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肝膽衛士李亞磊】
肝硬化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從中醫角度講:肝硬化的病因主要是溼邪。溼有內外之分,外溼為感受六淫之溼邪,內溼為飲食不節,脾失健運而化生。
外溼多傷人皮肉筋骨,內溼多傷人臟腑。肝硬化主要是內溼為病,在南方多溼熱兼夾為患,因飲食不節,多食油膩、甘甜、冰凍之品,損傷脾胃,溼停中焦而發病。
其依據有三:一是肝硬化的臨床表現是一派溼邪困脾或脾胃溼熱的症狀,如腹脹尿少,大便溏瀉,肢體困重,食欲不振,舌苔膩等;或見腹脹,尿少而黃,胸悶,噁心嘔吐,大便臭穢不爽,舌苔黃膩等。
二是肝硬化多由肝炎、酒精中毒,血吸蟲病發展而來,此三者都屬於中醫溼病之範疇,肝炎多表現為溼熱,且易發黃疸,「黃家所得,從溼得之」;飲酒過度,亦滋生脾胃溼熱;血吸蟲病多為居住水域豐富、地理潮溼之地或長期涉水者易得此病。
三是祛溼法治療肝硬化有效,尤其是肝硬化初期,溼褪苔淨則其病減輕。
由於溼邪久羈,最易傷脾,脾虛則運化失職,而病及其他臟腑。肝脾關係最為密切,脾虛則肝旺,肝旺則乘脾,如出現腹脹腹痛,痛無定處,痛連兩脅或少腹,面色蒼黃,脈弦等;脾虛則肺亦虛,脾屬五行之土,肺屬五行之金,土不生金,則易感冒、汗出惡風,氣短,右手寸脈弱或浮;脾病可及腎,腎屬五行之水,十虛不能制水,可見小便不利、腰酸耳嗚,兩手尺脈均沉;脾虛不能化生氣血,心無所主,可出現心慌心悸、神志改變等。
可見隨著肝硬化病情的發展,初期病位在肝脾,而後連及肺、脾、腎,這也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念。但病變的重點在肝脾,隨著臟腑功能的失調,一些病理產物也相繼產生,如痰飲、水氣、瘀血等,這樣就形成了本虛標實,虛實錯雜之證。
「三甲軟肝縮脾湯」通過口服+外敷雙向結合,目的是源頭解決肝臟硬化的問題,打通肝臟各大通路,改變肝臟內環境,促進肝細胞再生,軟肝散結,恢復肝臟氣血通暢和肝臟代償功能,解決門脈高壓上消化道出血等發症,達到患者長久健康。
中醫世家李亞磊表示:中醫治肝,一定要注意療程,並且藥劑要經常調整,不能不看長短的一吃到底,比如醫肝的中藥大都以辛燥為主,常食會損及陰血,用苦寒的時候則會傷及脾陽,所以說治肝病的藥不但要經常調劑,還要做出間隔才有利於身體的更好更健康,如用某種劑量十天以後就應該調藥而劑,以病情的輕重緩急,隨時做出調整,用中藥治肝,必須注意這一點,否則會損害人體的大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