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又稱曲蟮、地龍。作為中藥,《本草綱目》稱其具有通經活絡、活血化瘀等作用。因藥用價值顯著,在金灣區,就有不下十家蚯蚓養殖戶,養殖面積近百畝。可是這些養殖戶目前的境地迥然不同,有的因蚯蚓養殖虧損三十多萬,有的卻「蚓」來財富,形勢喜人。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與養殖戶自身、市場銷路等內外因素有關。
銷路不暢,養殖戶心焦如焚
「近段時間陰雨連綿,我這裡已有近2500斤蚯蚓『跑'了。」昨日上午,來自廣西玉林的馮先生指著自家位於紅旗鎮八一農場的蚯蚓棚,欲哭無淚。馮先生所說的「蚯蚓『跑'了」,是指由於雨水浸潤,蚯蚓從養殖基床的泥土中鑽出,被雨水衝走。
「我一共養了四畝地蚯蚓,每畝一次能收穫兩千多斤。」馮先生說,他是在一位老鄉的介紹下,於去年4月走上養殖蚯蚓之路。懷著致富夢,馮先生拖家帶口來到金灣,通過向朋友借款等方式,籌錢租地、搭棚、買種、買養料,開始養殖蚯蚓。馮先生說,他養殖的是日本「大平二號」蚯蚓,從在養殖基床裡播下蚯蚓種子到收穫,整個周期約25天。
走上養殖之路容易,到達成功之巔艱遠。馮先生說,因受去年7月的颱風「韋森特」影響,他的蚯蚓棚被掀翻,大量蚯蚓被衝走,損失慘重。「去年我一共出售了7批蚯蚓,總共2400多斤,收款兩萬多元。」這是馮先生去年的收成情況。雖然不盡如人意,但馮先生安慰自己,這只是開始,來年會翻身的。可是,進入2013年,馮先生的心卻越來越涼:從年初到現在,他一共才賣出350斤蚯蚓,收款2400多元。儘管價格不算低,但銷路成了大問題。
昨日,在馮先生的蚯蚓棚裡,記者看到,拂開養殖基床上的養料,大片粉紅的蚯蚓蠕動不停。馮先生捻出幾條比劃了一下,大都在7釐米長左右。「按正常情況,這些蚯蚓現在就可以出售了。」
「養蚯蚓以來,我一共投入了近13萬元,很多錢都是借來的,現在朋友們都被我借怕了。」馮先生說,養蚯蚓必須每天都投木薯渣和牛糞混合而成的養料,不然蚯蚓就會停止生長或逃跑。現在儘管蚯蚓賣不出去,但養料還得投,每天僅養料費就得約300元,還不包括他和妻子投料、澆水所花的時間、精力。
而馮先生的老鄉湯先生情況更糟。「我一共承包了15畝地養殖蚯蚓,由於蚯蚓賣不出去,我已虧了30多萬元。」湯先生說,他養殖的蚯蚓主要是賣給其他養殖戶作種子及養龜、養蛙的養殖戶作飼料。「還有人買去釣魚,這些渠道銷量太小,可謂杯水車薪。」
有人成功,但前景難料
並不是所有的蚯蚓養殖戶都像馮先生、湯先生這樣為銷路發愁。同在紅旗鎮養殖蚯蚓的吳先生就很樂觀。「我也是去年4月份開始養殖蚯蚓,也受颱風影響過。但好在找到出路了。」吳先生說,他經人介紹,主要將蚯蚓銷往廣西的藥企,「每斤價格約6.8元」。
此外,外地養殖戶來購種也是吳先生的蚯蚓的一大銷路。「作為『種子'出售,蚯蚓價格更高,我的蚯蚓曾賣到過每斤20元的高價,當然數量不多。」目前身在外省的吳先生自豪地說,前來購種的養殖戶很多,其中不乏從湛江、韶關等地趕過來的。
「很多養殖戶只管把蚯蚓養活,卻忽視很多細節。」吳先生介紹經驗說,購一次蚯蚓種子固然可以通過其自身繁殖,養很多批。但這種方式容易造成蚯蚓品種退化,出現生長變緩、死亡率增加、品質下降等現象。「蚯蚓雖然好養活,但想養好,需要精細化管理」。「前一段時間生意是不錯,但往後難說。」雖然吳先生從蚯蚓養殖中嘗到了甜頭,但其妻子對於未來持謹慎態度。
記者從金灣區一家從事從蚯蚓中提取有效成分製成蚓激酶原料藥的企業獲知,該公司每年需要蚯蚓2000噸。不過,該公司一般是從5月開始收購蚯蚓,「因為當前時節的蚯蚓不適合藥用」。該公司還表示,由於今年全國市場的蚯蚓產量較高,預計今年收購價格將低於去年。
記者聯繫湯先生得知,作為附近最大的蚯蚓養殖戶,他目前正在與這家公司商談銷售事宜。不過他仍然憂心忡忡,因為他的養殖廠產量太大,而這家公司雖然表示每天需要收購蚯蚓約1.2噸,但不會向一家養殖戶採購。
昨晚,記者將馮先生的狀況告訴了吳先生,並詢問他是否能幫一幫這個處在困境中的同行。對此,吳先生欣然表示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