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和村蚯蚓養殖戶劉東升。
在哈爾濱東郊的賓縣永和鄉,有一家「蚯蚓工廠」。這裡生活繁殖著1200餘萬條蚯蚓,每天可吃掉禽畜糞便、秸稈等農業廢棄物6噸,相當於這些蚯蚓的總體重。近日,記者探訪了這家「蚯蚓工廠」。「蚯蚓工廠」的全稱為「生態循環農業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是由賓縣和裕生物技術開發公司和東北農業大學共同成立的校企合作項目。該項目通過應用東北農大資源與環境學院周東興教授的蚯蚓生物工程技術,可解決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並實現高附加值有機肥產品的生產。
A 10畝「蚯蚓工廠」年吞垃圾2萬噸
8月3日,記者來到「蚯蚓工廠」。這裡已建起佔地10畝左右的蚯蚓養殖基地,頗具規模。蚯蚓為露天養殖,生長在養殖「床」內。「床」用禽畜糞便加秸稈堆成,其中秸稈含量在20%左右。每個「床」寬半米,長數百米,形似田壟,只是更寬、更高一些。
記者看到,「床」上罩著一層黑色防曬網。技術人員告訴記者,蚯蚓耐冷不耐熱,這幾天最高氣溫高達30℃,需要一定的隔熱降溫處理。
技術人員掀開防曬網,隨意在「床」上捧起一把「黑土」,裡面鮮紅色的蚯蚓四處蠕動,多達20餘條,每條長約10釐米,「黑土」裡還夾雜著眾多白色、肉眼可見的「蚯蚓蛋」。技術人員介紹說,「黑土」其實是蚯蚓吃掉垃圾後排出的糞便,其中含有30%的腐殖酸、9%的黃腐酸,微生物菌群豐富,是改善土壤結構的良好肥料。
據賓縣和裕生物技術開發公司董事長王國慶介紹,蚯蚓養殖最大的成本是農業廢棄物的收集拉運,每車的價格在35元左右。蚯蚓的胃口很好也很大,食物不僅包括秸稈和糞汙,還可以吃掉食用菌廢料和蔬菜尾菜,一條蚯蚓每天吃掉的食物相當於自身的體重。養殖10畝蚯蚓可年處理糞汙和垃圾2萬噸。
B農大教授培育耐低溫蚓種
據了解,「蚯蚓工廠」內養殖的蚯蚓品種為「赤子愛勝蚓」,這是周東興教授從俄羅斯與吉爾吉斯斯坦引進的蚓種,經數代繁殖培育出適合北方寒區生態條件下高效處理秸稈和糞汙的耐低溫特殊蚯蚓品種。其最佳工作溫度為10℃至15℃,較國內常用蚯蚓品種的最佳工作溫度低10℃左右,更適合北方寒區生態氣候條件。周東興教授課題組還篩選出5株促進秸稈和糞汙降解的有益菌株,與蚯蚓協同作用,利用酶系統迅速分解有機廢棄物,使農業廢棄物垃圾處理時間縮短10天以上。
蚯蚓的繁殖也很快,一條蚯蚓生命周期為兩三年,一年可繁殖到2000條。蚯蚓為雌雄同體,雜交繁殖,春秋產卵。考慮到蚯蚓快速繁殖的特點,「蚯蚓工廠」基地內布「床」時,要隔「床」投放蚯蚓種苗,這樣便於蚯蚓大量繁殖後的分「床」。目前10畝養殖基地已完成分「床」,總計有1200餘萬條蚯蚓,預計到10月份,數量可達到2400餘萬條。這時,蚯蚓也到了「收穫」的季節,總淨重可達12噸。
周東興教授告訴記者,蚯蚓養殖類似「春種秋收」,春天建「床」播「種」,秋天收穫成蚓和蚯蚓糞肥,冬天要把蚓種移入室內過冬。
C蚯蚓養殖試點扶貧新路
「蚯蚓養殖讓全村人頭痛的牛糞堆積問題解決了。」賓縣勝利鎮四和村村民劉東升高興地說,「這個項目利用廢棄地,成本很低,和裕公司提供蚓種還負責回收蚯蚓糞肥和蚯蚓,很省心。聽說我這裡收牛糞,左鄰右舍都主動把牛糞拉來了。」
今年初,勝利鎮為解決禽畜糞汙等廢棄物造成的村屯環境惡化問題,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打造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建起9處蚯蚓養殖試點基地,就近處理糞汙和農業廢棄物。「我鎮是養牛大鎮,現存欄量為9000餘頭,每天產生牛糞135噸。牛糞處理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最大難題。」勝利鎮黨委書記田忠良說,「蚯蚓養殖不僅解決了農村禽畜糞汙的處理難題,還為農民找到了一個扶貧創業的好項目,很有前景。」
據王國慶介紹,蚯蚓養殖有兩重收益,一方面蚯蚓糞是上好的有機肥,另一方面蚯蚓可加工成蛋白飼料。此外,蚯蚓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只是公司才成立不久,暫時未進行這方面研發。
以劉東升為例,他的蚯蚓養殖場佔地兩畝,每畝需投入蚯蚓種苗300斤,價格為6000元,這筆投入可在收益後再償還。和裕公司負責回收蚯蚓糞肥和蚯蚓,一般來說,蚯蚓糞肥畝產30噸,回收價為每噸200元,農戶可收入6000元;蚯蚓畝產1500公斤左右,回收價為每公斤8元,可收入12000元。綜合下來,每畝年收入可達12000元,遠高於種植玉米每畝收入500元的水平。
「蚯蚓養殖的設施投入基本為零。蚯蚓是益蟲,不必擔心其擴散;養殖地可選廢棄地和鹽鹼地,還順便完成了土地改良。」王國慶說,「養殖過蚯蚓的土地非常肥沃,種植作物5年內不用施肥。」
據悉,下一步,和裕公司將與賓西經濟技術開發區及永和鄉當地的牛業、菜業及食用菌企業聯合,利用蚯蚓生物技術,實現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糞汙和尾菜、菌糠等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年生產高附加值多功能生物有機肥3萬噸,打造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實現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循環,協調,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