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選擇僅僅是生物進化的一種因素,並非唯一因素

2020-12-05 生物谷
首頁

» 自然選擇僅僅是生物進化的一種因素,並非唯一因素

自然選擇僅僅是生物進化的一種因素,並非唯一因素

來源:新華網 2007-08-23 22:20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8月16日發表文章,題目是「最大謎團:是什麼推動了進化?」文章說,科學家們公認自然選擇是推動各種生物體發展以及推動它們出現複雜特性的主要動力,但是藉助自然選擇而進行的進化是不是出現複雜生物體的惟一解釋呢?文章摘要如下。  

  進化出新的特徵   

        從怪異的蝴蝶斑點到五彩的蜥蜴到讓松鼠甚至是蛇「飛翔」的適應性變化,自然界的變化讓人難以置信。   

        科學家們公認自然選擇是推動各種生物體發展以及推動它們出現複雜特性的主要動力。但是藉助自然選擇而進行的進化是不是出現複雜生物體的惟一解釋呢?   

        紐約州立大學斯託尼布魯克分校生態和進化系的馬西莫·皮柳奇說:「我認為目前生物學最大的一個謎團就是自然選擇是不是能夠創造生物複雜性的惟一進程,或者其他物質特性是否也發揮著作用。我懷疑後者是真的。」   

        一些科學家提出有新的進化推動力因素。   

        皮柳奇說:「近一二十年來,科學家們開始懷疑除了自然選擇,是不是還有其他的特性發揮作用,用來解釋諸如眼睛、細菌的鞭毛、翅膀以及海龜的龜殼的進化。」   

        其中一種看法是生物體在發展過程中能夠改變其形態或其他特徵以適應環境變化,這種現象稱為表型可塑性。   

        基因往往不會發生變化。例如,對於蜂群來說,工蜂和負責守衛的蜜蜂之間的基因組是一樣的,但是不同的基因被激活,所以它們的行為和外表有著顯著的不同。環境因素如溫度和胚胎所食用的東西促使一隻蜜蜂成為工蜂,而另一隻則成為負責守衛的蜜蜂。 

      這種變化可以傳遞給後代,便導致一個物種進化出新的特徵。皮柳奇說:「這種可塑性是可以遺傳的,自然選擇青睞不同類型的可塑性,這取決於生物體面對的環境條件。」  

  自我組織   

        自我組織是另一種進化動力,一些專家表示它可以激勵生物體和非生物體自發出現複雜的特徵和行為,而這些特徵則通過一代代傳遞給後代。   

        皮柳奇說:「生物界領域以外的一個典型例證是颶風:颶風並不是無規則的空氣運動,而是組織性相當高的大氣結構,是在適宜的環境狀態下自發形成的。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生物體在發展的過程中也以類似的方式產生了某些複雜的特性。」   

        在生物學上,自我組織的一個例證就是蛋白質摺疊。一條胺基酸長鏈彎曲、扭曲和摺疊成為一個三維的蛋白質,其形狀決定了蛋白質的功能。由100個胺基酸組成的蛋白質可能具有無窮種形狀。雖然這種形狀的改變在自然界中只需要幾秒到幾分鐘,但即便是速度最快的電腦也無法完成。   

        環境也能促使動物的外表發生改變,這一現象引起許多生物學家的興趣。   

        例如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分子生物學家肖恩·卡羅爾發現東非的蝴蝶色彩有所不同,這取決於蝴蝶是何時孵化的。在雨季孵化的蝴蝶色彩斑點豔麗,而旱季孵化的蝴蝶則披上了並不鮮豔的偽裝色。   

        環境和基因的影響   

        生物學很清楚動物是如何從一枚受精卵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完全形態的生物體的。   

        但是荷蘭哥羅寧根皇家大學生態和進化研究中心的特尼斯·皮爾斯馬說:「我們只是不明白環境和基因藍圖在發展過程中是如何相互影響的。」

        皮爾斯馬對一種叫紅腹濱鷸的鳥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這種鳥可以根據自己遷徙的路線改變它們的外表。   

        如果這種鳥被捕獲並被放置在冷一點的環境時,這種鳥的肌肉和器官就會萎縮以減少熱量散失。這種鳥能夠把這種能力傳遞給後代。 

        在具有各種特徵的不同物種是如何進化的問題上,疑問開始漸漸消失。過去這個領域大部分是依賴於化石,而現在隨著基因技術的發展和不同學科的綜合,基因學、生物學、生態學和計算機科學等結合起來,這個領域也獲得了很大的發展。   

        雖然科學家正在解釋那些塑造物種的自然機制,但該領域的許多問題仍然存在。達爾文最初考慮的問題———導致新物種進化的機制是什麼———還沒有徹底被解決。另一個相關的問題出來了:和自然選擇相比,隨機事件對於塑造生物體來說到底有多重要?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生物谷」或「來源:bioon」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生物谷網站所有。非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取得書面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生物谷」。其它來源的文章系轉載文章,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轉載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

我們聯繫

,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溫馨提示:87%用戶都在

生物谷APP

上閱讀,掃描立刻下載! 天天精彩!

相關焦點

  • 達爾文創立了自然選擇生物進化論,改變了我們對人類位置的看法
    但活力論缺乏實際的證據,是一種唯心的臆測。最有名的活力論者就是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19世紀後期出現的終極目的論或直生論,認為生物進化有一個既定的路線和方向而不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 後人把拉馬克對生物進化的看法稱為拉馬克學說或拉馬克主義,其主要觀點是:①物種是可變的,物種是由變異的個體組成的群體。
  • 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生物進化論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墨綠的夜啊,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生物進化論。到20世紀中葉,得益於遺傳學上的新發現,查爾斯·達爾文創立的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生物進化論已然完善。人們開始普遍接受,現有物種適應新環境時會進化為新物種。如果把一群爬樹的猴子遷移到大草原,數代之後,這種猴子將失去爬樹的性狀,並且掌握更利於適應新環境的新本領。這樣一來,生命的進化樹得以重現,一直往前追溯到各物種在每次進化之前的樣子,最後會發現什麼?
  • 偶然與必然:淺析自然選擇的進化
    自然選擇是一個強烈的創造性過程,它造就了我們,也造就了我們周圍不同尋常的生命形式。在不曾偏離科學規律或使用超自然現象的情況下,自然選擇的進化產生了越來越複雜多樣的生物種群。在數個世紀的時間裡,不同的物種已經崛起,它們的形態變化得讓人無法辨認,因為它們探索了新的可能性,並與不同的環境和其他生物互動。所有的物種,包括我們人類自己物種都處於不斷變化的狀態,最終滅絕或發展成新的物種。
  • 生物進化為什麼會出現自然選擇
    科學猜想文集(288)生物進化為什麼會出現自然選擇「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中的神奇現象。自然選擇是指沒有方向性的,隨機性的選擇。隨機性的選擇具有絕對的片面性,其結果是要麼全選,要麼全不選,而這兩個極端結果在自然選擇中並沒有出現,因而,自然選擇中的隨機性與非方向性是不能成立的。生物沒有方向性的隨機性選擇,應視為非目的性的、千差百別的演化,這種演化在一個固定環境內所發生的自然選擇,其結果是全選或全不選。
  • 生物進化為什麼會出現自然選擇?
    自然選擇是指沒有方向性的,隨機性的選擇。隨機性的選擇具有絕對的片面性,其結果是要麼全選,要麼全不選,而這兩個極端結果在自然選擇中並沒有出現,因而,自然選擇中的隨機性與非方向性是不能成立的。生物沒有方向性的隨機性選擇,應視為非目的性的、千差百別的演化,這種演化在一個固定環境內所發生的自然選擇,其結果是全選或全不選。
  • 人類仍在進化,失智症基因或將逐漸被自然選擇而不再困擾人類?
    我們知道,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任何今天的物種形態都是自然選擇下不斷進化的產物,而且這種進化一直再發生著。
  • 生物進化是建立在基因的隨機變異和自然選擇的基礎之上嗎
    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如果基因變異是隨機的,那就會有好的變異,也有不好的變異,由於變異沒有方向,那有害變異會遠遠大於有益變異,在這種情況下,生物如何取得進化?對於這個問題,支持者是這樣解釋的。變異是隨機的(突變),但自然選擇是非隨機的淘汰過程。
  • 生物的進化,繼達爾文以後的進化研究
    達爾文之後, 幾乎所有高水平的生物學家均承認進化是事實, 並且認可自然選擇是引起進化性變化的必要理論。但是, 追溯到18世紀或更早期, 獲得性遺傳則被認為是引起進化性變化的另一個可能性。獲得性遺傳曾被達爾文認為是進化中的一個極重要的輔助性因素。達爾文還指出, 獲得性遺傳是一個可以反證的假說。
  • 思維複製人的自然選擇進化
    實際上,網絡生命、數字生命、比人類進化的速度還要快。人類很難回絕那種強烈的欲望,即以自然生命的形象去創造非自然或非生物學意義的生命,並通過選擇讓它變得「更好」,從而進一步增強那些價值較高、更受關注的特性。這種努力看起來是「非自然選擇」,但事實並非如此;這其實與進化機制的關鍵「自然選擇」完全吻合。
  • 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2課後習題及答案 6.2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
    第6章 生物的進化第2節 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一、概念檢測1.適應的形成離不開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內因)與環境(外因)的相互作用。( )2.拉馬克是研究生物進化的先驅。2.人類對瀕危動植物進行保護,會不會干擾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選擇?為什麼?3.「人們現在都生活在各種人工環境中,因此,人類的進化不再受到自然選擇的影響。你同意這一觀點嗎?寫段文字闡明你支持或反對的理由。
  • 熱力學如何解釋進化論:最大化熵產生原理驅動下的自然選擇
    但一些物理學家認為,達爾文的進化論並不是唯一可以創造秩序的東西。對進化和生命本身的看法應該基於熱力學以及這些物理定律對能量和物質流動的表述。因為,雖然生物屬於一整類複雜而有序的系統,但這些系統是基於熱力學第二定律存在的。
  • 生物學中的-自然選擇
    自然選擇則是演化的主要機制,經過自然選擇而能夠稱成功生存,稱為「適應」。自然選擇是唯一可以解釋生物適應環境的機制。這個理論最早是由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中提出,其於早年在加拉巴哥群島觀察了數種動物後發現,島上很少有與鄰近大陸相似的物種,並且還演化出許多獨有物種,如巨型的加拉巴哥象龜,達爾文於開始以為,島上的鷽鳥應與南美洲發現的為同種,經研究,十三種燕雀中只有一種是與其大陸近親類似的,其餘皆或多或少發生了演化現象,他們為了適應島上的生存環境,改變了鳥喙的大小。
  • 自然選擇進化論的發展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小林看天下事,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自然選擇進化論的發展。自然選擇學說查爾斯·達爾文的自然選現存物種為了適應生存環境而變化擇學說揭示了自然界的物種來自何方。1838年,達爾文突然想到,生物會把生存性狀傳給下一代。達爾文和動物飼養員聊天后,對性狀會一代代相傳這一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達爾文在閱讀瑞士植物學家奧古斯丁-彼拉姆斯·德·康多爾( Augustin-Pyramus de Candolle)的研究後,立馬想到物種存活就是對食物和其他資源的競爭。1839年,這個思路把達爾文直接引向了自然選擇進化論。
  • Science:最快的自然選擇進化過程
    生物谷:一提到自然選擇,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會想到漫漫歷史長河。但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最近發現,一種熱帶蝴蝶抵禦細菌的自然選擇過程可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完成。相關論文發表在7月13日的《科學》雜誌上。
  • 「進化論」明明是主流理論的,為什麼我們沒有感到生物正在進化?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中的「進化」含義並不是生物個體性狀的改變,而是種群基因庫中基因頻率的改變,這當然是肉眼無法觀測到的。而現實中,生物的基因改變受隨機環境因素的影響而改變,核輻射會改變生物的基因庫,病原也可以改變生物的基因庫,細胞生化反應產生的代謝中間產物氧自由基等,也會促使生物的基因改變,這些改變都是隨機的,並且極少數可以立馬改變生物的性狀(顯性突變),所以基於肉眼的觀察很難改變。
  • 期末複習:生物變異、育種和進化
    2.兩個辨析:(1)基因突變是新基因產生的途徑,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是生物進化的原材料。(2)基因重組是指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時,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基因重組也是生物變異的來源之一,對生物的進化也具有重要的意義。3.三個實質:(1)基因突變是由於DNA分子中發生鹼基對的缺失、增添或替換,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
  • 託福閱讀背景知識:自然選擇所帶來的相關滅絕
    在2014年6月15日的託福閱讀考試中有這樣一道題:自然選擇所帶來的相關滅絕。針對這道託福考題,新東方謝真真老師來為大家普及一下關於自然選擇的背景知識,這樣有助於考生在面對這類題目時方便作答,新東方謝真真老師指出:本文討論的是自然選擇這個常考話題,該話題歷年來都是常考話題。
  • 人類進化從未停止也絕不會停止,種內競爭或將徹底取代了自然選擇
    進化論如今應該是一個已經被廣泛接受且大多數人都熟知的理論,只是通常進化論都被廣泛應用於考察一個物種在過去的演化歷史,也有大量的專業學者用於研究預測很多生物未來的演化方向,唯獨對人類自身的進化論角度考察是個例外——幾乎所有人都不約而同的認可進化論對於人類過去演化史的結論,而幾乎沒有人討論人類未來會如何進化。
  • 人類進化能力超越地球任何生物,或許並非地球原始生物,來自太空
    在幾百萬年之前,人類還是地球上十分渺小的生物,我們的祖先甚至連生存狩獵都會受到大型生物的威脅,而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一切,不管是獅子還是老虎,統統被人類關進了動物園之中。為什麼其他的生物在進化過程中慢慢變弱,而曾經弱小的人類卻成為了地球上面的最強者?實際上,儘管現在我們的科學家已經能夠研發裝備讓我們探索月球,探索宇宙,但我們對於自身卻還是一無所知。
  • 自然選擇理論過時了嗎?
    這一理論衍生出了一個非常簡潔的方程,並能用來解釋地球上所有生物身上都有的分子鐘。 1968年,日本遺傳學家木村資生(Motoo Kimura)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介紹了一種全新的演化理論,即分子演化的中性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基因組隨時間發生的遺傳變異,最終導致了物種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