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物種日記】――――朱䴉

2021-02-27 野性中國

朱䴉性較孤僻而沉靜,除起飛時鳴叫外,一般活動時不鳴叫。常單獨或成對或呈小群活動,極少與別的鳥合群。朱䴉生活在溫帶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帶,通常出沒在水田及沼澤地和山區溪流附近,白天活動覓食,平時棲息在高大的樹木上,只有尋找食物時,才到水田、溪流沼澤地中漫步找尋食物,朱䴉的食物構成以動物性餌料為主,包括魚類(泥鰍、黃鱔、鯽魚等)、兩棲類(蛙、蝌蚪、蠑螈等)、軟體動物(蝸牛、貝類、田螺等)、環節動物(蚯蚓)、甲殼動物(蟹、蝦)、昆蟲(蝗、蟋蟀、螻蛄等),還兼食植物性食物,如芹菜、米粒、小豆、穀類、草籽、嫩葉等。

水田中覓食的朱䴉。圖片:http://keywordsuggest.org/gallery/312449.html

原先在俄羅斯東部、朝鮮半島和我國北方繁殖的種群,秋季多要遷到日本南部和我國黃河以南至長江下遊、臺灣和海南島〔罕見〕越冬,也有部分留在朝鮮越冬。而在我國華南地區和日本南部繁殖的種群,通常不遷徙,為留鳥,但生活在本州島北部的朱䴉卻有所不同,它們每年冬天會從日本海沿岸向東遷移到日本中央山脈東部較為溫和的太平洋沿岸過冬,而非向南到更加溫暖的地區。目前分布於我國陝西洋縣的種群亦不遷徙,繁殖期後向四週遊蕩。

2014年6月5日,位於中國西北部陝西省洋縣朱䴉自然保護區附近,一隻雌䴉正在餵飼她的後代。

圖片:http://laestrella.com.pa/vida-de-hoy/aumentan-aves-ibis/23776681

朱䴉繁殖期在每年3~5 月。營巢於較少幹擾的山地森林中,巢置於水域附近高大的慄樹、楊樹、松樹和其他樹的枝權上。常成對單獨營巢。巢較粗糙簡陋,主要由枯枝構成,內墊有細軟的草葉、草莖和苔蘚等物。巢呈盤狀,大小為直徑50~70cm,距地高5~20m。每窩通常產卵3 枚,卵為卵圓形,藍灰色、具褐色斑點。4 月開始孵卵,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孵化期28~30 天(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孵化期25 天)。親鳥領域性較強,在繁殖期保衛領域。當親鳥離巢時,常用內墊材料將卵蓋住。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雛鳥上體被有淡灰色絨羽,下體被有白色絨羽,腳橙紅色。雛鳥由雌雄親鳥共同餵養,經過45~50 天的餵養,雛鳥即具飛翔能力和離巢,離巢後雛鳥仍和親鳥在巢區附近活動和覓食,大約在7 月以後才離開營巢地。兩性性成熟年齡在3 歲左右,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壽命可達到17 年以上。

『啟蒙禽譜』(作者不詳、1830 - 1840年代)表現的的朱䴉羽色季節變化,非繁殖期為白色(右),繁殖季為灰黑色(左)。

圖片:http://ja.wikipedia.org

Hartert (1920) 和de Schauensee (1984) 曾經提出朱䴉有2種不同色型的見解。他們認為朱䴉在中國秦嶺,朝鮮及日本等,均為白色型,而在西伯利亞東部、烏蘇里斯克一帶則為灰色型。後來亦有不少鳥類學家發表類似的研究報告,更有甚者依此作為依據,將朱䴉分為兩個不同亞種。但通過北京動物園幾十年來對朱䴉飼養的觀察,發現當年幼鳥為灰色,脫羽後變為白色,亞成鳥(2歲) 的體羽純白色,或則頭和頸部稍染灰色; 成鳥體羽粉白色,但在繁殖色,亞成鳥期(3一7月) 中,頭、頸及背等部均塗抹成灰色,是腺體分泌導致朱䴉羽色的變化。且對日本和中國的朱䴉進行DNA分析,證明兩個種群之間的線粒體差異只有0.06%,並未達到構成亞種的分化。

相關焦點

  • 日本下調朱䴉的瀕危物種級別
    新華社東京1月25日電(記者姜俏梅 王可佳)日本環境省日前宣布,由於人工繁殖朱䴉及其野生放飛取得成功,日本下調朱䴉在該國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級別,從「野生滅絕」下調一個級別至「瀕臨滅絕1A類」。  日本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分為「滅絕」「野生滅絕」「瀕臨滅絕」(1類、2類)以及「準瀕臨滅絕」等幾個等級。
  • 《朱䴉的遺言》:對生命的慈愛是自然的警示
    根據某種觀點,一旦生物的數量跌破一百,那麼這個物種將難逃滅絕的命運。美麗的朱䴉色一直在義雄心中縈繞,從小就喜愛鳥類的義雄決心為朱䴉開始奔波,上過戰場的義雄懂得生命的寶貴,他一定不能讓一種生命從自己眼前消失。義雄一生的實踐,對我們當下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 日本擬調低朱䴉的瀕危等級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 據日本共同社12月29日報導,29日對日本環境省相關人士採訪獲悉,該省正研究把分類瀕危野生物種的紅色名錄中指定為「野生滅絕」的特別天然紀念物朱䴉調低一個瀕危等級,改為「瀕危1A類」。由於野生放歸進展順利,力爭在2019年更改。若能實現,將是1998年指定以來時隔21年首次改等級。
  • 科學家揭示我國一級保護動物朱䴉群體演化歷程
    新華社昆明2月7日電(記者嶽冉冉)科學家揭示了我國一級保護動物朱䴉的群體演化歷程,該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當代生物學》上。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捷介紹,朱䴉是世界瀕危鳥類保護的旗艦物種,也是人工保育最成功的物種之一。
  • 《朱䴉》:曾經的失去,永久的珍惜
    但有人說,比鴛鴦更忠於愛情的是朱䴉,雙宿雙棲,共同築巢,交替孵卵,不曾離棄。一隻朱䴉如果失去配偶,便選擇隻身飄零天涯,最終憂然死去。聽說,朱䴉性孤僻而沉靜,除起飛時鳴叫外,一般活動時不鳴叫。常單獨或成對或呈小群活動,極少與別的鳥合群。白天活動覓食,晚上棲於高大樹上。換做是人,好一顆孤單的心。
  • 陝西洋縣:鉗嘴鸛「亮相」朱䴉之鄉
    該物種在陝西發現尚屬首次。鉗嘴鸛又名亞洲鉗嘴鸛、亞洲開嘴鸛,屬於遷徙性鳥類,以沼澤地和沿海灘涂軟體動物為食,屬於中型鸛,翼展可達147-149釐米,壽命最長為18年。繁殖期形成與其他鸛及水禽混群,在大樹上築巢,下喙有凹陷,喙閉合時有明顯缺口,是高度社會化的動物。「當天我正在儻水河邊拍朱䴉,偶然看到這隻鉗嘴鸛,因為以前看過相關報導,一下子就認出來了。
  • 朱䴉保護區管理局成功搶救一隻野生墜巢朱䴉寶寶
    2019年5月4日,位于洋縣華陽鎮華陽街村的一個朱䴉巢中今年已經孵化出了三隻幼鳥。上午九點許,外出覓食的朱䴉親鳥歸巢後開始給三隻小朱䴉餵食,由於小朱䴉們在掙食過程中,有一隻不慎從巢內跌落,這一過程被一位正在觀鳥的遊客全部觀察到。萬幸的是墜落小鳥被巢下茂密的山茱萸樹枝託撐,落到地上後並沒有受到太大傷害。遊客和當地村民及時將跌落的小朱䴉救了起來,放在了一個盒子裡,並聯繫了陝西漢中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華陽保護站。
  • 音樂微課堂|大自然藝術之舞《朱䴉》曾經的失去,永久的珍惜
    學名:Nipponia nippon,古稱朱鷺、紅朱鷺,朱䴉系東亞特有種。中等體型,體羽白色,後枕部有長的柳葉形羽冠,額至面頰部皮膚裸露,呈鮮紅色;繁殖期時用喙不斷啄取從頸部肌肉中分泌的灰色素,塗抹到頭部、頸部、上背和兩翅羽毛上,使其變成灰黑色。
  • 陝西首次發現朱䴉「近親」彩䴉 曾一度宣布在我國絕跡
    新京報訊(記者 李一凡)陝西省首次發現朱䴉「近親」彩䴉蹤跡的消息,引發社會關注。
  • 從遍布全境的國鳥,到徹底的滅絕,日本朱䴉經歷了什麼?
    佐渡的愛鳥人對朱䴉的愛是熱情而單純的,小林照幸用平實的筆觸描寫了這份深情。感動之餘是深深的無力感,一錯再錯的人類想要彌補挽回,最終結局卻令人無奈。日本朱䴉的滅絕是人類保護瀕危動物失敗的一個例子,原因很複雜——保護活動開展過遲、缺乏對保護物種的了解、政府未能及時幹預,等等;原因也很簡單——功利主義使人類逐漸喪失了對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 近親繁殖致10%畸形率 想讓朱䴉後代更健康就讓它們自由戀愛
    浙江在線2月8日訊(記者 施雯 通訊員 謝力 文/攝)朱䴉是世界瀕危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素來有東方寶石的美譽。雖然得到了搶救性的保護,但尷尬的是,由於近親繁殖等原因,在全國朱䴉人工繁育的平均畸形率超過10%。  近日,記者從浙江省林業廳獲悉,浙大方盛國教授團隊成功攻克了朱䴉生育畸形難題。
  • 野生朱䴉唯一種源地:舊時瀕危鳥 飛入百姓家
    ,至今的30多年間,洋縣在對朱䴉野外種群進行有效保護的同時,加強朱䴉救助和人工繁育研究,目前保護區內朱䴉繁殖數量年增長21%,總數約2000隻,已基本擺脫極危狀態。「這就是朱䴉。」村民隨手一指,不在意地說。  朱䴉,世界瀕危物種,曾被認為在中國已滅絕。自1981年在陝西省漢中市洋縣發現7隻野生朱䴉,也是全球僅存的野生朱䴉種群後,洋縣成為了朱䴉最後的「搶救地」。
  • 日本小學生搶著抱朱䴉:希望能看到朱䴉在天空中飛翔的樣子
    開館後,在老師帶領下孩子們井然有序地入場,用樹枝搭建的朱䴉巢、與朱䴉等重的朱䴉抱偶深深吸引了他們的目光,大家爭先恐後地想要抱抱「朱䴉」,體驗與吉祥鳥的親密接觸。  戴耳機聆聽中日韓朱䴉歌曲的展臺前也排了長長的隊伍。
  • 奇妙、歷史和環保交織的果殼日曆
    它是由果殼出品的物種日曆物種日曆清新樸素,展示了365種動植物,涉及世界許多地方,視野廣闊。讀完這本日曆,個人印象最深的是以下三點。>從果殼日曆中,我們深深懂得:大自然的奇妙。1981年,日本的朱䴉在野外滅絕。2007年到2016年,中國查獲了一萬多隻非法買賣的穿山甲,這些動物往往被當成食物或藥材。2019年森林被砍伐,犀牛相隔較遠,難以見面,不好繁殖,蘇門答臘的野生犀牛數量降到80頭。這些例子可見動物的保護是一個嚴峻的問題,需要人們反思人類中心主義的問題。
  • 李克強訪日送了一對朱䴉 你知道這種鳥對日本人意味著什麼嗎?
    「桃花鳥」就是朱䴉在日本的別稱,三個日本天皇都葬於以朱䴉命名的墓地中,這些皇家陵園就是朱䴉的棲息地。  朱䴉脫落的羽毛則被做成各種武器或儀式用具,比如箭羽,是當時日本貴族的愛物。日本天皇加冕時要用朱䴉的第一根翅羽作為飾品,朱䴉身上的朱紅色也被當成日本的「國色」。
  • 朱䴉屬鸛形目䴉科,號稱"東方神鳥",粉羽白翅,形態優美—— "川001...
    據新華社成都4月22日電 (記者 呂慶福) 4月18日,在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峨眉山生物資源試驗站朱䴉馴養繁殖研究基地內,誕生了第一隻西南地區朱䴉雛鳥。該雛鳥體重55.3克,發育良好。   朱䴉屬鸛形目䴉科,號稱「東方神鳥」,粉羽白翅,形態優美。
  • 瀕危朱䴉「重生」!滅絕千萬年、百年動物重現,科學家不知道原因
    我國讓朱䴉「重生」朱䴉是一種「瀕危」生物,具有「東方寶石」之稱,該生物曾在我國東部地區廣泛分布,但是由於環境惡化等因素導致種群數量急劇下降,至20世紀80年代僅中國陝西省洋縣秦嶺南麓有唯一7隻野生種群,為何挽救該生物能夠大規模的恢復,我國也進行了朱䴉「重生」的維護,所以最終從7隻變成了如今的千餘只。
  • 朱䴉「重生」已達千餘只!消失近90年植物重現,是什麼原因?
    朱䴉是一種「瀕危」生物,具有「東方寶石」之稱,該生物曾在我國東部地區廣泛分布,但是由於環境惡化等因素導致種群數量急劇下降,至20世紀80年代僅中國陝西省洋縣秦嶺南麓有唯一7隻野生種群,為何挽救該生物能夠大規模的恢復,我國也進行了朱䴉「重生」的維護,所以最終從7隻變成了如今的千餘只
  • 秦嶺腳下的小溪,朱䴉、蒼鷺、白鷺、戴勝是這裡的常客
    陝西洋縣地處秦嶺腳下,是朱䴉䴉自然保護區所在的縣級城市,經過保護區人們幾十年的努力,這個曾經瀕臨滅絕的物種,數量有了很大的增加。真希望此時飛來的不是白鷺,而是朱䴉。什麼時候朱䴉有了白鷺的數量和分布,就好了。此是後話,到那時,朱䴉自然保護區就該撤了。
  • 陝西首次發現瀕危鳥類鉗嘴鸛 與朱䴉同框悠然覓食
    近日 ,攝影愛好者在陝西洋縣的黨河邊拍到了鉗嘴鸛和朱䴉同框覓食的珍貴畫面,這也是這種生活在熱帶的瀕危鳥類第一次在陝西被發現。這隻鉗嘴鸛時而在河邊的溼地與朱䴉白鷺一起覓食,時而飛上樹杈休息,悠然自得。只有兩隻喜鵲「欺生」,不停地繞飛,試圖驅趕這隻生面孔的大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