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䴉性較孤僻而沉靜,除起飛時鳴叫外,一般活動時不鳴叫。常單獨或成對或呈小群活動,極少與別的鳥合群。朱䴉生活在溫帶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帶,通常出沒在水田及沼澤地和山區溪流附近,白天活動覓食,平時棲息在高大的樹木上,只有尋找食物時,才到水田、溪流沼澤地中漫步找尋食物,朱䴉的食物構成以動物性餌料為主,包括魚類(泥鰍、黃鱔、鯽魚等)、兩棲類(蛙、蝌蚪、蠑螈等)、軟體動物(蝸牛、貝類、田螺等)、環節動物(蚯蚓)、甲殼動物(蟹、蝦)、昆蟲(蝗、蟋蟀、螻蛄等),還兼食植物性食物,如芹菜、米粒、小豆、穀類、草籽、嫩葉等。
水田中覓食的朱䴉。圖片:http://keywordsuggest.org/gallery/312449.html
原先在俄羅斯東部、朝鮮半島和我國北方繁殖的種群,秋季多要遷到日本南部和我國黃河以南至長江下遊、臺灣和海南島〔罕見〕越冬,也有部分留在朝鮮越冬。而在我國華南地區和日本南部繁殖的種群,通常不遷徙,為留鳥,但生活在本州島北部的朱䴉卻有所不同,它們每年冬天會從日本海沿岸向東遷移到日本中央山脈東部較為溫和的太平洋沿岸過冬,而非向南到更加溫暖的地區。目前分布於我國陝西洋縣的種群亦不遷徙,繁殖期後向四週遊蕩。
2014年6月5日,位於中國西北部陝西省洋縣朱䴉自然保護區附近,一隻雌䴉正在餵飼她的後代。
圖片:http://laestrella.com.pa/vida-de-hoy/aumentan-aves-ibis/23776681
朱䴉繁殖期在每年3~5 月。營巢於較少幹擾的山地森林中,巢置於水域附近高大的慄樹、楊樹、松樹和其他樹的枝權上。常成對單獨營巢。巢較粗糙簡陋,主要由枯枝構成,內墊有細軟的草葉、草莖和苔蘚等物。巢呈盤狀,大小為直徑50~70cm,距地高5~20m。每窩通常產卵3 枚,卵為卵圓形,藍灰色、具褐色斑點。4 月開始孵卵,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孵化期28~30 天(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孵化期25 天)。親鳥領域性較強,在繁殖期保衛領域。當親鳥離巢時,常用內墊材料將卵蓋住。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雛鳥上體被有淡灰色絨羽,下體被有白色絨羽,腳橙紅色。雛鳥由雌雄親鳥共同餵養,經過45~50 天的餵養,雛鳥即具飛翔能力和離巢,離巢後雛鳥仍和親鳥在巢區附近活動和覓食,大約在7 月以後才離開營巢地。兩性性成熟年齡在3 歲左右,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壽命可達到17 年以上。
『啟蒙禽譜』(作者不詳、1830 - 1840年代)表現的的朱䴉羽色季節變化,非繁殖期為白色(右),繁殖季為灰黑色(左)。
圖片:http://ja.wikipedia.org
Hartert (1920) 和de Schauensee (1984) 曾經提出朱䴉有2種不同色型的見解。他們認為朱䴉在中國秦嶺,朝鮮及日本等,均為白色型,而在西伯利亞東部、烏蘇里斯克一帶則為灰色型。後來亦有不少鳥類學家發表類似的研究報告,更有甚者依此作為依據,將朱䴉分為兩個不同亞種。但通過北京動物園幾十年來對朱䴉飼養的觀察,發現當年幼鳥為灰色,脫羽後變為白色,亞成鳥(2歲) 的體羽純白色,或則頭和頸部稍染灰色; 成鳥體羽粉白色,但在繁殖色,亞成鳥期(3一7月) 中,頭、頸及背等部均塗抹成灰色,是腺體分泌導致朱䴉羽色的變化。且對日本和中國的朱䴉進行DNA分析,證明兩個種群之間的線粒體差異只有0.06%,並未達到構成亞種的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