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航母、兩艘兩棲艦都沒事?美軍第七艦隊「零感染」背後的真相

2021-01-21 騰訊網

美國疫情以來,海軍各港口和基地確診病例不斷,好多人關心美軍已部署的海上艦艇部隊疫情如何,眾說紛紜。雖然3月19日國防部新聞發布會上國防衛生局的Gillingham 海軍少將已經說了「確診的都是在港和岸上,海上沒有」,但依然難以令人信服。

於是,3月19日,海軍官網放出的圖片上,顯示了亞太巡航的航母「羅斯福」和兩棲艦「美利堅」上出現了「海軍醫學研究中心機動實驗室」使用基因分析設備做測試的照片。

一、第七艦隊海上「零感染」

一天後,海軍官網直接放出報導「第七艦隊艦上零感染」,大意是:

早在3月14日,美海軍前沿部署預防醫學分隊(FDPMU)和海軍醫學研究中心(NMRC)就分別登上了幾艘第七艦隊轄區內的美軍巡航戰艦,以幫助應對COVID-19的風險並在艦上提供批量測試能力。

涉及的主要是三艘在航的大艦:兩棲攻擊艦「美利堅」號(LHA 6),航母「西奧多·羅斯福」號(CVN 71),美國第七艦隊旗艦「藍嶺」號(LCC 19),這樣就可以對出現流感症狀的艦員進行分批測試,而不是僅僅將樣品發送到岸上進行測試。

啥叫「分批測試」後面再說,但這種批處理測試可提供預警,告知船上是否有確診病例,但現在還不能單獨診斷水手。如果發現某批次測試結果呈陽性,則醫療團隊將採取其他措施,例如隔離這批水手,並根據他們的症狀,把他們從船上空運到岸上設施進一步測試。

迄今為止,在美國第7艦隊海軍艦艇上均未診斷出COVID-19病例。

「To date, no cases of COVID-19 have been diagnosed aboard any U.S. 7th Fleet Navy vessel.」

美國第七艦隊外科醫生克裡斯汀·西爾斯上尉說:「第七艦隊的官兵從一開始就認真對待COVID-19,並且已經採取了許多公共衛生措施。(畢竟很早就日本爆發,韓國爆發,尤其是駐韓美軍基地。)兩個臨時增援的團隊為我們抵抗這種病毒的能力提供了更多的縱深。」

這些醫療小組不僅能向艦隊提供海上測試,並確保美國第7艦隊的作戰部隊隨時準備應對可能的爆發,同時保持戰備任務不受影響。

該小組由各種專業的海軍醫學人員組成,以確保艦隊的部隊健康,並可能包括微生物學家、醫學實驗室技術人員、預防醫學人員和預防醫學技術人員。

其中「藍嶺」上的帶隊Rebecca Pavlicek中校說:「作為醫療服務隊微生物學官員,這次登船使我們有機會向艦隊展示我們的一些技能,以及我們帶來的戰鬥力。這種能力使我們海軍能夠保護我們的戰備水平,和官兵的健康。」

這種模式,就可以相當程度地減輕其他醫療和後勤所需的壓力,畢竟全美現在都緊張。

美國預防醫學小組的負責人和微生物學家Danett Bishop中校說:「這是海軍醫學部已部署的最先進的實驗室功能。我們可以實時做出部隊健康決定,從而增強機組人員的健康,同時最大程度地減少可能發生的COVID-19爆發。」

部署到「美利堅」和「藍嶺」的小分隊來自設在夏威夷珍珠港的海軍環境預防醫學6分隊,致力於為預防醫學實踐提供便利和培訓,並提供額外的實驗室功能。

部署到「羅斯福」號航空母艦的小隊來自馬裡蘭州銀泉市的海軍醫學研究中心本部。

當前,行政上僅僅授權團隊執行監視測試surveillance testing,而不授權進行單獨病例確診測試。這意味著結果無法鎖定到具體單個患者進行診斷,但可以使團隊根據結果檢測COVID-19在船上的存在。

「由於我們正在執行監視測試,因此COVID-19陽性的存在與否,可以幫助告知部隊健康保護狀況,並為高級醫務官和暴發應對小組提供寶貴的見解,」 Pavlicek說。

這些上艦的團隊具備兩項測試功能:

1,主流的RT-PCR逆轉錄核酸測試法;

2,45分鐘出結果的filearray全自動快速測試法。

作為美國海軍最大的向前部署艦隊,第7艦隊運營大約50-70艘艦艇和潛艇以及140架飛機,其中約有20,000名水手。

二、細看兩種測試設備

ABI stepone rt-pce逆轉錄核酸分析

從海軍新聞裡看到,上艦的是「海軍醫學研究中心機動實驗室」,帶有一個生物安全取樣艙,但最顯眼的是ABI公司的StepOne Plus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核酸檢測設備。(也是中國官方診療方案裡提到的主要方法之一)

這個設備問世好多年了,最早是ABI公司開發,後來被thermo公司收購。

早期的48孔板3 target的StepOne是一款簡單,低吞吐量的設備,專為首次使用和經過培訓的用戶量身定製。基本的儀器設置和隨附的軟體易於使用,非常適合實驗室新手。它適用於標準運行時間的48孔板。帶有LCD觸控螢幕和功能強大的軟體的直觀用戶界面使該設備的設置和使用非常容易。該軟體的最新版本集成了用於高解析度熔解分析的數據,可檢測PCR熔解曲線中的微小差異。這是一種廉價,精確的設備,可以滿足生命科學實驗室的大多數需求,而這些需求並沒有受到高生產率要求的挑戰。它適用於基因,miRNA和蛋白質表達分析,SNP基因分型和易位分析。

該系統的另一個優點是佔地面積小,使其成為空間容量較小的實驗室的理想選擇。比如艦上。

而此次海軍艦上曝光的StepOnePlus是升級版,除了具有相似的特性,但容量更高,可容納96孔快速模塊和4 target檢測。儘管用戶友好且價格合理,達到了中等吞吐量。但是10-30 l的樣本容量,跟其他5-20 l相比,略微有點浪費樣本。速度還是不夠快——畢竟空間限制。

而對應的試劑盒有多種可選。比如早在1月就有相關公司推出了針對新冠病毒的快速試劑盒,如MOBITEC的rr-0478-2-zj, 多種螢光PCR技術,單管雙重檢測以及同時測定新冠狀病毒的兩個獨立基因的功能,從而消除了由於病毒變異而導致檢測遺漏的風險。同時,可以消除2003年的SARS病毒和類似BatSARS病毒株的非特異性幹擾,並可以精確靶向2019-nCoV病毒。

45分鐘出結果的FILMARRAY

艦上部署的另一種,是法國BioFire公司(在國內叫梅裡埃)的FilmArray快速檢測設備。FilmArray微流控晶片是目前已經成功商業化的微流控產品的代表,該晶片採用巢式多重PCR分析技術,對同一個鼻咽拭子樣品進行一次測試便可以檢測多達24種病原體,並且整個檢測過程比傳統PCR或RT-PCR方式要快得多,只需要大約一個小時的時間,非常適合於傳染病的早期快速篩查。

媒體報導,美國防部很早就與法國BioMérieux生物集團聯合開發的BIOFIRE FILMARRAY全自動快速測試法,號稱45分鐘內檢出包括冠狀病毒在內的17種病毒和3種細菌,在美國開發。

3月12日一個報導稱,最新的病毒靶標裡增加了此次新CONVID-19冠狀病毒。原來預計今年3月底提交給聯邦食藥局FDA做EUA緊急使用授權,看來現在就在艦上提前用了。

三、神秘的兩支力量

偏科研:海軍醫學研究中心NMRC

這個臨時登艦的「海軍醫學研究中心NMRC機動實驗室」,東家NMRC隸屬於美國海軍部下屬的醫學和外科手術局。執行基礎和應用生物醫學研究,以滿足需求美國海軍和美國海軍陸戰隊。它的重點領域包括傳染病研究,生物防禦,軍事醫學,戰場醫學和骨髓研究。

成立於1942年,本部在馬裡蘭州銀泉市,擁有1600名僱員,本部有7個機構:行政局,國防生物研究局,骨髓研究局(核武器發射型有關的),傳染病研究局,作戰與水下醫學局,研究服務局,資源管理局,還有海軍傳染病測試實驗室NIDDL。

在美國其他地方和全球還有多個下設機構:

--海軍健康研究中心;

--潛艇醫學研究實驗室;

--聖安東尼奧分部,專攻牙科、定向能武器的影響等;

--代頓分部,專攻航空醫學,化學武器的影響;

--亞洲海軍醫學中心(以前的第二醫學研究室),總部新加坡三巴旺,在泰國和柬埔寨金邊也有個小分隊;

--第三醫學研究室,主要出面國際傳染病防治合作,是WHO的合作夥伴,常駐埃及開羅,在加納也有個分隊;

--第六醫學研究室,也是國際傳染病防治,主要面對中南美方向,常駐秘魯利馬;

比如亞洲這個分部,重點研究領域:生物監視,病原鑑定,東道國實驗室能力,爆發反應,媒介控制,臨床試驗等。

目前開展的重點項目:

1,馬來西亞衛生部(中東)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MERS-CoV)合作

2,越南瘧疾的耐藥性/敏感性概況

3,評估寮國媒介控制和減排設備的有效性

4,柬埔寨急性未分化發熱疾病的監測和病因

5,通過與柬埔寨衛生和國防部進行微生物實驗室升級來支持全球衛生安全

6,柬埔寨增強膿毒血癥結果環境聯盟(ACESO)

7,柬埔寨軍隊中基於SMS的疾病監測

8,瘧疾感染的治療功效研究

9,疾病監測支持,泰國「金色眼鏡蛇」年度演習

以前有過一些尚佳表現。

比如2012年同是冠狀病毒引發的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剛出來的時候,駐開羅的第三實驗室就在啥資料都沒有的情況下,首先識別出病毒。

2015年伊波拉病毒肆虐的時候,也是他們派出的2個3人機動實驗室,在賴比瑞亞很簡陋的情況下開展工作,每天每個實驗室檢測80多組樣本,4-6小時出結果。

但這個總的來說,偏研究。

前沿部署:海軍環境與預防醫學中心

而派駐「藍嶺」和「美利堅」的,則是另外一支,來自夏威夷的「海軍和陸戰隊的聯合公共健康中心」為遠徵部隊服務的前沿部署預防醫學小隊FDPMU第6分隊。

它的東家:海軍與陸戰隊的聯合公共健康中心,平時主要負責軍人和家屬的健康管理與疾病預防,以及工作場所安全,職業衛生,環境衛生等,但下面也有實戰化很強前沿部署小隊。NMCPHC是海軍部唯一可以向基層部隊提供管理和培訓的機構。

FDPMU是海軍醫學部可部署的醫療系統之一,也是由海軍部的醫學和外科局贊助。這些部隊在威脅已部署美軍健康的環境中識別,評估和監視疾病,傷害和危害。

目前有4個可部署的FDPMU小隊。可部署、可機動,有專門的現場分析設備和診斷功能,編組可小可大,應對從小規模人道主義援助到大規模戰爭。

每個小隊包括從NEPMU調動的專業人員,現場分析設備,一些土建工程設備,最小的耗材包(5天的補給和30天的耗材)。1990年開始折騰,2004年首次部署。

這是個實戰化很強的,前沿部署的,從他們根據不同任務,指定的模塊化「人員+物資」組合方案上就可以看出來:

可選人員模塊:

預防醫學模塊:預防醫學專家1名,環境衛生官1人,預防醫學技術員2人

化學/放射模塊:工業衛生專家1人,預防醫學技術員2人;

微生物模塊:微生物專家1人,高級醫學實驗室技術員1人;

疾病媒介模塊:昆蟲學家1人,預防醫學技術員2人,

後勤支持模塊:一般責任軍官1人。

可選物資模塊:

化學事件模塊,會帶2個加固箱,6個貨盤,105噸/218立方米

放射性事件模塊,會帶3個加固箱,3個貨盤,44噸/75立方米

疾病事件模塊,會帶7個加固箱,9個貨盤,171噸/387立方米

生物事件模塊,會帶15個加固箱,12個貨盤,419噸/778立方米

預防醫學模塊:3個加固箱,5個貨盤,119噸/262立方米。

根據任務需要,靈活組合。偏實戰化任務啊。

四、默虹點評:

1,長期重視,全球布防:總的來看,美軍對於傳染病相當重視,無論是出於生物戰的目的,還是全球大規模軍事行動的防疫問題,還是參與WHO在內國際人道主義行動,而且全球布防,尤其是對於不熟悉的但未來可能作戰的熱帶、亞非拉區域很重視。看看亞洲實驗室關注的那些重點項目就知道;

2,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應急響應力量還是很戰備、可部署,無論是海軍醫學研究中心的機動實驗室,還是海軍和陸戰隊聯合的前沿部署預防醫學小隊。而且經常借著國際疫情出去練兵;

3,反應還算及時:如果官方所說「第七艦隊目前零感染」,那麼說明前期的一些措施比美國國內還是強一點,提前加強防疫,提前把設備和人員部署到艦上等等,畢竟是令行禁止的軍隊。

4,無奈後院起火:無奈病毒輸入源頭不是外面那些港口訪問的國家,而是本土。現在大量都是社區傳染給家屬,家屬傳給軍人,軍人帶到部隊,岸上擴散到海上,後方傳染前方,而這些很多是本土醫療系統、基地醫院的職責,但後者現在都是處於疲於奔命狀態,不得不暫停跨區差旅,避免疫情從後方擴散到一線部隊。

5,能力有局限,特種兵贏不了大戰役:雖然上述這些小隊都很精銳,但都屬於高機動、短小精悍型,而且兩個單位的小分隊數量加起來不超過10個吧?可以應對「點狀」疫情,難以應付全球美軍如此大大規模疫情威脅。比如ABI RT-PCR儀器那個,航母上能分一套就不錯了,伊波拉的時候每天只能做80個樣本,而航母上5000多人,按這個速度人人排查,需要2個月,還有全艦隊呢?所以不得已,「創造性地」採取了「批檢測」模式,就是把幾十個人的樣本混在一起作為一個樣本,這樣能一次排查一批,類似於從大量「陰性」中找少量「陽性」,通過幾次就可以把大量健康人群排除,鎖定少數感染人群。把明明可以鎖定確診個人的測試手段,用來搞「批處理」排除法,說是機智,但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6,抗疫是一場體系戰爭,綜合國力

雖然同步也在搞FilmArray陣列,45分鐘出結果,但別的試劑、器材缺乏的問題又來了。新聞裡,50萬個棉籤都要從義大利搶運,目前整個美國試劑依然緊缺的情況下,如果軍方優先從民間的幾百萬試劑裡面弄走幾十萬個,估計「子弟兵」們會被民眾噴死。3月20日美軍總兵力100萬的陸軍才做測850多例,是多麼的戰戰兢兢啊。

目前看,海軍可以靠高度紀律性、年輕人的好體格、海上的天然自我隔離、手頭的「精銳小分隊」臨時抵抗一陣,但靠特種兵打不贏一場戰役,美軍的防疫也脫離不了本土疫情的大形勢。所以,對一線部隊戰鬥力影響多大?是否真的做到海上「零感染」?再看看吧。希望「末日孤艦」腳本不要上演啊。

相關焦點

  • 075型兩棲艦下水只是開始 中國兩棲艦隊還缺高性能直升機
    同時075系列排水量介於「西北風」和「黃蜂」之間,是一艘以投送直升機力量為主的兩棲攻擊艦,結構與航母以及「美國」級這種「準航母」相比相對簡單,沒有做技術上的冒險。這使得滬東造船廠較為「遊刃有餘」,採用部分民用標準建造這種皮實耐用的兩棲攻擊艦,加速了首批075的建造。可以預見的是,我們可以在今年年末看見第二批次的075入塢成型。
  • 美國復活冷戰武器 兩棲攻擊艦,將其編入航母艦隊
    美國海軍擁有10萬噸級的尼米茲級航母、萬噸級的提康德羅加級神盾巡洋艦、伯克級神盾驅逐艦,構成了強大的水面艦隊。美軍還有一類大型的水面戰艦,同樣是數萬噸級的。最近與裡根號航母屢屢配合的,就是美利堅號兩棲攻擊艦。
  • 俄羅斯正把兩棲攻擊艦項目迅速演變成一艘輕型航母,普京親自剪彩
    普京親自剪彩 俄羅斯的新航母:刻赤造船廠的兩棲攻擊艦項目正在迅速演變成一艘輕型航母,普京親自為開工儀式剪彩,俄正在秘密準備一架垂直起降飛機為之配套
  • 美航母要闖黃海,兩棲艦南海發威,這是要鬧咋樣?
    現在,裡根號借著美韓軍演出現在了我們東海方向,同時不要忘了,美軍還有一艘準航母,在我們南海方向已經遊弋了半個月。從我們國慶一直到現在,美軍的黃蜂級兩棲攻擊艦「好人理察」號(LHD-6)帶著一眾戰艦在南海一直轉悠,搞兩棲作戰訓練。
  • 美派兩艘伯克級穿越臺灣海峽別有深意:或增加頻率
    這兩艘艦艇隸屬於母港位於日本橫須賀的美海軍第七艦隊,同屬「伯克」級,是目前美國海軍裝備數量最多的驅逐艦。此次美艦穿越臺海,兵力的選擇可謂精心設置,既向大陸表明「我來了」,又試圖避免過度刺激大陸。但大陸軍事專家認為,未來美海軍有可能增加穿越臺灣海峽的頻率和兵力。
  • 首艦還未服役,二號艦已試航!我國還將再造6艘075型兩棲攻擊艦
    075型兩棲攻擊艦首艦去年下水,今年上半年進行了試航,而二號艦今年上半年下水,今年年底進行了試航。也就是說,一艘075型從入塢到下水僅需要一年多的時間,可見075型的建造速度簡直是驚心動魄。兩棲艦隻是海軍建設的第一步,今後我國還將再造6艘075型兩棲攻擊艦,彌補我國兩棲登陸作戰的不足,成為亞洲第一。
  • 二戰日軍最幸運的空襲,一顆炸彈炸毀一艘航母,幾百人非死即傷
    與此同時,日軍岸基飛機僅僅擊中一艘美軍航母——「普林斯頓」號。這一擊對日軍來說是幸運的。一枚550磅的穿甲炸彈不偏不倚,正好擊穿船尾電梯正面的飛行甲板,穿出一個整齊勻稱的洞來。炸彈繼續下落,最終擊中航母上的麵包房,在那裡爆炸,炸死了那個艙室所有的人。
  • 針對中國軍演的美軍航母也中招了,網友:繼續努力有望變成幽靈船
    據之前報導,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在3月21日發布消息稱,美軍醫護人員3月14日時,就已經開始登上幾艘第七艦隊的艦船,對包括「美利堅」號兩棲攻擊艦、「藍嶺」號兩棲指揮艦和「羅斯福」號航母,對艦員們進行逐一的病毒檢測。
  • 美國王牌艦隊到達中國領海轉頭撤退!是什麼讓世界霸主如此忌憚?
    而96年的臺海危機,解放軍在臺灣海峽和臺灣附近海域展開了4次軍事演習,其這間美國第七艦隊的兩艘航母戰鬥群也一直徘徊到臺灣海峽附近,其意圖不言而喻。可以說,如果沒有美國和他的第七艦隊,此時的中國極有可能是統一的。當然,這個時候說這麼多都是廢話。在中國人的眼裡,第七艦隊就是美國在亞太地區橫行霸道的權柄。
  • 美太空軍新增6人確診病毒,航母集中爆發,美軍堅持94艘戰艦巡航
    很顯然,他對美國海軍「羅斯福」號航母艦長擅自發布航母感染病毒的人員消息十分不滿意。美國航母艦隊與此同時,現階段的美軍已經開始全面執行美國防長埃斯珀提出「大國競爭」戰略背景,而美國海軍「羅斯福」號航母艦長近期的行動也曝光了美國海軍真實戰力
  • 俄國航母之鳥中蝙蝠,為何基輔級不改造成為兩棲攻擊艦呢?
    Wind63 俄羅斯海軍從蘇/俄時期到現在都沒能擁有和建造過兩棲攻擊艦,唯一一次離擁有兩棲攻擊艦最近的就是數年前俄羅斯曾和法國達成購買兩艘"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的建造合同。
  • 兩艘美艦穿航臺灣海峽,國防部:全程跟蹤監視
    【文/觀察者網 王世純】據美國海軍協會新聞網12月31日報導,美國海軍兩艘驅逐艦12月31日清晨穿越臺灣海峽,這是美國軍艦今年第13次穿越臺灣海峽,也是美軍艦一個月來第二次穿越臺灣海峽。此次通過臺灣海峽的兩艘美軍驅逐艦,分別是「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麥凱恩」號(DDG-56)和「柯蒂斯·威爾伯」號(DDG-54),這兩艘軍艦均隸屬於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當天表示,美國「麥凱恩」和「威爾伯」號驅逐艦以雙艦編隊方式穿航臺灣海峽,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海空兵力全程對美艦進行跟蹤監視。這是美艦繼18日後再次穿航臺灣海峽,炫耀武力,挑釁攪局。
  • 076艦突破人們對傳統兩棲攻擊艦的想像,外媒:中型航母最佳方案
    中船708研究所發布的xx6型兩棲攻擊艦方案在招標網站公布了部分重要項目的技術指標,包括大功率燃氣輪機,全電驅動,電磁彈射器配套設備,30噸級別升級機等等重要設備,無疑突破了人們對於傳統兩棲攻擊艦的想像。從這個高指標看,這艘xx6型兩棲攻擊艦幾乎就是一艘中型航母。
  • 2020最後一天,兩艘美艦穿航臺灣海峽丨北京觀察
    圖片來自美國第七艦隊FACEBOOK年末瘋狂 美軍艦兩次過臺有何不同?12月19日,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在其社交媒體帳號上發布消息說,美國海軍伯克級飛彈驅逐艦「馬斯廷」號(USS Mustin) 於12月19日航行經過臺灣海峽。臺防務部門19日上午證實該消息,並宣稱,美軍戰艦途經臺灣海峽期間,「運用聯合情監偵作為,全程掌握其周邊海域及空域相關動態,狀況均正常」。
  • 官網曝光中國076「兩攻」,中國未來「閃電航母」戰力如何
    緊接著在2019年12月份,075型的二號艦已經成型了,2020年4月份(因為疫情有所延遲)下水展開舾裝。簡單來講,075這個型號的兩艘艦(不知道是否有三號艦)出現在大家眼前也就一年多的時間,二號艦的「過氣網紅」當了還不到三個月,而且這兩艘船都沒造完,根本算不上「裝備一代,研發一代」,所以這是幾個意思啊,075還沒服役,就直接上馬新一代大型兩棲攻擊艦、連076型「兩攻」都出來了?
  • 中國家門口又多一艘航母,專家稱造再多也是火箭軍的靶子
    全長248米的日本海上自衛隊最大護衛艦「加賀」號22日在橫濱造船廠交接並正式服役,該艦是日本出雲級直升機驅逐艦的二號艦。直升機驅逐艦隻是日本自己的稱呼,這是由於日本實施的是「專守防衛」政策,因此一直持「不允許建造攻擊型航母」的姿態,海上自衛隊也不敢稱這種兩萬噸排水量的直通甲板大型艦艇為航母。
  • 美軍第七艦隊亞太部署新型殺器 還有更大的胃口?
    美國海軍協會新聞網發專題文章,介紹了美海軍無人艦艇研發的最新進展,文章稱,美海軍將在未來的數年間採購10餘種新型的大型和中型無人艦。目前大型無人艦已通過了自動駕駛和導航測試,還對艦體和機械系統進行了升級,提高可靠性。美海軍已有兩艘大型無人艦準備下水服役。同時「海上獵手」中型無人艦也由近期完成測試。
  • 都有直通甲板:4萬5000噸兩棲攻擊艦,為何不叫輕型航母?
    【話說軍世】現代海軍中,有不少國家並沒有裝備航空母艦,而是裝備了兩棲攻擊艦「客串」輕型航母,而且排水量也都在數萬噸,已經接近或者達到了二戰時代艦隊航空母艦的排水量,那麼同樣是直通甲板,為什麼兩棲攻擊艦不叫輕型航母呢?都有直通甲板:4萬5000噸兩棲攻擊艦,為何不叫輕型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