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安龍縣棲鳳街道安馬村依託良好的林地優勢,深挖林下資源潛力,積極探索「經果林+蚯蚓」種養殖新模式,目前效果明顯,養殖的蚯蚓預計在春節之後可進行銷售。
蚯蚓俗稱地龍,又名曲鱔,是環節動物門寡毛綱的代表性動物,具有適應性強,繁殖快,抗病力強,養殖方法簡單,周期短,經濟效益好等特點。發展經果林下養殖蚯蚓,利用家畜(牛、羊、豬、馬等)糞便結合農業廢棄物(如瓜果蔬菜、農作物秸稈、草皮修剪物等)經過簡單堆積發酵就可以直接養殖,且蚯蚓糞具有乾淨、衛生、無異味、通風透氣性好,保水、保肥性好,肥力持續時間長、促進農作物生長發育快、無汙染環境等特點,是種植瓜果和蔬菜最理想的生物有機肥。養殖蚯蚓不但有很高的經濟效益,同時還有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五月份在學習強國上,看到其他地方養殖蚯蚓,這個項目很好,又比較適合生態環保項目,經去銅仁德江,貴陽開陽、清鎮,關嶺等地考察以後,回來就決定發展蚯蚓養殖。」蚯蚓養殖戶郎萬華介紹。
經過多方考察,結合蚯蚓生長特點,今年8月以來,郎萬華先後投入資金近10萬元,在本村流轉土地種植枇杷,並引進大紅1號優質蚯蚓苗進行試驗種養殖。
「我們發展林下養殖,其實就是利用枇杷樹,它為蚯蚓提供遮陰效果,蚯蚓喜陰,它又能夠為枇杷樹提供養分,這個是一條很好的循環經濟。」郎萬華說。「我們在8月9號放的苗,當時是放了1畝5分地,按照正常的配比,放了900斤苗。自家繁殖,已經發展到8畝,接下來將準備再流轉土地30畝左右,再繼續擴大養殖基地。」
經過近3個多月的精心管理,郎萬華第一批引進的900斤蚯蚓苗已發展到現在的7000多斤,養殖面積不斷擴大,效益逐步顯現。
經果林為蚯蚓的繁育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蚯蚓糞也有效改善了土壤的肥力,促進了枇杷的生長,長短結合的種養殖新模式,讓郎萬華實現了一份土地兩份收入。
郎萬華介紹,結合目前的市場情況和蚯蚓的繁育實際,第一批蚯蚓將在春節之後進行銷售。同時,他還將積極探索新的種養模式,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延長產業鏈,提升蚯蚓養殖的經濟效益。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劉朝富
編輯彭芝莉劉義
編審陳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