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2月8日訊(記者 施雯 通訊員 謝力 文/攝)朱䴉是世界瀕危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素來有東方寶石的美譽。雖然得到了搶救性的保護,但尷尬的是,由於近親繁殖等原因,在全國朱䴉人工繁育的平均畸形率超過10%。
近日,記者從浙江省林業廳獲悉,浙大方盛國教授團隊成功攻克了朱䴉生育畸形難題。在浙江,朱䴉夫婦生活得更幸福,生育的後代也更健康。朱䴉異地保護暨浙江種群重建項目負責人方盛國希望將自己10年來的科研成果總結成規範,在全國乃至全球推廣。
浙江朱䴉滅跡
10年前從陝西引種
浙江是我國朱䴉的歷史分布區,是朱䴉的故鄉。至上世紀50年代末,環境的惡化和棲息地的破壞,造成浙江朱䴉滅跡。
上世紀60年代,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劉蔭增團隊數年間輾轉多個省份的山區搜尋朱䴉的蹤跡,直至1981年才在陝西洋縣發現了7隻野生朱䴉。後來,這一區域成立了中國第一個朱䴉群體保護站。
2008年4月16日,從陝西省樓觀臺引進5對10隻朱䴉運抵浙江省德清縣下渚湖,由此拉開浙江朱䴉人工遷地保護暨野生種群重建工程的序幕。
近親繁衍的尷尬
生出畸形鳥
方盛國告訴記者:「1981年在陝西發現的7隻野生朱䴉,只有4隻是成鳥。此後,中國各地都是從陝西引種的。也就是說,現在所有的朱䴉都是這4隻鳥的後代。這一物種雖然得到了搶救性的保護,但是朱䴉近親繁殖帶來的後遺症問題,卻越來越突出。」
引種朱䴉在浙江落戶後繁衍,雖然是近親繁殖,但它們的產蛋率還行。
不過,方盛國發現,朱䴉蛋的受精率不高,在孵化過程中胚胎死亡的情況也不少,即使是成功孵化出的幼鳥,它們長得也不可愛。
「正常的小鳥都是毛茸茸的,人工繁衍的小鳥羽毛稀疏,感覺就像『落湯雞』」,方盛國說。
還有一個令專家焦慮的問題,人工繁衍的朱䴉出現了畸形,它們有的一隻翅膀會反著長,那樣就無法飛翔;有的一個爪子永遠蜷縮著,不能正常站立,也無法抓握樹枝。
根據全國朱䴉引種地區的統計數據顯示,朱䴉人工繁育的平均畸形率超過10%。
讓朱䴉自由戀愛
後代更健康
為什麼蛋的受精率、孵化率低,孵化的朱䴉後代不健康,甚至出現畸形?
方盛國努力尋找答案。
「剛開始,我們把朱䴉關在籠子裡交配,在它們無法自行選擇配偶的情況下,繁衍後代成了這對朱䴉最重要的任務。後來我們發現,這樣人工幹預交配繁衍的朱䴉後代容易出現畸形。」
方盛國說:「在自然界,動物選擇配偶會通過嗅覺、聽覺、視覺等途徑來判斷,雌性和雄性的選擇是相互的。即使是在近親繁殖的情況下,動物的這種擇偶天性也不會喪失,它們擇偶的一大重要標誌是繁衍健康甚至比自己更強的後代。所以,即使是近親繁殖的朱䴉,出現正常後代的概率依然存在。」
方盛國嘗試將關著朱䴉的籠子打開,讓朱䴉們自由選擇配偶,情況果然有所好轉。
經過長期的觀察和基因研究,團隊發現朱䴉在進化過程中,已經可以通過氣味辨別彼此之間的血緣親疏,從而找到合適的配偶。
為了提高受精率和繁殖後代存活率,浙江首次利用自行開發的遺傳基因型信息平臺,將能夠匹配的個體散放在一個較大的籠網中,讓朱䴉自主選擇配偶繁殖,從而使朱䴉受精率和出殼幼鳥存活率都得到大幅提升,遙遙領先於國內外其他朱䴉種群。
現在德清的朱䴉總量已經增長到286隻,僅有2隻是畸形的。
野外放飛
三年多33隻僅1隻死亡
幾年前,方盛國在它們中建立了一個核心種源,一共有70多隻朱䴉入選,種源是動態滾動的。後來,核心種源繁衍的後代中,有33隻於2014年放生。
在朱䴉野外放飛前,專家團隊會通過自行研發的野外生存力遺傳基因評估系統,挑選適合在野外生存的個體,從而大大提高了野外放飛的存活率。
核心種源繁衍的後代,沒有再出現畸形,但它們放生後是否能適應野外生存,這需要時間來考驗。
「令人欣喜的是,根據監測,33隻放生朱䴉中,只有1隻死亡。我們經過屍體解剖發現,這隻朱䴉生前腿部發生了骨折,推測死亡可能和受到老鷹等天敵攻擊有關。」
方盛國團隊正在準備發表論文,通過系統研究,團隊相繼闡明了產生「困擾問題」的分子機制、制定的科學繁育計劃,已從根本上解決了導致部分畸形的問題。
方盛國相信,浙江第二期朱䴉放生的時機已經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