但可能需要更強的磁鐵來操縱。除了醫療應用外,這些機器人還可以被用於小型工廠生產微型的產品。下面的視頻展示了這種新型機器人的運作方式:3D 列印,僅需 20 分鐘打造,遊戲手柄控制過去,組裝一個微型機器人需要一對尖嘴鑷子、一臺顯微鏡,需要研究人員穩定的雙手,以及至少 8 個小時的操作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