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養殖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養殖產業,用禽畜糞便、廚房垃圾等養殖蚯蚓,養出的蚯蚓是高蛋白產品,可作飼料,也可作釣餌;蚯蚓的糞便也是很好的有機肥料,還可直接飼餵雞鴨,真正是變廢為寶。可以說蚯蚓養殖非常符合現在的低碳、環保理念。和其他養殖種類一樣,要做到科學、高效地養殖,首先要選好適養的蚯蚓種類,然後根據其習性進行養殖。現對蚯蚓高效養殖技術及其養殖效益進行總結與分析。
1高效養殖技術 1.1蚯蚓種類選擇 蚯蚓是環節動物門、寡毛綱的陸棲無脊椎動物。蚯蚓遍布世界各地,多達3 000多種,我國已發現和定名的蚯蚓有150種左右,但可供養殖的種類不多,主要養殖種類是正蚓科愛勝屬的一些種類。愛勝屬蚯蚓近20種,在我國各省區都有發現。目前世界上養殖最普遍的就是該屬的赤子愛勝蚓和紅色愛勝蚓。赤子愛勝蚓長60~130 mm,寬3~5 mm,成熟體重0.4~1.2 g,背面及側面橙紅或慄紅色,外觀有明顯條紋,尾部兩側薑黃色,喜在爛草堆、汙泥、垃圾場生活,具有趨肥性強、繁殖率高、定居性好、肉質肥厚及營養價值高等優點。
現在我國蚯蚓養殖種類多為太平2號蚯蚓(文中主要以此種為例介紹蚯蚓養殖),為日本引進種,是採用美國紅蚓和日本愛勝蚓進行雜交選育而成的,一般成體體長不超過70 mm,成蚓1 200~4 000條/kg。這種蚯蚓適宜在我國多數地區養殖,喜吃垃圾和畜禽糞。一般引進成蚓作種,成蚓身上有環帶(生殖帶,產生蚓繭的部位),引種時要注意所購買成蚓的身長和肥壯程度,以便間接判斷種群質量,因國內一般養殖場蚯蚓的種群退化都比較嚴重,退化的種群其繁殖能力和生長量都將受到嚴重限制。 我國常見的可供養殖的其他蚯蚓種類主要有:一是參環毛蚓。個體較大,長120~400 mm,寬6~12 mm,背面紫灰色,後部顏色較深,剛毛圈稍白,為中藥材常用蚯蚓,又名廣地龍,分布於湖南、廣東、廣西、福建等地,較難定居,在優質土壤的草地和灌溉條件較好的果園和苗圃中養殖較好。二是白頸環毛蚓,長80~150 mm,寬2.5~5.0 mm,背面中灰色或慄色,後部淡綠色,分布於長江中下遊一帶,具有分布較廣、定居性較好的特點,宜在菜地、紅薯等作物地裡養殖,鬆土、產糞,肥田效果較好。三是威廉環毛蚓。一般長90~250 mm,寬5~10 mm,背面青黃、灰綠或灰青色,背中線青灰色,喜在林、草、花圃地下生活,產糞肥田,目前在江蘇、上海一帶養殖較多。四是湖北環毛蚓,體長70~220 mm,寬3~6 mm,全身草綠色,背中線紫綠或深綠色,常見一紅色的背血管,腹面灰色,尾部體腔液中常有寶藍色瑩光,環帶3節,rǔ黃或棕黃色。是繁殖率較高和適應性較廣的品種,宜在池塘、河邊溼度較大的泥土中生活,在水中存活的時間長,可以作水產餌料。
1.2環境要求 蚯蚓生活在土壤的間隙中,靠皮膚進行呼吸,其皮膚表面經常是溼潤的,這樣氧氣溶解在皮膚表面的粘液中,滲進皮膚下的毛細血管內,毛細血管內的二氧化碳也能從皮膚中滲透出來。因此,當土壤溼潤、透氣,土壤間隙中充滿空氣時,蚯蚓在其中生活得很好[2]。下雨後,土壤如果透水性不好,土壤間隙中的水沒有及時排出,其間的空氣缺乏,蚯蚓就會感到呼吸困難而從土中爬出。如果下雨後又逢豔陽高照,土壤中積水溫度上升很快,則蚯蚓會難以適應而導致死亡。在室內養殖蚯蚓,可使用有縫隙、孔洞的箱、桶之類的容器,或者直接在地上把料堆成像菜地裡的畦樣。使用箱、桶之類的容器,還可以搭架進行立體飼養。在室外養殖蚯蚓,可直接在地上堆畦,或者用磚塊搭築高約50 cm的圍牆,在圍牆內堆料。注意夏天要搭建遮蔭棚(或者搭架種植藤蔓植物遮蔭,或者覆蓋以竹蓆,或者加高料堆至50~60 cm),冬天要覆蓋稻草保溫,雨天要檢查料堆積水情況。利用蚯蚓不喜光照的習性,收穫蚯蚓時可用鐵絲網裝釘1個篩子(用木片固定),然後將蚯蚓連土放在篩子上,放在光線明亮處,蚯蚓怕光即往下鑽,篩子底下放1個盤子即可收集蚯蚓。因此,蚯蚓宜生活在陰暗、溼潤、透氣的泥土中,最適溫度10~30 ℃,最適溼度60%~70%(用手握土,手指間見水珠但不滴下)。
1.3飼料準備與投餵 蚯蚓是雜食性動物,喜歡吃經過腐熟的東西,喜甜、酸味。在蚯蚓養殖過程中,蚯蚓飼料(家畜糞便、廚房垃圾等)的發酵處理是關鍵,如果飼料沒有發酵或發酵不徹底,將會產生有害氣體,酸鹼度過高或過低,都可能使蚯蚓逃逸、不產繭甚至死亡。養殖蚯蚓主要是用以處理家畜糞便、廚房垃圾,變廢為寶。 為了使這些廢料快速發酵成功,並且使其中一些有毒有害物質降解,提倡添加EM菌進行發酵:一是架堆。注意待發酵料堆應是5~6成幹,太溼易引起腐敗。如果家畜糞便、廚房垃圾水分過多,可以先曬至5~6成幹,或者加幹稻草或秸稈(最好裁成小段)、鋸末等粗纖維料,採用1層粗纖維料、1層糞料/垃圾,噴灑1層EM菌液(1 t料用5 kg EM原液,1 kg EM原液對水100 kg)直至水滲出。架好料堆後,用黑色塑料薄膜蓋嚴壓實(厭氧發酵)。二是翻堆。在氣溫較高的季節,一般第2天堆內溫度就會明顯上升,4~5 d可升至60~70 ℃,以後逐漸下降,當堆內溫度降到40 ℃時(大概需要12 d左右)則可進行翻堆。生產上一般10 d後進行翻堆,把上面翻到下面,兩邊翻到中間,邊翻堆,邊再灑上EM菌液,然後再蓋上黑色塑料膜壓實。冬天翻堆2~3次,夏天翻堆1次。如果每天收集的糞料/垃圾不多,可以先堆肥,但容易滋生蚊蠅等昆蟲,尤其夏天。一般自己養豬的農戶,家裡積存有很多飼料袋,這種飼料袋內層是塑料膜,外層是編制袋,可將制好的料堆裝入這種飼料袋內,將袋內料堆壓實,袋口紮上並留有一定空隙(扎袋口時,可先在袋口上插上根木棍之類的硬物,紮好袋口後拔出硬物),袋口朝下倒立堆放(發酵過程中,會有液體流出,這種液體若不及時排出,會影響發酵效果)。發酵完成後,先把料堆耙開,讓其透氣1~2 d後,先放幾條蚯蚓看其是否很溫順地鑽入料堆中。若蚯蚓不鑽入料堆,一個勁往邊上爬,說明料堆發酵不合格,需放置幾天後再用。
發酵成功後的料堆,散熱後即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添加營養促食劑後使用,取100 kg水,加0.2 kg尿素,0.2 kg食醋或40 mL醋精,3 g糖精,4蓋菠蘿香精(約4 mL)製成營養促食劑,噴灑料堆,注意料堆的溼度。注意,以上所用到的「水」,是指清潔無汙染的水,如果用消毒自來水,需要曝氣2 d使其中的餘氯散盡後才可以使用,或者1 t水用30~40顆米粒大小的大蘇打(硫代硫酸鈉)中和餘氯後馬上就可以使用。 1.4日常管理 種蚯蚓引進後,最好用箱養。木箱規格為60 cm×40 cm×25 cm,每箱可放養種蚯蚓1 500~3 000條。 種蚯蚓入箱後,每3~7 d澆1次營養促食水劑(促食、保溼,但注意不要把料土噴得太溼,保持料土溼度60%~70%)。20 d後,進行蚯蚓與蚓繭的分離。把木箱內的料連同蚯蚓一起倒在光線明亮的水泥地上,推成壟狀,蚯蚓都鑽到底面,拿掉上層的料土(料土裡混有許多蚓繭),底下就是一堆堆的蚯蚓。將帶有蚓繭的料土,做成壟狀,20 d後蚓繭孵化,這時將1壟分成3壟以疏散密度,每3~7 d澆1次營養促食水劑,20 d後加1次料。40 d後,即生長至成蚓。成蚓預留部分做種(有意識地挑揀個體大、健壯的做種,可有效地防止蚯蚓種群的退化),其他的收穫待用。以後可視蚯蚓大小、密度,以及蚯蚓的活動(有部分蚯蚓開始逃逸,極可能是料堆內蚯蚓密度過高),隔10 d、20 d收穫1次,3~7 d噴1次營養促食水劑,20 d加1次料,料土中蚓繭數量多時單獨分出孵化。
養殖過程中注意防害。因為蚯蚓繁殖速度快,考慮到成本原因,有時候敵害原因也可以忽略不計。家養的雞、鴨、鵝、豬等都喜食蚯蚓,但需注意,除了鴨、蛙類可以直接餵以活蚯蚓,其他的如雞、豬類不要餵以活蚯蚓,因為活蚯蚓是含多種寄生蟲的中間寄主,可將蚯蚓用開水燙死後剁碎拌入飼料中餵食,用量一般為15%,或者燙死後曬乾或烘乾粉碎後拌食。蚯蚓粉也可以代替魚粉,自製餌料餵食吃食性水產動物如黃鱔、泥鰍等。
2蚯蚓養殖效益和前景 2.1飼料來源與市場需求 養殖蚯蚓,首先要考慮飼料來源是否容易。蚯蚓好養,現在大量養殖的蚯蚓就是吃垃圾糞料的種類,但因其繁殖快,所需飼料量很大。因此,如果家中有一定的養豬、養牛等養殖規模,每天產糞很多,又有一定的空閒地可供養殖蚯蚓,那麼養殖蚯蚓幾乎是不需要什麼成本的,養殖前景不錯。注意一點,如果產的糞含水量比較多,比如飼料豬的糞,還要考慮是否容易獲得稻草、秸稈、鋸末等粗纖維料。如果打算用廚房垃圾、汙泥等養蚯蚓,也要考慮垃圾、汙泥是否容易獲得。雖然現在垃圾處理仍然是政府頭疼的一個問題,但有時候不一定能收到垃圾養蚯蚓,原因是採用填埋方式處理垃圾的成本比用蚯蚓處理低很多。
汙泥處理也一般由企業運作自負盈虧,用蚯蚓處理費用為80~90元/t,企業也會選擇其他的方式處理。如果需要聯繫政府,可諮詢環保局。但要注意的是,使用重金屬含量高的汙泥養殖蚯蚓,養出的蚯蚓富集了大量的重金屬,這種蚯蚓不能作飼料用,只能集中焚燒掉。蚯蚓好養,只要經過簡單的培訓,就能馬上養殖。如果自己有養家禽家畜、吃食性水產動物(草食性的除外),那麼養出來的蚯蚓可以作為飼料蛋白添加在飼料中投餵,蚯蚓處理後的泥土裡有大量的蚓糞,是很好的有機肥料,可以自用,也可以出售給花卉苗木公司。如果只是利用他人提供的糞料、垃圾、汙泥等養殖蚯蚓的,那麼在選擇蚯蚓養殖場所時就要注意,養出來的蚯蚓,最好能就近賣給養殖戶作為飼料,或者賣給漁具魚餌店作為釣餌。 2.2養殖效益計算 按料堆高度30 cm計算,1 m2面積需0.3 m3的料(可計為0.3 t)。料價20元/t,每1 t料需EM原液5 kg(約60元)。因此,所需料價格為6元,所需EM原液價格為18元。平均20 d添1次料。投種6 000~12 000條/m2,每條種蚯蚓1~2分錢。因此,種苗價格最多為240元/m2。若土地為租用的,按土地租金4 500元/hm2計算,1 m2土地租金為0.45元/m2。其他一些用具費用暫計為150元。年總成本828.45元/m2。如果料、土地均為自有,這部分成本減去,總成本即為718.5元/m2。蚯蚓種苗引種1次後即可自繁,EM原液購買一次後可以自制,一般1次購買10 kg花費約150元,以後可以用缸、桶等容器密封,自己培養EM菌液,這樣成本又可以大大降低。從以上可以看出,除去料、土地成本,其他都是一次投資長期收益,也就是說,1 m2養殖面積,首期投入400~500元即可啟動。
蚯蚓為雌雄同體、異體受精。性成熟的每條蚯蚓,約1周產卵1次,每次產1個蚓繭,每個蚓繭可孵化出3~5條蚯蚓。蚓繭孵化需15~20 d,孵化後到性成熟需40~50 d。這樣計算,1條種蚯蚓3個月左右時間(從親體蚯蚓到蚓繭到孵化出小蚯蚓到性成熟)可以繁殖10倍。按1 m2投種12 000條計算,3個月後可繁殖至12萬條,每3個月收穫1次,留12 000條作種,1年收3次,按成蚓2 400條/kg計算,1年總共可收135 kg/m2,按最低價格12元/kg計算,收入1 620元/m2(作種銷售或者作釣餌銷售,價格可達40~80元/kg)。1年下來至少可以產生1 t/m2的蚓糞,按最低價格0.15元/kg計算,收入150元/m2(花卉苗木公司再將蚓糞出售給家庭養花種草消費時,價格可達2~6元/kg)。
蚯蚓作為蛋白源添加到飼料中餵豬餵雞,蚯蚓糞也可用以餵養雞鴨,一個養殖周期下來,可以節約飼料成本30%~50%,並且養殖的動物生長速度加快,增重明顯。如果自己養豬、養牛、養雞等,養出的蚯蚓自產自銷,也是一種增產的措施。比如散養土雞,原本需要7~8個月才能上市,但是若在餵料中添加蚯蚓飼餵,只需要3~4個月即可以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