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被古今不少文人墨客奉為金句。而在惠陽,一位香港藉青年李嘉林,卻從糞土中找到了生財之道,視糞土如錢財。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在惠陽區霞角大道的蚯蚓養殖場,寬闊的大棚內,並排攤開著寬約1米的小土堆,這就是蚯蚓最愛的『溫床』。撥開土堆,一條一條紅色的蚯蚓正消化著土壤裡的牛糞。李嘉林說,蚯蚓是「生態系統工程師」,可以吃掉牛糞、雞糞等農業有機廢棄物,它的排洩物,還能作為有機肥料。
李嘉林:蚯蚓糞便有個叫做腐植酸的含量比較高,腐植酸就是植物的補品,它的腐植酸活性含量比較高。
85後的李嘉林,從小在香港長大,祖籍在惠陽秋長,10年前他就隨父親返惠創業。因為對農業情有獨鍾,不久他就萌發了有機種植的打算,在多方打聽之下,知道「蚯蚓糞」是有機種植的「良方」。於是,他多方採購,但買回來的蚯蚓糞純度不一,達不到有機種植的目的。
李嘉林:有些原材料有問題,有的蚯蚓肥料沒有吃乾淨,就會燒(植物的)根。我就把心一橫,自己去學怎麼養蚯蚓。
「堆牛糞,種蚯蚓」聽上去似乎沒有難度,但前期試養,由於經驗不足,技術不精,李嘉林失敗了。
李嘉林:沒做處理的牛糞直接去養,它當中會帶有大量的細菌,蚯蚓生長得不好。
通過自學養殖技術,經常與農技專家交流,李嘉林逐漸成了種養循環的「一把好手」。原本養殖的初衷是用蚯蚓堆肥來進行有機種植,但沒想到蚯蚓作魚餌出售很受歡迎,產品還遠銷珠三角市場。如今這20畝養殖地,一畝地可年產50噸蚯蚓堆肥、6000斤蚯蚓,收益比較可觀。
李嘉林說,蚯蚓糞是『金』不是土,在環環相扣的360°循環生態養殖中,以蚯蚓為媒介,物盡其用,不浪費資源,不汙染周邊環境,不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還生態健康、無汙染。他希望這種生態養殖模式,可以得到政府的充分重視和扶助,加大有機肥的推廣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