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見過養蚯蚓致富?在四川省西昌市高草回族鄉,一位叫羅景楊的女大學生辭職回鄉創業,建起一座「蚯蚓工廠」,養殖上億條蚯蚓。
它們每天要吃掉近百噸「垃圾」,生產出蚯蚓糞用於生態種植,實現經濟與環保雙贏。
網友評論
延伸閱讀
垃圾變身有機肥!高校教師利用小蚯蚓帶動鄉村土壤修復大工程
「俗話說『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人們眼中所謂的垃圾,對蚯蚓來說卻能成為美味的食物。」中南民族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的教師李立忠擁有一支特殊的「生態工程師軍隊」——小蚯蚓。這群小蚯蚓正在鄂西山區的土壤裡一點一滴地織就他的土壤修復之夢。
2017年5月,李立忠在湖北宜昌市長陽縣掛職扶貧辦副主任,他在調查走訪中發現,當地家家戶戶有種植香菇的傳統,然而一旦到了多雨季節大棚內的菌棒容易長毛髮黴,丟在路邊又酸又臭,造成汙染。如何有效處理這些有礙美麗鄉村建設的農業廢棄物,改善因多年種植而日益酸化的土壤,長期困擾著當地百姓。李立忠憑藉著多年農業研究的經驗,很快就意識到這些常人眼中所謂的垃圾,對蚯蚓來說則是美味的食物。李老師介紹:「蚯蚓糞是一種有機肥,被當做緩解土壤酸化的良方。如果能將農業廢棄物通過碳氮配比,改良成蚯蚓的飼料,發展循環農業,那麼改變土壤環境、造福農民百姓的願望就指日可待了。」
很快李立忠將「高山蔬菜第一鄉」——長陽火燒坪選定為示範基地。通過土壤成分的檢測數據,他發現經過近30年的蔬菜種植,火燒坪鄉耕作土壤的PH值低於4.0,這意味著土壤酸化嚴重、肥力退化。若不及時採取措施,將大大影響當地的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基地建設之初,李老師通過多地對接,利用廢棄的香菇菌棒、尾菜,養牛場廢棄的牛糞等多種有機廢棄物,以此作為蚯蚓生長所需的養料,藉助蚯蚓消化掉這些廢棄物,再利用其產生的蚯蚓糞改良土壤。
經過五個月的試驗,這種以蚯蚓為核心的生物技術初步實現了對土壤的修復改良。土壤ph值降低了21.05%,有機質含量提高24.36%,有效磷、速效鉀、鹼解氮分別提高23.29%、23.57%、24.83%。李立忠悉心培育的小蚯蚓終於有了「生態系統工程師」的樣子。
火燒坪蚯蚓養殖項目上的初步嘗試,引發了李立忠更多的思考:「一直以來,我國致力於將農業廢棄物加以資源循環利用,而如何高效、低成本地利用農業廢棄物中的能量,也是實現農業廢棄物能源化利用遇到的瓶頸問題。」因此,李立忠開始著手「校—地—企」的合作模式,堅持整市統籌、技術集成、企業運營、因地制宜的原則,著力探索構建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有效治理模式。
2018年底,李立忠選取恩施州利川市謀道鎮紅光村,開始了恩施州利川市土壤生態治理與修複試驗基地建設的項目。利川謀道,不僅是避暑的好地方,更是以種植業與養殖業為重要產業的小鎮。正因如此,解決此地存在的的土壤酸化、農業廢棄物堆放、動物糞便堆置等問題刻不容緩。通過走訪當地農業局、實地考察有關情況,李立忠更加深刻地意識到這些問題對當地農民所造成的困擾、對當地經濟發展所造成的阻礙。面對這樣亟待解決的困境,李立忠經過多方協調,很快便開始了新一階段的生態修復與治理研究。
2019年1月17日,李立忠帶領著自己的學生,協同多位農戶,完成了玉米秸稈、豬糞、廢棄的香菇菌棒的堆置。6月9日,正式引入了蚯蚓種,次日便建成蚯蚓棚,為蚯蚓生長提供了一個合適的生長空間。緊接著布施尾菜、餐餘垃圾。在這裡,李立忠注重因地制宜,講究「就地消納、能量循環、綜合利用」,利用當地種植業和養殖業所帶來的廢棄物,如玉米秸稈、香菇菌棒、牛糞等,作為蚯蚓養殖的基料。隨著蚯蚓生長,其產生的蚯蚓糞可與土壤調理劑一起發揮改良土壤的作用。有了火燒坪示範基地的經驗,紅光村示範項目的開展更加順利。
「2019年7月在謀道鎮紅光村開展了蚯蚓處理餐餘垃圾試驗,處理時間6個月,處理效果良好;2020年5月8日在涼霧鄉老場村選取公路沿線40戶農戶開展蚯蚓處理農村餐餘垃圾推廣示範,效果很好;2020年4月15日在硃砂屯村3組朱康生玉米移栽地裡開展玉米秸稈腐熟作有機肥移栽玉米試驗。目前玉米已收穫,較泥土覆蓋增產7.8%……」每一階段成果的試驗成果李立忠都一筆一划用心記下,「我們計劃2020年底前處理禽畜糞便3000噸,菌棒400噸、餐餘垃圾8噸、汙泥1500噸。產生商品有機肥蚯蚓糞3000至4000噸……」在他的傾心培育之下,利用「生態系統工程師」進行土壤修復的方法走向產業化,為湖北省乃至全國範圍內提供生態治理藍本。未來李立忠的目標就是要把小蚯蚓培養成為合格的「生態系統工程師軍隊」,為改善與修復、穩定萬千國民的生計而努力。
(原標題:女孩養上億條蚯蚓每天消耗百噸垃圾,變廢為寶)
來源:綜合自@人民網、楚天都市報
流程編輯:U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