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到農曆新年了,這時候除了搶票還能做點什麼?想過得充實又與眾不同嗎?不如本周四來聽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傑哈·莫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報告吧,2018年沒搞懂的啁啾脈衝放大技術(簡稱CPA技術),這天晚上一定給你整明白!
雷射,英文是「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Laser)",意思是受激輻射光放大。雷射科學的一個重要研究前沿就是使得雷射脈衝寬度變更短(快),脈衝能量變更大(強),也就是超快超強。
在啁啾脈衝放大技術(簡稱CPA技術)發明之前,「放大」似乎進入了瓶頸。在差不多20多年的時間裡,雷射聚焦功率密度一直在緩慢增長。
最強雷射脈衝的發展歷程。圖片來自http://nobelprize.org/
隨著CPA技術的出現,雷射聚焦功率密度提高了近十個數量級(百億倍)。現在研究的高功率雷射器峰值功率可以達到PW(拍瓦)(10^15),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平常說的32GB優盤的G是10^9,逐漸流行起來的TB的硬碟也才10^12,但是1PW是1TW(太瓦)的1000倍(此處忽略計算機常用的1024進位制,採用估計的1000倍計算)。所以你對拍瓦雷射的數量級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以人類平均身高為基準的大小比較,上下 15 個數量級
為了進一步提高峰值功率,雷射科學家們不僅要放大能量,同時還要縮短脈衝寬度。目前全世界運行的PW雷射裝置,其雷射脈衝寬度都在飛秒量級(1飛秒=10^-15秒)。一般每個人每四秒眨眼一次,每次眨眼大約持續十分之一秒;人眼可以覺得流暢的電影一般是每秒24幀,每幀大約持續1/24秒;最快的相機快門也才只有10^-6秒,與飛秒還差了九個數量級,可見飛秒是多麼小的一個時間單位。
各個過程所需時間 圖片來自http://nobelprize.org/
隨著時間的推移,雷射與大家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小到課堂上的雷射筆,手術臺上的雷射刀、大到幾公裡長的大科學雷射裝置等等都離不開雷射的身影。恰巧201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在雷射領域有著卓越貢獻的三位科學家。
圖片來自http://nobelprize.org/
CPA的發明使得雷射的峰值功率更高,這大大推動了強場物理學的發展;飛秒雷射在精準醫療領域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常見的飛秒雷射眼科手術已經讓超過500萬人恢復了視力,摘掉了眼鏡。
這兩項工作(不僅僅限於這兩項工作),都離不開傑哈·莫羅和其團隊的開創性學術貢獻。
與諾獎大師零距離
本周四晚上7:00-9:00,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傑哈·莫羅將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會議中心為大家帶來一場2020中國新年科普演講。
傑哈·莫羅,法國物理學家,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現任巴黎綜合理工學院教授,是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奧地利科學院院士,義大利科學院院士。莫羅教授是國際公認的極具創新思維的超短超強雷射物理學家。
本次報告採取線下與線上同時進行,線上多個媒體平臺同步直播。此處請注意:請到現場聽報告的朋友攜帶身份證件。
新年科學演講由我國強雷射物理學家張杰院士主持。屆時,你將有機會與諾獎得主零距離交流。讓我們聆聽莫羅對雷射的獨到見解,領略雷射技術的重要作用。站在科技的最前沿,把握科技前進的步伐。起碼,一定要讓你弄懂什麼是啁啾,什麼是啁啾脈衝放大技術。
所以,本周四晚上7點
如果來不了現場
那就電腦屏幕前,不見不散哦!
(直播信息在文末)
主辦方
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
聯盟合作
直播信息
您也可以在以下平臺收看本次活動的同步轉播
感謝以上合作媒體的大力支持!
來源:中國物理學會期刊網
編輯:井上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