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學獎何以相中啁啾脈衝放大技術?

2020-11-23 OFweek維科網

自1960年,梅曼製造出世界首臺紅寶石固態雷射器雷射技術便開始快速滲入物理、化學、生物醫療等眾多研究領域,進而對大眾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帶來深刻影響。

雷射領域摘得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

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發展,雷射早已不再局限於切割、焊接、表面熱處理這類材料加工領域,以雷射內雕、雷射清洗、超快雷射為代表的眾多新型技術和應用不斷湧現,雷射開始向越來越多領域滲透。目前,圍繞著雷射技術已經形成一個超過百億美元規模的全球化產業,全球各國均將雷射技術作為提高生產率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技術手段。

2018年10月2號,在瑞典皇家科學院的主導下,諾貝爾物理學獎正式揭曉。美國物理學家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法國物理學家傑哈·莫羅(Gérard Mourou)和加拿大物理學家唐娜·斯崔克蘭(Donna Strickland)憑藉在雷射領域的研究成果共同分享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其中,莫羅和唐娜因為「發明產生高強度超短光學脈衝的方法」而共獲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獎金。其中,唐娜·斯崔克蘭也成為了自1901年至今100多年來,第三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科學家。

左起依次為:美國物理學家阿瑟·阿什金、法國物理學家傑哈·莫羅、加拿大物理學家唐娜·斯崔克蘭

啁啾脈衝放大技術的原理

雖然,雷射器早在1960年已被發明出來,但科學家們從未放棄在其性能上尋求更大突破。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繼續增加短脈衝的光強,放大材料就會被燒毀,這是一個擺在面前的現實難題。為了攻克這一難題,1985年,莫羅和唐娜發明了啁啾脈衝放大技術(CPA)。啁啾二字最早出自唐朝詩人王維《黃雀痴》中的詩句「到大啁啾解遊颺,各自東西南北飛」,原指鳥兒的不同叫聲,在雷射中指的則是不同頻率,是對這項技術原理的形象化表述。

這一技術的原理大體上可以表述為:將一段短脈衝在時域上展寬,然後放大,再進行壓縮。當脈衝展寬時,功率的極值會變得非常低,因此,即便放大到很高的倍數,也不會燒毀放大器;然後,再在時域上對脈衝進行壓縮,可以極大增強脈衝的強度。使用這項技術後,脈衝可以短到飛秒(10-15秒)量級,功率可以達到太瓦(1012瓦特)量級。通過這一技術,雷射脈衝變得更短,強度變得更高。正是這項技術的發明,使得超快、超強雷射得到了快速發展。

相關焦點

  • 啁啾脈衝放大35周年
    1985年12月1日,Donna Strickland和Gérard Mourou正式地正式發表了讓他們榮獲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文章
  •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如何製造超強超短雷射脈衝
    瑞典皇家科學院發布的新聞材料中啁啾脈衝放大的插圖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用來表彰「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不過,這實際上是兩個半獎項:一個獎給亞瑟阿什金,因為他發明了利用雷射移動小物體的「光鑷」;另一個獎給傑拉德穆盧和唐娜斯特裡克蘭,因為他們發明了製造超短、超強雷射脈衝的技術。這兩篇文章都非常值得被授予諾貝爾獎,但它們之間並沒有那麼緊密的聯繫。穆盧和斯特裡克蘭所做的是開發一種方法來提高脈衝雷射的強度和減少脈衝的持續時間。
  • 諾獎得主是個愛開跑車的拉風漢子?你所不知道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彗星尾巴和鳥鳴 「這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五次頒給了光學研究成果,」上海大學理學院副院長,量子光學專業陳璽教授統計。光鑷和啁啾脈衝放大兩項研究,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的貢獻在「啁啾脈衝放大」研究的開拓。啁啾,形容鳥叫的聲音。唐代王維有詩 《黃雀痴》:「到大啁啾解遊颺,各自東西南北飛。」 如此詩意的用典,到了嚴肅的物理學領域中,也挺有趣。 「你聽過鳥叫,一聲婉轉鳥啼往往前部略低,後部上揚,科學家們把光比作這鳥鳴,」吳教授介紹,在物理學領域,啁啾脈衝泛指一個脈衝前沿和後沿的頻率不同。
  • 雷射、啁啾脈衝放大、超快光學和諾貝爾獎
    由於原子軌道模型, 玻爾(Niels Henrik David Bohr, 1885~1962)在192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面對這樣一個瘋狂的微觀世界, 高速攝影中機械快門和閃光燈技術都顯得力不從心. 快門不可能更快了, 但是閃光還可以更短嗎?
  • 解讀2018年諾貝爾物理獎:關注雷射物理學領域創新發展
    新華網上海11月29日電(李浩)昨日,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科協大講壇管理辦公室共同承辦的「解讀2018年諾貝爾物理獎」活動在上海啟動。
  •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三名科學家共同分享
    當地時間2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了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名單,本年度獲獎者為:美國科學家阿瑟·阿什金、法國科學家熱拉爾·穆魯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阿瑟·阿什金,以表彰他在「光學鑷子及其在生物系統中的應用」方面的貢獻,另外一半授予熱拉爾·穆魯和唐娜·斯特裡克蘭,以表彰他們「生成高強度,超短光脈衝的方法」。
  • 給老媽講諾貝爾獎:2018年物理學獎的啁啾是什麼?|小爐匠沙龍
    2018年物理學諾貝爾獎的一半授予了發明雷射「啁啾」技術的穆魯和斯特裡克蘭。據八卦消息說,穆魯教授有一天去滑雪,在纜車上突然得了靈感,結果這項技術引發了雷射技術的革命,還一不小心得了諾貝爾獎。撰文 | 吳建永(美國喬治城大學教授)如今最熱門的追星就是諾貝爾獎了,連老媽都追。
  • 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Arthur Ashkin 去世
    物理學獎獲得者Arthur Ashkin 近日逝世,享年98歲。2018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因其「光鑷及其在生物系統中的應用」 將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Arthur Ashkin,另一半授予Gérard Mourou 和Donna Strickland 。據悉,Arthur Ashkin還打破了諾貝爾獎獲得者最高年齡的紀錄。
  • 時隔55年 女性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今年的獲獎研究為雷射物理學帶來革命性的變化。阿什金髮明的光鑷工具能夠「夾」住微小如原子、病毒以及活細胞等物體。  穆魯和斯特裡克蘭的科研突破則為實現更短和更強的雷射脈衝打下基礎。他們發明的啁啾脈衝放大技術,已經成為高強度雷射的標準,應用於眾多領域,例如目前廣泛開展的雷射視力矯正手術。
  • 20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三位究竟什麼來頭
    就在剛剛手機上彈出一條消息,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名單公布,作為一名物理學專業學生這是小編最關注的一件事。我們知道這次獲得者分為兩組,三人共享諾貝爾獎,一組是美國物理學家亞瑟·阿什金,因為光鑷極其生物系統中的應用獲得此獎,另外一組是法國物理學家傑拉德·莫羅和加拿大物理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因為發明高強度、超短雷射脈衝獲得此獎。今天就了解了解這三位科學家究竟是什麼來路。亞瑟·阿什金,出生於1922年的美國物理學家,掰指頭數數年齡已經96歲高齡。
  • 三名科學家因雷射物理研究分享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三名科學家因雷射物理研究分享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8-10  根據瑞典皇家科學院當天發布的聲明,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分為兩半,其中一半授予美國科學家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另一半授予法國科學家熱拉爾·穆魯(Gérard Mourou)以及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  頒獎詞指出,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的是給雷射物理學帶來革命的發明。
  • 諾貝爾物理獎55年來再頒給女性 獲獎者:不可思議
    唐娜•斯特裡克蘭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第三位女性得主,此前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兩位女性得主分別是1903年獲獎的瑪麗•居裡(Marie Curie),以及1963年獲獎的瑪麗亞•戈普波特•梅耶爾(Maria Goeppoert Mayer)。
  • 美法加三位科學家獲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
    北京時間10月2日下午5時52分,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獲獎者為美國科學家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熱拉爾·穆魯(Ge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
  • 55年後,女性科學家第三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章咪佳 通訊員 朱心宇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2日中午11時54分(北京時間17時54分),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由美國科學家阿瑟·阿什金(Arthur他們共同發明了啁啾脈衝放大技術(Chirped Pulse Amplification, 簡稱CPA技術)。這不禁讓人想起歷史上的另外一對師生:休伊什和他的女弟子喬瑟琳·貝爾(Jocelyn Bell Burnell)。
  • 太赫茲脈衝啁啾操控電子束實現更短且更穩定的相對論電子束
    超短電子束在超快電子衍射、自由電子雷射、逆康普頓散射X光源、雷射或太赫茲驅動的先進加速等研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如何產生超短電子束脈衝並實現與雷射脈衝高度同步是目前加速器物理和超快科學的重要挑戰之一傳統上使用微波場對電子束脈衝進行壓縮會由於微波的相位噪聲導致壓縮後的電子束存在較大時間抖動,針對這個挑戰,本工作將「啁啾」的概念應用於電子束脈寬的壓縮並利用太赫茲波段的介質波導代替微波諧振腔,實現了利用太赫茲場操控電子束能量分布,並進而實現了對電子束脈寬的壓縮。
  • 三位雷射物理領域科學家獲諾貝爾物理獎
    中青在線北京10月2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孫慶玲)北京時間10月2日17時55分許,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美國科學家亞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傑哈·莫羅(Gérard Mourou)、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
  • 科普:讓光成為奇蹟工具——解讀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果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2日電科普:讓光成為奇蹟工具——解讀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果新華社記者張家偉 付一鳴隨著人類的研發和技術應用走入更高階段,我們往往要不斷地「鑽牛角尖」,比如在實驗室中觀測並分析極其微小的病毒
  •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有多厲害?想像一下,把雷射變成鑷子,抓住物體
    2018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雷射物理領域:Arthur Ashkin 因為發明光鑷技術(Optical Tweezer),獨享一半獎金;Gérard Mourou 和 Donna Strickland 因為發明啁啾脈衝放大技術
  •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將出席LMN 2021世界雷射製造大會
    在新的一年即將到來之際,LMN世界雷射製造大會收到了來自法國的喜訊: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世界著名雷射專家傑哈·莫羅教授將重磅亮相LMN 2021世界雷射製造大會。在其近期為大會發布的賀詞中,他強調了雷射技術發展的重要意義,並對大會作出了充分肯定。
  •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讓雷射大顯身手
    斯崔克蘭攻讀博士學位時,雷射器已經發明了20多年,但此時物理學家期望獲得更強雷射脈衝的願望卻遇到了困境:如果繼續增加短脈衝的光強,放大材料就會被燒毀。莫羅和斯崔克蘭共同著手解決這個困境。1985年,二人發明了啁啾脈衝放大技術(CPA)。啁啾原指鳥的不同叫聲,這裡指的是不同的頻率,可以形象說明這個技術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