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述先:紀念勞思光先生

2021-01-20 政治哲學與思想史

勞先生剛過世,臺灣兩大報都在頭版登消息,也訪問一些人談勞先生的學術。但是,大家都還沒有把勞先生學術上的特點講出來,我就在這裡分為三點講講。

 

在進入正題之前,我先說說我個人跟勞先生的關係。說來很有意思,我跟勞先生曾經是同班同學,那是我們同在臺大的時候。勞先生資格很老,他從西南聯大、到北大,然後在臺大畢業。一九五一年,我大學一年級,考進臺大哲學系,哲學系的必修課有一門是心理學。勞先生是四年級,還差一門心理學就可以畢業。所以他也來上心理學,結果我真的跟勞先生同過班哪。勞先生那時能夠批判老師的方法論,而我們才大一,甚麼都不懂,可以想想看,我們會拿甚麼分數!不過,當時我們並不認識;就是一個大教室,他坐在那裡聽,我們小毛頭坐在後面聽。勞先生的年齡,照他自己的講法,是一九二七年,我是一九三四年,所以他應該是比我大七歲。年輕的時候,大一歲就差好遠,可是到了老了以後,七歲就不是差那麼遠。所以勞先生七十歲以後、跟我談的時候,我們有很多共通語言。講甚麼抗戰時候的事情、徐蚌會戰,我們都是不言而喻。

 

勞先生畢業後到香港,大多數的時間也留在香港。(那個時候他反蔣,一直不再來臺灣。)他年紀不大的時候,已經給香港的雜誌寫文章,已經是個民主人士的代表人物。勞先生一直在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教書,影響主要在崇基。我在臺灣當然不可能跟他有什麼交談,後來到美國留學、教書,一九七一至一九七二年,第一次到香港中文大學,之後就在南伊大和中文大學之間來來去去。所以,勞先生和我有些共同的學生,像李瑞全、關子尹、張燦輝。一九八一年,香港中文大學要我去擔任講座教授。我覺得義不容辭,去了以後,就跟勞先生是同事,同在一個系裡,接觸就比較多了

 

接下來分三個要點,講我所理解的勞先生的學術。第一就是:怎麼了解他的哲學史?勞先生寫哲學史,並不只是要回顧過去發生過的、中國哲學的那些東西,如此而已。他有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以問題為主導。他要問先秦儒學的problematic是甚麼,宋明理學的problematic是甚麼。這是一種以問題為主導的哲學史探究。他一開始寫哲學史的時候,前面就提了這一套基源問題研究法。在出版《中國哲學史》前面那兩本的時候,還看不出這麼大的一個特色。到了第三本出來的時候,就很不一樣,所以第三卷講宋明理學和前面的篇幅根本完全不對等。

 

我第二點要講的是:勞先生跟現代新儒學的關係。勞先生以問題意識來講哲學史的時候,完全沒有意思說:我是一個中國人,我對儒家有特別的關注,要弘揚它的道理。他沒有這個講法,他的問題意識是:他是把普遍的東西放在前面,西方人念哲學也有他的problematic,中國哲學只是happens有某一種思路出來。從這裡,你才看出他講的基源問題,在哲學上的重要性。我們當代新儒家最重要的兩個人物――唐君毅跟牟宗三。唐先生一直在香港中文大學。牟先生本來在臺灣師範大學、然後東海大學,之後唐先生把他請到中文大學。當時,我們哲學界的盛事就是唐先生、牟先生、勞先生,都在中文大學。

 

勞先生跟新儒家的關係很密切。他在香港到處發表文章(包含學術文章和時論),其中的一個園地是《民主評論》,是徐復觀主編的雜誌。我們到了很晚以後才知道,他的經費是他直接從老蔣那邊要來的。勞先生早期也和牟先生關係非常密切,他們兩人都作中國哲學,都從康德翻轉出來,所以開始的路子是合的。勞先生一開始當然是做「第一批判」(康德知識論要義),然後轉到「實踐理性批判」。他造了一個片語,叫做「窮智見德」,意即:你把intellectual的方面,窮盡地investigate、研究它、探究它,就會發現它有限制性,行為方面、道德方面,就不是知識能夠處理的。從康德的觀點就是說,知識是在現象界,可是實踐理性要講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不是邏輯、數學的範圍,也不是經驗科學的範圍,它是要接觸到本體的。在這個情況底下,康德把自由意志當作postulate, 因為這是不能夠證明的。(最近還有人寫文章說中文多好用,西方還很難造出一個詞來叫做窮智見德。)牟先生同意、並引用「窮智見德」這四個字。到後來,尤其是牟先生有些講論出來,對勞先生有很多貶詞。勞先生非常生氣。勞先生跟牟先生、唐先生的關係不一樣。唐先生的思路跟勞先生比較遠,可是唐先生口不出惡聲,談到勞先生的話也都是正面的話比較多,所以勞先生非常感念。唐先生過世的時候,深表悼念之意,直到現在講到唐先生也都是正面的。對於牟先生,勞先生就覺得,跟他分崩離析。

 

處理宋明理學是勞先生跟牟先生最大的分歧所在。從牟先生的觀點看,宋明理學雖然講的東西已經遠超過先秦儒學的範圍,但是,他的精神是繼承的。像「理」這樣一個觀念,在先秦儒裡面不是重要的觀念,顯然是受到佛家的影響。所謂「受到影響」不是說宋明理學裡面,接受了任何佛家的觀念。我以前曾經借用佛家裡面的兩個詞來分別――就是「因」跟「緣」。佛家衝擊宋明儒,是一種「緣」,就是逼得儒家對佛家提出來的問題要有所回應。用牟先生的講法就很清楚,中國有所謂三教合一的傳統:道家是本土的,老早從漢以後就是儒道互補。到魏晉有玄學,牟先生寫《才性與玄理》;佛家的話,牟先生寫《佛性與般若》,還在《心體與性體》之後。那麼,基本上同的地方在甚麼?就是牟先生認為中國儒、釋、道三教,都認為人有「智的直覺」(intellectual intuition),這是康德不容許的,康德只能把那些東西當postulate。可是對於中國人來講,卻是不同。牟先生做大學生時已經受到熊十力的影響。馮友蘭說王陽明的良知是一個假設;這是錯誤的,其實是一個呈現。牟先生就被這句話影響了一輩子,他是弄邏輯的,也不知道熊十力講的中國哲學是什麼,可是他這樣霹靂吼,震醒了宋明以後沉睡的、理學的學脈。也就是說,當代新儒家繼承的是熊十力而不是馮友蘭,儘管馮友蘭也在新儒學裡扮演了一個角色。

 

勞先生和牟先生處理宋明理學,最大的分歧就在宇宙論,包括形上學。勞先生因為要排斥宇宙論,把儒家的形上學也排斥了。這一點,當然是當代新儒家絕對不允許的。彼此主要的分歧,也就在這個地方,簡化來說就是所謂的天人合一。牟先生雖然講天人合一,也認為儒家的天道論包括形上學和宇宙論,可是那個宇宙論並不是自然主義的宇宙論。勞先生的看法則是:他排斥自然的宇宙論,所以再進一步也不認為這個宇宙有什麼本體。可是,如果沒有本體,熊十力傳下來那套學問整個就作廢了,因為熊十力整本的《新唯識論》就是見體。(唐先生的《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是他從大陸逃到香港以後出的第一本大書,在既沒有藏書,也沒有以前的積稿,完全憑他的記憶,憑他的體證來寫這本書。書中的序很重要。裡面就講,他年輕的時候寫東西哲學的比較,因為《易傳》裡面有一句話,叫「神無方而易無體」。唐先生年輕的時候,跟馮友蘭一樣受新實在論(neo-realism)的影響,說中國傳統的宇宙觀是無體法,大家都很稱讚唐先生的文字和概念。只有熊先生寫信來,說你開頭一句話就講錯了。唐先生年輕時很不服氣,可是後來發現,他有很多病痛,西方哲學上面都找不到答案,沒有解答。到最後回歸到儒家的一套東西,才發現熊十力的深透。

 

勞先生生前一直說,他是以心性本位、心性論問題為主,認為儒家的根本問題是心性論。他的三段是這個樣子。第一段是張載這些人是理本位。第二段朱熹是性本位,性理學,第三段王陽明是心本位。勞先生跟新儒家比較合轍的是王陽明的那一派。就是心性論、心本位。這一點,他跟新儒家都繼承康德的先驗論。牟先生講到現代的邏輯時,形式主義( formalism)和約定主義(conventionalism),他都認為沒有接觸到本體;邏輯不能夠光講形式主義、講約定主義,要講先驗主義。勞先生講先驗主義的話,跟牟先生還合;可是牟先生的天人合一,就不只是道德倫理的範圍是先驗,是整個形而上的天道論,後來杜維明叫做anthropo-cosmism。這跟勞先生的差異就大了。從牟先生、杜維明的觀念看的話,勞先生的說法其實是一種寡頭的人文主義。這麼看,彼此的學術異同,就看清楚了。

 

我要講的第三點是勞先生到了晚年所講的文化哲學。他講的文化哲學,跟一般的文化哲學不一樣;我也講文化哲學,可是我講的文化哲學是從卡希勒(Ernst Cassirer)轉出來。勞先生講文化哲學,是從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那些轉出來。哈伯瑪斯的源頭也是康德。康德的問題是這樣:不能只講先驗的道德理性;道德理性要落實到人間,一定要通過文化。哈伯瑪斯那些都是往下落下去,講溝通理性(communicative reason),把重點放在程序理性(procedural reason)上面。勞先生把這個擴大了,往這邊走。我跟勞先生談,我主張把「理一分殊,做創造性的詮釋(creative interpretation);理一是非言所詮,非解所到的,可以回到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我在這一點上面跟牟先生的重點有所不同。牟先生的重點是把道擔在自己身上,做他的學生變成要傳他的道。擔子太重了,人家就覺得牟先生是權威主義、獨斷論。事實上你去看牟先生的很多思路,他絕對不是權威主義、獨斷論。光是中國哲學裡面,他是同意講三教合一的;並沒有說儒家可以獨霸一切。後來,一九五八年元旦發表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也講得很清楚,光是「道統」是不夠的,也要科學,吸收西方的客觀的學問傳統。這是要打開「學統」的新路,民主部分則不能像中國的傳統,只有「治統」,沒有「政統」;只有 administrative system,沒有 constitutional system。

 

理一是不能夠言詮的,講到孔孟、程朱陸王、唐牟,已經就是分殊。為什麼有分殊不同的表現呢?這就跟時代現實有關係了。我們今日人的表達,絕對跟宋明不同,宋明的表達跟先秦又不同。我在這個方面著重到:文化要落實的話,就通過卡西勒的 functional unity,文化的形式變成symbolic forms(就是 cultural forms),也就是通過文化來落實。這跟勞先生也有一些可以通的地方。大家只談合的部份,不必去談不合的部份。

 

這些就是我講的三個重點。勞先生第一是以問題意識講中國哲學史,第二是把宋明理學從先驗的道德理性去接,然後歸宗到王陽明的心性論;而新儒家是通過新的闡釋的方式,去重新闡發「天人合一」跟「理一分殊」。最後,就是勞先生接上現代的哈伯瑪斯跟傳達理性、程序理性接軌。

相關焦點

  • 劉述先┃談牟宗三先生的幾個面相
  • 劉述先:談牟宗三先生的幾個面相
  • 紀念馮康先生誕辰100 周年
    為緬懷馮康先生為中國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所作出的巨大貢獻,追憶他生活中的片光零羽,發揚他克難創新的治學精神和甘於奉獻的育人理念,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中國數學會計算數學分會聯合編輯出版《馮康先生紀念文集》。文集主要收錄了馮先生的至親家人、門下弟子、學界同行、馮康科學計算獎獲得者等撰寫的回憶和紀念文章。
  • 《侯馬盟書》留典範 先生故裡憶嘉風 介休市隆重舉行紀念張頷先生...
    2020年11月16日,是張頷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日,今年也是享譽學術界的「侯馬盟書」發現55周年,在張頷先生故裡山西省介休市,為了紀念這位位享譽國內外的文博大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和書法家,介休市委、市政府在介休市博物館隆重舉行紀念張頷先生誕辰100周年系列活動。
  • 介休市舉行紀念張頷先生誕辰100周年系列活動
    100周年紀念日,今年也是享譽學術界的「侯馬盟書」發現55周年,在張頷先生故裡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為了紀念這位享譽國內外的文博大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和書法家,介休市委、市政府在介休市博物館舉行紀念張頷先生誕辰100周年系列活動。
  • 紀念陸谷孫先生 | 七旬老翁告白
    紀念陸谷孫先生 | 七旬老翁告白 2020-07-28 14: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趙忠賢院士:紀念洪朝生先生誕辰一百周年
    材料人平臺將推送兩篇紀念文章,以下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趙忠賢院士撰寫的《撰寫大百科全書「洪朝生」條目二三事--紀念洪朝生先生誕辰一百周年》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決定出版第一部「中國大百科全書」。物理卷由錢三強先生負責。1982或83年的一天,錢臨照先生派人送來一張親筆籤字的紙條,讓我去他家一趟。原來是讓我寫大百科全書「洪朝生」條目。
  • 紀念王樂同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書法展和研討會昨日舉行
    紀念王樂同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書法展和研討會昨日舉行 2020-12-07 11: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紀念陳景潤先生誕辰80周年學術報告會召開
    2013年是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先生誕生八十周年。陳景潤先生出生於1933年5月22日,195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1957年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從事數學研究,直到1996年3月19日因患帕金森氏綜合症不幸去世。
  • 中國大氣物理學界紀念一代宗師顧震潮先生誕辰百年
    孫自法 攝中科院大氣所副所長周天軍主持顧震潮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9月19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9月19日是中國現代氣象事業開拓者之一、大氣物理領域一代宗師顧震潮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當天舉行「雲降水物理與中小尺度氣象學學術研討會暨顧震潮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來自全國科研機構、高校等學界代表相聚一堂,研討傳承顧震潮先生卓越的學術成就與貢獻、崇高的人格品德和家國情懷。
  • 中國大氣物理學界紀念一代宗師顧震潮先生誕辰百年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9月19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9月19日是中國現代氣象事業開拓者之一、大氣物理領域一代宗師顧震潮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當天舉行「雲降水物理與中小尺度氣象學學術研討會暨顧震潮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來自全國科研機構、高校等學界代表相聚一堂,研討傳承顧震潮先生卓越的學術成就與貢獻、崇高的人格品德和家國情懷。
  • 紀念馮康先生誕辰100 周年|計算數學|應用數學|華羅庚|科學_網易訂閱
    為緬懷馮康先生為中國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所作出的巨大貢獻,追憶他生活中的片光零羽,發揚他克難創新的治學精神和甘於奉獻的育人理念,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中國數學會計算數學分會聯合編輯出版《馮康先生紀念文集》。文集主要收錄了馮先生的至親家人、門下弟子、學界同行、馮康科學計算獎獲得者等撰寫的回憶和紀念文章。
  • 河北大學舉辦紀念滕大春先生誕辰110周年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周洪松)日前,河北大學成功舉辦紀念滕大春先生誕辰 110 周年學術研討會暨《滕大春文集》首發式。國內知名專家學者、滕大春先生家人、生前友好、弟子及該校相關專業師生代表、出版機構領導等100餘人參加會議。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新中國比較教育學科創始人之一、原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先生和原北京師範大學外國教育史專業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式穎先生專門發來賀信。
  • ...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舉辦「紀念戚國淦先生百年誕辰暨世界中世紀史...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舉辦「紀念戚國淦先生百年誕辰暨世界中世紀史學術研討會」 2018年06月29日 09:42 來源: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作者:楊雨菲 字號 關鍵詞:教授
  • 南京古生物所舉行紀念李四光先生誕辰120周年座談會
    2009年10月26日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教育家,新中國地質事業的主要奠基人——李四光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日,為了繼承和發揚李四光的科學創新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26日上午,來自中國科學院、南京大學、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等單位的
  • 調和分析及其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程民德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會在...
    2017年10月26日到28日,調和分析及其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程民德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會在北京大學舉行。本次會議由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和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程民德先生的親屬,曾經的同事、學生,及數學界的同行、朋友從全國各地以及歐洲、美國等地趕來,為紀念程先生齊聚一堂。
  • 今天,謹以此篇文章紀念先生
    今天是其逝世18周年紀念日,謹以此篇文章紀念先生。高由禧院士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研究是我國最具特色的重要研究領域之一,在世界自然科學考察歷史上有其獨特的地位。青藏高原科學研究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科學事業,是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甘於前僕後繼、拋灑汗水和熱情的沃土。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隨著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的順利進行,我們想起了第一次青藏科考。
  • ...化學化工學院召開紀念徐僖先生誕辰100周年座談會暨高分子科學...
    上海交大化學化工學院點擊藍字關注我們2020年12月31日,紀念徐僖先生誕辰100周年座談會暨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發展論壇在閔行校區霞光樓召開。出席活動的嘉賓有校務委員會專職副主任吳旦、化學化工學院黨委書記賈金平和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主任路慶華、院工會主席王新靈以及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教師。
  • 觀展|紀念黎雄才先生誕辰110周年——廣東省中國畫作品展在肇慶...
    今年是黎雄才先生誕辰110周年,為進一步紀念與弘揚黎雄才的藝術精神,廣東省美術家協會與中共肇慶市委宣傳部、肇慶學院共同主辦「紀念黎雄才先生誕辰110周年——廣東省中國畫作品展」。希望通過展覽的形式,傳承嶺南畫派精神,推動中國畫創作。此次展覽經過初評、複評兩輪評選,展出兩百餘件入選作品,眾多作品從多個維度展現了當下廣東中國畫壇的發展面貌。
  • 紀念「天眼之父」逝世三周年!遼源舉行南仁東先生塑像揭幕儀式
    9月15日是南仁東逝世三周年紀念日,當天上午,「中國天眼」主要發起者和奠基人,「時代楷模」「改革先鋒」「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南仁東先生塑像揭幕儀式在市第五中學舉行,以此紀念和緬懷南仁東先生,促進遼源和紹興兩地在公益事業上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