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不忘初心,今天和各位養殖朋友說說,養殖蚯蚓我們需要掌握和學習的知識,蚯蚓的再生性、蚯蚓的生活周期以及蚯蚓的食性規律。
1、蚯蚓的再生性,蚯蚓雖然屬於低等蠕蟲類動物,卻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這不僅表現在它對惡劣環境的高度耐受力,還表現在它具有強大的再生功能。蚯蚓機體的一部分在受到損傷、脫落或截除後,又重新生長的過程稱為再生。再生性是蚯蚓的一種特殊生命現象,蚯蚓的再生分為生理性再生和損傷性再生。生理性再生是正常生命活動中不斷進行著的過程,而損傷性再生的能力因種類不同而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同時軀體後部的再生能力普遍高於軀體前部的再生能力,但蚯蚓再生後的體節一般不會超過原來未受傷時的體節。
再生後一般軀體前部的再生部分和軀體其餘部分一樣寬,而軀體後部的再生部分比軀體其他部分要細一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加寬。再生組織一般要2~3個月才能長滿色素蚯蚓的再生性與腹部神經索及腸表面線狀細胞有密切關係。當身體剛切斷時,未受傷部分的線狀細胞和體腔特殊的游離細胞將其中含有的糖原進行酵解,大量地轉移到受傷區域,作為維持再生的能源。人們試驗證明,損傷後10天,也就是再生進行了10天時,受傷部位的糖酵解要比正常組織高20%以上。如赤子愛勝蚓被切斷後,每克體重的糖原由未切斷時的5毫克,下降到切斷後的2.1毫克當再生開始時,糖原含量每克體重只有0.2毫克,直到再生組織完成後2個多月,才能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
同時,蚯蚓再生中受傷組織呼吸衰弱,但隨著再生的完成而慢慢恢復正常。人們用背暗異唇蚓做試驗,當蚯蚓局部切斷後,肌肉組織的平均呼吸速度每100毫克體重每小時吸收7微升氧氣,是正常時吸收氧氣14微升的一半。隨著再生組織的逐漸完善,其呼吸量逐漸增加,7天後可增加到11微升以後幾個星期才逐漸恢復到正常的功能標準。蚯蚓的再生和溫度也有密切關係,一般夏季的再生較快,最適宜的溫度為20℃左右。同時生長中幼蚓要比成蚓再生能力要快一些。但如果切去具有性器官的體節,一般不會再生。經過長期的試驗證明,如果將蚯蚓一部分移植到另一個蚯蚓體上是可行的,但尾與尾相連接要比頭與頭相連接成功率高得多。生殖器官的移植成功率也比較高。
2、蚯蚓的生活周期是指從蚓繭產下開始,經孵化、幼蚓成熟,直至出現環帶並開始產卵。通常為3~4個月。日本選育的養殖良種太平2號、北星2號,生活周期最短僅47 天,最長為128天。還有的品種長達140~180天,這與飼養溫度密切相關。蚯蚓的一生需經歷卵繭期、幼蚓期、若蚓期、成蚓期、衰老期共五個時期。
(1)卵繭期:蚓繭的孵化時間與環境溫度有關。太平號在不同溫度下的孵出時間為:10℃時,需85天;15℃時,需45天;20℃時,需25天;25℃時,需19天;28℃時,需13天。
(2)幼蚓期:幼蚓體態細小且軟弱,長度為5~15毫米。最初為白色絲絨狀,稍後變為與成蚓同樣的顏色。此期是飼養中的重要階段,直接關係到增重效果。幼蚓期長短與環境溫度有關。在20℃條件下,大平2號蚯蚓的幼蚓期為30~50天。
(3)若蚓期:若蚓期即青年蚓期。其個體已接近成蚓,但性器官尚未成熟(未出現環帶)。大平2號蚯蚓的若蚓期為20~30天。
(4)成蚓期:成蚓的明顯標誌為出現環帶,生殖器官成熟,進入繁殖階段。成蚓期是整個養殖過程中最重要的經濟收穫時期。這期間應創造適宜的溫度、溼度等條件,以促進高產、穩產,並延長種群壽命。此期歷時佔蚯蚓壽命的一半(5)衰老期:衰老的主要標誌為環帶消失,體重呈永久性減輕。此時,蚯蚓已失去經濟價值,應及時分離、淘汰。養殖狀態下,蚯蚓個體的壽命要遠遠長於野生蚯蚓蚯蚓各個種類的壽命長短有所差異。
環毛蚓屬壽命大多為1 年,如普通環毛蚓、希珍環毛蚓,受精卵在土中的蚓繭內越冬,於翌年3~4月孵化,6~7月長為成蚓,9~10月交配,Ⅱ1月間死亡。異毛環毛蚓、湖北環毛蚓、巨環毛蚓則系多年生種類,壽命超過1年,以成體狀態越各,翌年春季產卵,屬于越年生蚯蚓。異唇屬、正蚓屬蚯蚓壽命較長,赤子愛勝蚓可存活4年多,陸正蚓長達6年,長異唇蚓在實驗室良好的飼育條件下,可存活5~10年。
3、食性蚯蚓是雜食動物,以泥土、垃圾、糞便、枯葉、枯草瓜菜、木屑、廢紙、原生物和微生物屍體為食物。蚯蚓天的攝食量與自己的體重大致相等,其中有一半作為蚓糞排出。生產1噸鮮蚯蚓,需攝食70~80噸有機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