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歷史上少有的以最基層的身份當上皇帝、建立王朝的帝王。他的謀慮,他的勇武,他的善於用人,他的善於把握人心,他的政治手段,在歷朝皇帝中都名列前茅,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出類拔萃的君主。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朱元璋卻有些遜色。他一生中雖然花費了很多的心血對後代進行教育,但是他的兒子中飛揚跋扈、橫行藩國者卻居多。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些小挫敗。晉王朱棡便是其中之一。
晉王名朱棡,是朱元璋的第三子,乃是馬皇后所親生。《明史》中稱他:「修目美髯,顧盼有威,多智數。」晉王長有一雙非常好看的眼睛,鬍鬚與當年的關公有些相似,特別漂亮。顧盼之間,晉王自有一股威嚴存在。而且他智謀出眾,在朱元璋諸子中較為出色。另外,他曾學文於明初有名的學者宋濂,學書法於杜環,受到眾多文人名士的薰陶。
說到這裡,大家一定認為,晉王應該是妥妥的眾皇子中的模範,但實則不然。晉王之紈絝朝野聞名。朱棡於洪武三年受封為晉王,洪武十一年就藩太原。他的封國主要在山西一帶。山西是明初所設的九邊之一,是防禦蒙古勢力的前沿和要鎮。朱元璋將其封於此處,足以說明對朱棡的信任和對其能力的肯定。但就在朱元璋滿懷希望朱棡就藩能夠有一番作為時,彈劾奏疏卻從朱棡所經歷州縣傳到了南京。朱元璋看到奏疏後勃然大怒。
沿途州縣向朱元璋反應道,朱棡經過州縣時,對地方所供應的飯食不滿意,對「膳夫」進行了好一頓鞭打,在其他方面也是飛揚跋扈。「膳夫」即現在的廚師,俗稱的廚子。朱元璋對此事出奇地惱怒。他立馬給晉王去信,以自己的經歷對朱棡進行責備。他說:「我率領文臣武將平定天下,對於他們從不姑息縱容。唯獨對於我的廚師徐興祖非常善待。徐興祖侍奉朕二十三年,朕未曾對他有過一次折辱。」意思是,我都不敢如此對待自己的廚子,你竟然敢如此,真是膽大包天。
其實朱元璋在對朱棡的責備並不是出於道德,而是出於安全和把控人心上考慮。廚師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崗位。他雖然沒有多少實際權力,但卻是帝王或藩王最親近的人之一。他們是飲食的直接提供者和把關者。廚子如果存心想要害死帝王或藩王,那是非常容易的事。朱元璋不管是在徵戰天下時,還是榮登大寶後,始終其實都會面臨很多危險。或者來自於敵對一方,或者來自於自己的屬下、大臣。雖然在吃飯之前,皇帝都會有專人試驗,但是仍然還是會有風險。能夠保證從做飯開始便進行嚴格把關,這是最為保險的方式。而且除了安全之外,飯菜的味道也要看廚子的心情。朱元璋一直寵任廚子徐興祖,主要便是從這些方面考慮。保證其內心通順,保證其不怨恨,不經常更換廚子,這是朱元璋成功經驗的一個局部總結。
朱元璋恨就恨在這裡。他的經驗,他的謹慎,晉王朱棡都沒有學到。只知道任性妄為,做事欠缺思考,卻不知道自己已經從鬼門關走了一遭了。如果朱棡遇到的是個記仇和心思陰狠的廚子,朱棡面臨的結果很可能就是死亡。朱元璋應該對這些兒子都進行過很多自己成功的細節的教育,但朱棡卻忘記了。
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朱元璋教育兒子非常功利性,這樣自然不可能形成好的教育。德性自古以來便是判斷一個人性格好壞的主要標準。治國雖然需要儒家的王道與法家的霸道交互使用,但是霸道也往往是掩映於儒道之下。
《明史》稱:朱棡性格驕躁,在藩國中多行不法之事。這並沒有引起朱元璋的什麼關注。但是後來地方又上報了一件事,說晉王朱棡預謀謀反。朱元璋此時再次大怒,想要將其治以重罪。多虧太子朱標從中勸阻,為朱棡說好話,晉王這一關才算過去。
洪武二十四年,朱標受命巡撫陝西,朱棡也跟隨回到了南京。朱元璋又一次憤怒,立馬將其劈頭蓋臉地責備了一頓,把他遣送回了山西。此時的朱標因為辛勞,身犯重病,而朱元璋也已經年老。朱棡這次前來就已經不是思念父皇這種簡單的理由了,內中自有其深意。朱元璋作為人中龍鳳,自然也明白他窺視太子之位,甚或皇位的意思。
朱棡在藩國違法亂紀,朱元璋並不是特別在乎,但是這兩次都是因為朱棡有謀反的跡象,朱元璋才大發雷霆。可見他不是特別重視道德教育,反而更在乎政治態度。
後來朱棡可能受到朱元璋的某些刺激,回到藩國後,跟換了一個人似的。《明史》稱:朱棡從南京回來後,便折節下交,對待官屬皆彬彬有禮,後來更是以恭慎聞名。朱棡死後的諡號便是「恭」,後世人稱晉恭王。估計,他後來也真正認識到了自己父皇的真面目,擔心一個不好,身首異處,自此不敢再有非分之想。這不是教育的結果,而是有點威脅的結果。
參考文獻:《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