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專業大學生帶女友養蚯蚓 颱風刮不走樂觀堅持

2020-12-05 中國青年網

  出生在廣西來賓市一個農民家庭的韋首,好不容易跳出農門考入廣西大學學習哲學專業,畢業後卻並沒有像大家期待的那樣留在城市做一名白領,而是帶著女朋友來到北海市銀海區平陽鎮跟泥巴打起了交道,搞起了蚯蚓養殖。

  從一窮二白,到在北海買房安家、結婚生子,帶動周邊10多戶農民一起養殖致富,韋首隻用了兩年多時間。這期間,他和一道創業的妻子不僅要面對很多常人難以想像的髒和累,還要面臨極大的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但好在都挺過來了。

  「學哲學讓我做事情能看得比較遠。」韋首說,儘管蚯蚓養殖跟他所學的哲學專業風馬牛不相及,但很多時候一件事能否做成功,跟做事者的眼界和胸懷很有關係。

  廣西第一個把蚯蚓賣到外省的大學畢業生

  「哲學是最冷門、最難就業的專業,整個廣西只有廣西大學開設了這一個班。」韋首直言不諱地說,班上的同學要麼考研,要麼學第二專業。

  大學期間,韋首一邊學習,一邊在社會上找各種各樣的實習機會,人力資源、白酒銷售,也在外聘的銀行幫忙拉過貸款、賣過保險,嘗試過多種工作崗位後,他發現這都不是他想要的。

  2012年畢業後,韋首與女友一起來到北海,起初在一家朋友開的農業公司上班。在公司老闆的指點下,從小就愛養小鳥、養龜的韋首突然發現了一個他感興趣的養殖項目——養蚯蚓。

  蚯蚓可以入藥、可以用來做魚餌,蚯蚓糞更是優質的有機肥,而且蚯蚓養殖的周期短、見效快,符合環保可循環的社會發展趨勢。韋首一邊在公司上班,一邊去周邊成熟的養殖基地學習考察,去書店、網上搜索各種技術資料,花了8個月時間進行調研籌備。

  當時國內蚯蚓養殖在北方地區已經形成較大規模,但廣西卻並沒有多少人養殖。因為北方雨季集中在七八月,可以大規模露天田養,而且當地發達的畜牧業為蚯蚓養殖提供充足糞源;而南方一年四季都下雨,蚯蚓怕雨,必須建大棚,養殖原料也比較受限,這些都增加了養殖成本。

  經過分析,韋首也發現了亞熱帶地區具有很多獨特的優勢:廣西四季高溫,每年可以比北方多養殖幾個月,雖然總體成本比北方高,但每畝地的產量也高。通過多方打聽,他在北海和欽州找到當地用木薯片加工乙醇後的廢渣,特別適合用來做蚯蚓養殖原料。

  儘管準備比較充分,但實際操作起來依然困難重重。韋首還記得,他好不容易湊了兩萬多元買回來的第一批種苗,當天晚上就死了一大批,損失了3000多元。「後來才發現,之前跟養殖戶取經時,他們不希望技術外傳,給我們的指導比較保守,導致我們在基料處理方面出現問題。」

  籌集資金是每個創業者都會遇到的難題,韋首依靠大學期間參加社團多的優勢,跟舍友、團友四處動員,籌集了幾萬元的前期投入。韋首的妻子畢業於廣西大學文學院,在她的幫助下,兩人一同參加了在天津舉辦的一個創業大賽,因為項目計劃書考慮得很周到,現場演講和PPT展示也很到位,他們的項目獲得了這次比賽的二等獎,得到了主辦方15萬元的免息借款。

  依靠這些錢,他們建起了大棚,還買了鏟車、三輪車,並發動周邊農戶養殖以形成規模效益。

  如何打開市場,是大學畢業生韋首和傳統養殖戶區別最大的地方。很多傳統養殖戶都依靠經銷商上門收購,但經銷商往往把收購價壓得很低,導致養殖戶利潤很薄甚至虧本。而韋首想到了利用網絡,他把銷售信息發布到相關的論壇、貼吧上,很快便有外地的商家跟他聯繫採購。

  「儘管一開始都是一些量比較小的客戶,但對於創業初期的我們來說非常關鍵,解決了現金流的問題。」韋首說,當時整個廣西只有他們敢往外地發貨,為了降低物流成本,他們一家家車站去打聽,尋找運行時間合適的長途車。最初往外地發貨時,因為經驗不足,經常出現包裝箱發熱導致蚯蚓死亡,或是密封不嚴,蚯蚓爬到長途車行李箱裡的狀況。

  回首那段經歷,韋首形容說「真的是血淚累積起來的」,他沒少挨車站司機罵,也常常虧本為外地客戶補發運輸途中損失的蚯蚓。因為他的誠懇本分,一些客戶還指點他包裝時應該如何放土和冰。

  韋首的誠懇還體現在他的大度上,每件20斤的貨,他發貨時往往還會多給一斤。他的口碑在行業內積累起來,向他要貨的客戶也越來越多。現在韋首的蚯蚓已經賣到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諸多省份。

  颱風刮不走的樂觀和堅持

  正當韋首的蚯蚓養殖事業開始步入正軌之時,一場突如其來的颱風,將他從創業的波峰拉回了谷底。

  2014年7月19日,超強颱風威馬遜登陸北部灣,天氣預報風力達到12至13級。颱風來臨的當晚,擔心大棚被吹壞,韋首整夜都守在旁邊的宿舍樓裡,

  在北海當地的論壇上有一個威馬遜颱風的實時報導,韋首還記得當晚刷論壇時,一開始天氣預報說是風力13級,沒過多久就變成了15級,最後最大風力變成17級。在搖晃的宿舍樓裡,不遠處鋼管砸落的聲音不時傳進他的耳中。

  後半夜風小些了,韋首冒險打開房門,頂著風雨鑽進麵包車裡,想開到大棚邊看看情況。剛一出門,他的頭燈就被雨淋壞了,他搖搖晃晃地鑽進車裡,都不敢拉手剎,「怕一拉車都飛啦!」

  等了好一會兒,風稍微小些,他把車開到大棚旁時,眼前的慘狀「像經歷了一場世界大戰」,除了大棚的骨架還在以外,其他的東西全被吹走了。「當時已經不是想賺不賺錢的問題,而是保命的問題。」擔心大棚上的鋼管繼續砸落,韋首把車停好後,抱著頭就跑回宿舍了。

  由於棚頂被掀翻,加上接連10多天的停電,導致棚內養殖的蚯蚓大面積死亡。韋首連續5個月沒有貨賣,那一年的損失達20多萬元。

  颱風過後,北海有七八家跟著韋首養殖蚯蚓的農戶表示不願意再養了。但韋首沒有放棄,「說實在的,我們年輕人除了年輕沒有別的資本。慢慢繁殖,一條變兩條,兩條變4條,這樣半年時間就可以全部恢復起來了。」

  韋首的樂觀和堅持再次為他帶來了好運。了解到他遇到的難題後,共青團北海市委下轄的北海市青年創業促進會,幫他申請了5萬元的免息青年創業扶持資金,韋首的蚯蚓養殖事業又重新走上了正軌。

  在韋首看來,創業始終伴隨著風險與困難,比如現如今,隨著國內宏觀經濟的整體下滑,出口貨物變少,導致貴州到沿海的回頭車也少了。以前他發一車有機肥到貴州只要每噸150元,但現在運費漲到了每噸300元。如何適應外界環境,降低成本成為他目前思考得最多的問題。

  即使碰到再多困難,韋首也堅信自己能一路走下去。因為促使他創業的是他對這個行業的興趣,而不是這個行業是否最賺錢。

  「現在年輕人出來創業,80%的專業都不對口,這很正常。」韋首說,創業對一個人後續的學習能力要求特別高。當初在大學學習哲學專業,使他掌握了認識世界、處理問題的方法,這也是受益終身的。

  韋首堅信,在未來,蚯蚓養殖是一個極具潛力的行業,光是南寧這一座城市垃圾填埋場每天就能分揀出上百噸的有機廢棄物,分解和處理這些有機廢棄物,蚯蚓可以大顯身手。而且將來還可以讓蚯蚓進入家庭,除了養龜餵魚外,還可以處理廚房垃圾,繼而生產有機肥,直接用於生產綠色健康的陽臺花卉和陽臺蔬菜,形成良性生態循環。

  「現在很少有人關注這個領域,覺得這行不賺錢,但我想慢慢去試,萬一成功了呢?」韋首說。

相關焦點

  • 韋首:學哲學的小夥子養起了蚯蚓
    「學哲學讓我做事情能看得比較遠。」韋首說,儘管蚯蚓養殖跟他所學的哲學專業風馬牛不相及,但很多時候一件事能否做成功,跟做事者的眼界和胸懷很有關係。  廣西第一個把蚯蚓賣到外省的大學畢業生  「哲學是最冷門、最難就業的專業,整個廣西只有廣西大學開設了這一個班。」韋首直言不諱地說,班上的同學要麼考研,要麼學第二專業。
  • 江蘇村官徐曉旭:「瘋丫頭」成了養蚯蚓高手
    徐曉旭(右二)將蚯蚓產出的有機肥料送給村民種茭白。  「養蚯蚓,能致富?」當江蘇省丹陽市珥陵鎮積慶村大學生村官徐曉旭3年前四處遊說村裡貧困戶養蚯蚓時,遭到了大夥的嘲諷:「這是個瘋丫頭!」然而,一番努力之後,她竟然把養蚯蚓和致富這兩件事成功配對了。村民們先是傻眼、後是服氣。  徐曉旭,是個1989年出生的南京姑娘,2012年從南京醫科大學醫藥貿易與管理專業畢業後,來到丹陽當了一名大學生村官。  「這麼文弱的姑娘,到農村有啥用呀?」徐曉旭剛上任,不受村民們待見,「能給我們村換個學環保的或者學農的嗎?」
  • 女大學生養幾億蚯蚓,每天吃幾百噸「垃圾」掙錢?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養豬致富、養雞致富、養魚致富的案例早已不新鮮,可你是否見過養蚯蚓也能致富呢?在四川省西昌市高草回族鄉,一位叫羅景楊的女大學生辭職回鄉創業,建起一座「蚯蚓工廠」,養殖上億條蚯蚓。在僅有百畝的養殖場內,平時不起眼的小蚯蚓卻牽出了一條生態產業鏈。
  • 養蚯蚓女博士的大農業情懷
    在這遼闊的舞臺和職場之上,活躍著一大批專注農業、智慧超群、敢於創新又認真細緻的新型職業女農民, 她們中有「土專家」「田秀才」「技術能手」,也有回鄉創業、下鄉務農的女大學生、女碩士乃至女博士。她們,可以用同一個名字來命名:「匠心女農人」。
  • 三農:利用牛糞養蚯蚓年入百萬
    李嶽:孩子呢,怎麼說,在我們農村這就跟個皮孩子一樣,吃飯,就讓她隨便吃,有時候自己不吃,大人就餵她,餵她小孩就要跑,我就把她,就把她綁在凳子上,綁在樹上不讓她動,然後趕快就餵她。女兒:小時候經常委屈,有時候就會和朋友說,沒媽管我,我就這樣說,我沒媽管,我就是沒媽管的孩子。孩子沒媽管,而一個大男人又常常在家帶孩子,李嶽心裡總是不太舒服。
  • 30元起步養蚯蚓,河間80後大學生回鄉創業闖出新路子
    花30元買2斤蚯蚓偷偷試養「我們在城裡生活,壓力其實挺大的,特別是生完孩子後,每月還要還房貸、車貸,掙的工資都不夠花的。」從上學讀書到工作,辛辛苦苦幾十年,就落得個工作穩定,也看不見什麼前途,更不用談夢想,劉延傑有些不甘心。有一次,他在《致富經》上看到一個養蚯蚓的創業故事,激動得一下子跳起來。「這正是我夢寐以求的項目啊!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劉延傑說。
  • 想養蚯蚓餵雞,不知道如何操作?先弄清楚蚯蚓吃什麼再下手不遲!
    所以就有聰明的農民朋友動起了腦筋,以種供養;以養合理消化粗糧而轉化為經濟效益。例如用紅薯藤與禽畜糞便養蚯蚓,再將蚯蚓餵雞;蚯蚓糞、雞糞當有機肥再次還田。如此循環利用,可降低成本,提高收益,養,也就就得"有利可圖"了。
  • 蚯蚓養殖入門易 大賺巨虧有奧秘(圖)
    馮先生所說的「蚯蚓『跑'了」,是指由於雨水浸潤,蚯蚓從養殖基床的泥土中鑽出,被雨水衝走。  「我一共養了四畝地蚯蚓,每畝一次能收穫兩千多斤。」馮先生說,他是在一位老鄉的介紹下,於去年4月走上養殖蚯蚓之路。懷著致富夢,馮先生拖家帶口來到金灣,通過向朋友借款等方式,籌錢租地、搭棚、買種、買養料,開始養殖蚯蚓。
  • 蔬菜田裡養蚯蚓,農村大叔的「不靠譜」種植方式,在村裡引熱議
    初夏的田野,已經有了一些炎熱,走在通往五馬鎮的鄉間小路上,路兩旁都是清一色的蔬菜大棚,一陣悠長的二胡聲突然傳來,再走近些,一位大叔正坐在大棚前的井蓋上,陶醉在自己的演奏裡。見慣了勤勞的農民朋友,在繁忙的勞動之餘,還有把玩樂器的愛好,這樣的農村大叔可真不多見。
  • 美國波士頓冬天刮「颱風」
    波士頓水族館地鐵站靠海的出口封閉 風暴很像浙江沿海的颱風,風颳得呼呼響,走在路上根本撐不住傘,衣服瞬間被打溼,防水的鞋子也進水,大家能不出門都不出門了,很多活動都因為天氣原因臨時取消,直到3月3日中午風勢才減弱。
  • 牛糞裡養蚯蚓,濟寧養殖戶試水農牧循環,光賣蚯蚓一年收益35萬
    用喬炳志的話說,奮鬥的路上不是一帆風順,遭遇的煩惱也一度成為他前行的絆腳石,但是憑著一份韌勁和堅持,他和同事們與奶牛和蚯蚓相伴,在養殖路上追逐著幸福……用牛糞養蚯蚓,變廢為寶。再往裡走,就是奶牛養殖場了。在這座養殖場裡,現存欄奶牛460頭,產奶牛300頭,這些身形龐大的奶牛正低頭吃著牧草。每天,快要夕陽西下時,工作人員便趕著產奶牛走進擠奶車間,每天四五噸鮮奶通過自動化流水線、經過殺菌冷卻後,被收集到儲奶罐裡,等待乳品公司收購至奶製品加工工廠。「現在的鮮奶價格還可以,每公斤能賣到4元左右。」
  • 發明「超級蚯蚓」的大學生曾經每天打遊戲18小時
    金羊網訊 記者王倩報導:「用科學儀器對蚯蚓進行輻射,選取優質變異體的蚯蚓來分解農業廢棄物,得到蚯蚓糞並提純裡面的高活性黃腐酸。」2017年微創業項目金獎項目代表、奧創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CEO王維晨給在場的同學們介紹了他的「超級蚯蚓」項目。近日,在華南師範大學舉行2018年廣發證券微創業大講堂上,王維晨的創業經歷引起了現場大學生的好奇。
  • 「鄉村振興姐妹同行③」法月萍:養蚯蚓女博士的大農業情懷
    為此她放棄高薪回鄉養蚯蚓,養了蚯蚓卻不賣,她的目標是——利用蚯蚓生態循環科技,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升農產品質量,實現農業生產的綠色循環發展……穿過一條陰暗的地道,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跟隨法月萍,來到了位於山東省禹城市倫鎮的法博士蚯蚓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園,在西紅柿蚯蚓立體種植養殖大棚裡,一排排綠意盎然的秧苗間,西紅柿的清甜味道瀰漫,在棚裡勞作的婦女臉上洋溢著笑容。
  • 網傳年入百萬的蚯蚓養殖項目分享
    蚯蚓養殖「年入百萬」近期在尋找農村創業好項目時,無意中看到網上在傳播「養蚯蚓年入百萬」的視頻。仔細了解過後,決定今天分享給廣大網友。蚯蚓俗稱「地龍」、「曲鱔」等,在農村是很常見的一種生物。也可以加工成蚯蚓幹,用作藥或是添加劑使用。蚯蚓還能分解牛糞、豬糞等養殖廢棄物,能有效減輕養殖業對環境的汙染。蚯蚓的糞便還是很好的有機肥,對種植蔬菜水果等非常有益。綜合來看蚯蚓養殖還是很有投資價值,值得有條件的朋友嘗試。蚯蚓養殖品種選擇蚯蚓養殖一定要選好品種,繁殖力強的品種才有養殖價值,本地的土蚯蚓繁殖力低,野性強,極易逃跑。且生長緩慢,泥質多,含蛋白量少,經濟效益不高。
  • 濟南一女子養了三億多條蚯蚓,靠賣蚯蚓在縣城買了兩套房!
    原創 山東商報 山東商報蚯蚓,又名「地龍」,可以作飼料、食品和中藥,對人類的益處很大。在濟南平陰縣安城鎮,53歲的靳秀紅養蚯蚓已經六年了。「我害怕蛇、老鼠,也害怕蚯蚓,可現在一點也不怕蚯蚓了,因為它們現在是我的經濟來源」,靳秀紅告訴記者,「我目前養著一百多畝地的蚯蚓,一畝產量約三千斤,一斤約1200條,一百多畝差不多有三億多條蚯蚓。」
  • 喝完的剩茶葉飼,養蚯蚓可以使蚯蚓又紅又亮!
    喝完的剩茶葉飼,養蚯蚓可以使蚯蚓又紅又亮! 釣黃顙和鯰魚的好魚餌---極品蚯蚓飼養過程講的是用牛糞作為培養基飼養蚯蚓,飼養的蚯蚓又肥又大又粗,垂釣前幾天提前撒上「紫河車粉(胎盤粉)」和鱔魚血可以使蚯蚓變的極腥,是垂釣黃顙魚和鯰魚的絕佳魚餌,但是很多釣友很難搞到上述飼養蚯蚓的原料,下面就講一下用喝完的剩茶葉飼養蚯蚓的小技巧。
  • 蚯蚓養殖技術分享,蚯蚓糞便的清除和適時分群,你會麼?
    在養殖蚯蚓的過程中,我們會不斷增補和添加新的飼料,每添加一次,蚯蚓的棲居場所就往上移動1層,所以在補料幾次以後,小編提醒大家一定要清除蚓糞,這樣能夠保證蚯蚓的生活環境不受或少受汙染,又加強了飼養床的通氣,這個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還可以將補添新料、清除蚓糞與收穫成蚓三項工作互相結合起來進行。
  • 釣魚餌料:用什麼方法養蚯蚓又紅又亮
    釣魚餌料:用什麼方法養蚯蚓又紅又亮 相信釣魚的朋友好多也喜歡養蚯蚓,就算不養平常沒有釣完的也可以這樣做
  • 大學生畢業回鄉下養200畝蚯蚓,帶動村民脫貧增收
    5月24日,在夏津縣雙廟鎮清涼寺村,徐如松展示收穫的蚯蚓。地處黃河古道的山東省夏津縣有著豐富的林下資源,大學畢業後的徐如松回到家鄉夏津縣雙廟鎮清涼寺村,於2014年利用林下資源開始養殖蚯蚓,規模由30畝擴大到現在的200畝。他不僅成立了專業合作社,還創辦了自己的公司。
  • 航母遇到颱風繞著走 潛艇遇到颱風是不是藏到水下就萬事大吉了
    颱風雖然有著很動聽的名字,但是破壞力那絕對是驚人的。別看航母是海上的霸主,似乎天不怕地不怕的,但是當它面對颱風時也顯出了十足的無力感。二戰期間由於對颱風預警解讀有誤,美國航母編隊遇上了「眼鏡蛇」颱風,3艘驅逐艦直接沉沒,800多名官兵死亡,航母的艦艏都被拍扁了,146架艦載機報廢。為此現在美軍研製出了一套專業的天氣預報體系,可以避免艦船遇上強颱風天氣。那如果潛艇在航行中突然遇到了颱風,是不是藏到水底下就萬事大吉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