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查處青島唯一一家危險廢物綜合處置公司後,生產過程中產生廢酸的企業面臨「要麼關停,要麼觸刑」的兩難選擇,但先前通行的循環利用方式,同樣備受質疑。
「必須馬上找一家有處理資質的企業。」近日,章麓十分焦慮:繼續做生意,可能會觸犯刑法;停工停產,工廠近200名工人將面臨失業。
章麓的擔心源於官方對青島唯一一家危險廢物綜合處置公司的查處。2016年11月3日,山東省環保廳、科技廳等單位聯合發文,因環保部對青島新天地固體廢物綜合處置有限公司環境違法行為進行了查處,決定撤銷青島新天地靜脈產業園省級生態工業園區稱號。
據青島市環保局介紹,2016年6月18日,青島萊西市姜山鎮群眾,因質疑青島新天地固體廢物綜合處置有限公司(簡稱「新天地」)接收了超出自身處置能力的液態危險廢物,圍堵了其大門及周邊道路。
事發5天後,政府責令新天地停產整頓。章麓擔心什麼?原來,章麓在青島經營著一家熱鍍鋅企業。該企業在鍍前處理過程中必須用鹽酸清洗表面雜質,由此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大量廢鹽酸。新天地等企業停產後,章麓公司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鹽酸「沒地方去了」。
「多米諾骨牌效應」之殤
新天地位於青島萊西市姜山鎮「青島新天地靜脈產業園」內,2008年8月危險廢物處置項目投入試運行,2010年10月通過環保部竣工驗收。據青島市環保局介紹,新天地年處置危廢物能力4萬噸,除承擔青島當地危險廢物處置任務外,還承擔了山東省其他地市危險廢物的處置任務。
自2014年國家強化環境治理以來,企業需要處置的危險廢物量不斷加大。新天地隨即接收了超出自身處置能力的危險廢物。2015年,環保部華東督察中心在檢查中發現後,青島市環保部門依法對新天地罰款52萬元,並責令新天地整改期間停止接收其他危險廢物。
公開報導顯示,環保部華東督察中心檢查時發現,新天地工藝參數未達到《危險廢物焚燒汙染控制標準》要求,存在超能力處置、接收危險廢物問題。截至2015年10月24日,新天地報表顯示當年焚燒工業廢物超過1萬噸,已超過環保部核准的接收危險廢物處置量。
環保部華東督察中心還發現,新天地非法收貯危險廢物近萬噸,露天存放的部分危險廢物包裝破損。青島市環保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新天地2015年處置危險廢物3.4萬噸,主要為HW08廢礦物油、HW06有機溶劑廢物,HW17表面處理廢物和HW49其他廢物,佔其處置量的70%。
群眾圍堵新天地事發後,當地政府經調查,責令新天地公司3個焚燒爐的6個重點部位和18個庫房自行封存。2016年7月9日,新天地主要負責人因涉嫌環境汙染被警方刑拘。7月17日,經過多方努力,聚集在新天地大門附近的村民全部撤離。
據《中華環保》雜誌報導,新天地被查後,當地政府針對群眾反映的農作物受損問題,先期已向6個重點村帳戶打入96.28萬元補償金,有村民已收到每畝土地500元的補償款。但章麓和同行遇到了一個新問題: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鹽酸不知道該交給誰處置。
章麓經營的熱鍍鋅企業,產品涉及高壓輸電線路鐵塔、建築鋼結構、燈柱、杆等,「大到通訊鐵塔,小到勺子、螺絲」。作為這些產品的中間加工商,他們接單後,將需要鍍鋅的半成品用鹽酸清洗後,再在高溫下的鋅水中浸泡鍍鋅,最後經風乾送還供貨商。
從事熱鍍鋅技術研究多年的汪宏稱,這種工藝每加工30噸鋼材,至少需消耗1噸30%的鹽酸,產生1.5噸左右的廢酸(濃度5%-8%)。主要從事表面處理工藝研究的青島市表面工程協會秘書長謝洪波對此表示認同。他稱,按照等體積計算,至少會產生1噸廢酸。
但「青島目前沒有一家有資質處理廢酸的企業。」章麓稱,新天地被查後,官方要求他們將廢鹽酸先行存放。山東科技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副教授馬準證實了該說法。馬準說,目前他們學校做實驗產生的廢酸、廢鹼液用桶存著,以前每隔一段時間新天地會派人來收走。
青島市環保局稱,青島目前廢酸處置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企業自行建設廢酸處置設施進行處置,處置過程中產生的廢水達標後排放,產生的汙泥按照危險廢物委託有經營資質的危險廢物處置企業進行處理;二是企業採取暫存方式保管。
可是「一個月能存,兩個月能存。三個月,半年後,咋辦?」章麓到處尋找廢酸處置企業,但他發現大多數熱鍍鋅企業沒有地方處理廢酸,仍在正常生產。章麓很納悶,他猜想執法可能存在漏洞,但「事實上執法很嚴」,章麓百思不得其解,他感覺自己陷入了一個困局。
備受煎熬的「兩難選擇」
章麓經營的熱鍍鋅企業,受今年年初政府工作報告首提大力發展鋼結構和裝配式建築政策影響,行業景氣度持續提升,公司業務量明顯增加,原材料也隨之漲價。章麓稱,主要原材料鋅由原來每噸1.3萬元漲到了1.8萬元,「利潤能維持在15%至20%之間已不錯了。」
章麓算了一筆帳。他經營的企業,若滿負荷運作年產鋼材20萬噸,年產生廢酸(密度約1.4g/m3)近萬噸,月均產生廢酸800噸以上。汪宏計算發現,1萬噸廢鹽酸大約需建設長100米寬20米高5米的大池子存放,即需要在3畝多土地上建一個5米高的池子。
青島市環保局提供的數據顯示,青島目前有熱鍍鋅企業21家,生產能力達30萬噸,其中年生產能力最大的為7萬噸。章麓對此不予認可。他認為,青島至少有熱鍍鋅企業30家,其年生產能力至少達百萬噸以上。
該數據雖未得到官方證實,但記者查閱資料發現,青島至少有3家企業在其公司網站上公布的年產能超過10萬噸。比如:青島武曉鐵塔公司年產能達20萬噸;青島匯金通電力設備股份公司明確表示,年鍍鋅產能15萬噸。
若按照青島市環保局提供的數據計算,青島市熱鍍鋅企業滿負荷運作,每年至少會產生廢鹽酸1.5萬噸左右。「這麼多廢酸存著怎麼辦?」章麓稱,許多企業想不到更好的辦法,「只能在下大暴雨的時候,加些鹼性物質中和一下排出去」,有的甚至不處理直接排放。
但章麓知道,依照我國《環境保護法》及「兩高」司法解釋,非法排放、傾倒、處置危險廢物三噸以上的行為,會觸犯刑法。我國刑法規定,向土地、水體、大氣排放、傾倒或處置有毒物質或其他危險廢物,造成重大環境汙染事故,將被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並處或單處罰金;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危險廢物」是指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或根據國家規定的危險廢物鑑別標準和鑑別方法認定的具有危險特性的廢物。依據我國2016年8月1日起施行的《國家危險廢物名錄》,熱鍍鋅企業生產過程中產業的廢鹽酸,屬於危險廢物。
中國環保產業協會一位劉姓高級工程師表示,廢鹽酸作為危險廢物,如果不經處理直接排放,會汙染空氣、水、土壤,甚至腐蝕機械設備。若未經無害化處理的廢鹽酸排放在水中,水被用來灌溉稻田,稻田出產的大米會含有鎳、鉻等重金屬,人長期食用會損傷身體器官。
難以逾越的「囚徒困境」
是否有辦法處理?謝洪波稱,新天地被查前,青島市有企業專門用廢鹽酸制絮凝劑(通常被稱為「淨水劑」,主要用於給水和汙水處理)。目前,因被認定生產的絮凝劑含有鎳、鉻、錳等重金屬已停產。
據青島市環保局介紹,2016年以前,青島廢酸處置與全國其他城市一樣,普遍用其制淨水劑。但2015年在檢查中發現,企業在表面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廢酸含有重金屬,為防止二次汙染,遂關停了原有的三家以廢酸制淨水劑的企業。
謝洪波對官方叫停用廢鹽酸制淨水劑的做法並不認同。在他看來,目前將廢鹽酸製成淨水劑,既經濟又實用,儘管官方認為熱鍍鋅企業在表面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廢酸含有大量重金屬,但國家並未明令禁止。「當然,最好能把廢酸中含有的重金屬分離出來」。
上述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劉姓高級工程師表示,在現有技術條件下,要想將廢鹽酸中的含有鎳、鉻、錳、鐵、鋅等重金屬徹底提取乾淨,實現真正無害化處理,恐難實現。「如果成本太高,也沒有必要。」「用廢酸制淨水劑,關鍵在於是否真正做到了無害化處理」。
汪宏認為,長期來看,用廢酸制淨水劑的處置方式並不可取,以廢酸為原料制淨水劑需加入鐵離子等,這使得其增加了重金屬含量。謝洪波稱,可以將處置廢酸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汙泥,進行焚燒,加工製成磚或水泥,「只要不作為肥料,隨意傾倒就好」。
上述劉姓高級工程師認為,即使製成磚、水泥,也需要進行無害化處理。青島市環保局表示,當地政府正在規劃建設新危險廢物綜合處置場。但若採用該新設備,每噸廢酸的處置費用會達3000元至4000元。而以廢酸制淨水劑的處理費用每噸在1000元左右。
章麓擔心這會增加青島表面處理企業的成本,降低其競爭力,「如果江浙等地區的企業將廢酸賣給印染廠作為原料,或直接在廢酸中加入中和劑排出去,勢必更有競爭優勢。」青島市環保局表示了同樣的擔心,他們希望國家能儘快統一規範廢酸處置方式。
馬準表示,所有化學反應都是不完全的,鹽酸作為化工行業的基礎原料,廢鹽酸作為表面處理產業的廢棄物在所難免,關鍵在於強化行業標準,加強汙染防治。章麓說,政府治理的決心大小,關乎整個表面處理行業未來發展,廢酸處置工作亟待突破結構性困局。
(章麓、汪宏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