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軍世】現代海軍中,有不少國家並沒有裝備航空母艦,而是裝備了兩棲攻擊艦「客串」輕型航母,而且排水量也都在數萬噸,已經接近或者達到了二戰時代艦隊航空母艦的排水量,那麼同樣是直通甲板,為什麼兩棲攻擊艦不叫輕型航母呢?
都有直通甲板:4萬5000噸兩棲攻擊艦,為何不叫輕型航母?
就排水量和甲板形狀而言,兩棲攻擊艦和航空母艦很相似,尤其是二戰中的航空母艦也都「方方正正」的甲板,寬大的機庫空間,如二戰後期戰鬥力最高的美國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為3萬3000噸,也是長方形的甲板,現代兩棲攻擊艦的排水量普遍超過2萬噸,美利堅級和075型滿載都達到了4萬噸以上。
而且搭載直升機和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兩棲攻擊艦也具有很強的航空能力,那為啥不叫輕型航母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艦體設計最重要的不同:塢倉與起降裝備
對於兩棲攻擊艦而言,與航空母艦設計的最大不同就是塢倉,可以搭載大型登陸艇、以及兩棲戰車等由水到陸的載具,實現水平面的登陸,而直通甲板和機庫則可以搭載各種直升機,甚至是垂直起降戰機。
而航空母艦則需要阻攔索,用於將高速降落艦載機攔停,同樣還有用於輔助艦載機降落的其他裝備,在甲板的設置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二戰後,美國海軍的埃塞克斯級航母在1952年完成了斜角甲板的改裝。
同時,當時的輕型航母為了起飛固定翼艦載機,在沒有彈射器裝備的情況下,使用了滑躍起飛甲板,1982年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中的英國競技神號航空母艦也是如此(也就是後來印度的維拉特號),能夠搭載更加大型的戰鬥機,航空母艦的實際作戰半徑,要比兩棲攻擊艦大很多。
2、任務屬性的不同:廉價多功能與強大制海能力
同時,航空母艦的主要作戰任務,是作戰半徑內的制空和制海,因此,航空母艦的操作主要圍繞艦載機展開,因此全艦的設計,實際也是圍繞操作、搭載和維修、保障艦載機而進行。
而兩棲攻擊艦雖然同樣注重航空操作能力,但是,兩棲攻擊艦的作戰目的不是爭奪制空、制海權,依舊需要設計有巨大的塢倉,從而兼顧兩棲作戰,當然塢倉限制了機庫的設計空間。
另外還有一點不同,就是,航空母艦強調高強度作戰,因此艦體結構更加堅固,不止重要部位設置有防護,還有厚重裝甲保護,抗打擊能力也更強,甚至被一兩發魚雷擊中,也依舊可以保持戰鬥力。
但是,兩棲攻擊艦的設計時,主要是從事低烈度作戰,而建造成本也比輕型航母低得多,因為大量採用民用標準建造,因此抗打擊能力,也要差得多,如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前段就使用民用商船標準製造,到了後半段則是軍用標準製造。
3、天賦屬性的差異:航速
在二戰後,輕型航母由於無法在起飛更大更重的噴氣式戰鬥機,埃塞克斯級航母在1960年便不再擔任攻擊航空母艦,轉為反潛航母,其中部分艦則改為兩棲攻擊艦開始服役。
另外,航母的航速更高,為了起飛重型艦載機,一般都要達到30節,而兩棲攻擊艦沒有迎風起飛艦載機的需要,同時注重登陸作戰,儘量靠近海岸淺水區域,高速航行在暗礁叢生的淺水海域,反而風險更高,因此一般都在20節左右,即便是最新的美利堅級,也只有25節左右。
看似僅有5節左右的速度差異,卻正好印證了上述兩棲攻擊艦和航母之間的任務差異;同時也反映著F-35B(短劇垂直起降)和F-35C(艦載機)兩型戰機之間的差距。
美國最新的美利堅級兩棲攻擊艦,滿載達到4萬5000噸,在原始設計中,也確實取消了塢倉設計,採用航母型艦體設計,強調航空能力,彌補航空數量的不足,但是,實際建造後發現,這樣會損失了兩棲艦原本最為重要的多任務能力,因此,在後續艦型中已經恢復了塢倉設計。
來自俊赫君的胡說:
就原本相對狹義的航空母艦而言,無法正常起飛戰鬥機的兩棲攻擊艦,那麼雖然該型戰艦具有「客串」的能力,不過更加強調立體登陸作戰,和多任務能力,依舊與真正操作艦載機、擔任艦隊核心進行一線作戰的航母有很大區別,兩型艦的分類還是很清晰的。
不過,由於現代戰艦逐漸實現多功能化和跨界,兩棲攻擊艦所搭載短劇垂直起降戰鬥機性能也在提升,英國在二戰後,曾經,如果強調航空操作能力,其實就廣義上而言,稱其為輕型航空母艦,也是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