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存款熱潮
結構性存款,一個已經存在20多年的銀行產品,近期以來成為金融市場關注的熱點,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末,結構性存款規模突破8.3萬億元,同比增長50%。緣何大熱?一方面是銀行提前應對資管新規,將保本理財需求回表;另一方面,也可視為整治銀行同業業務背景下,銀行回歸「存款立行」,突破存款利率上限指導所動用的工具。實際中,結構性存款風險較低,且有不錯的收益,但是,在微觀操作方面,也存在一定模糊地帶,比如,各銀行對結構性存款的會計計量和統計口徑存在偏差,部分銀行衍生產品投資的合規性,以及市場存在「假結構」問題。
由於結構性存款涉及到衍生品投資,理論上存在一定風險,一方面,監管對於衍生品投資有資質要求,部分沒有相關資質的銀行存在同業委託,是否突破了監管要求;但另一方面,也存在部分銀行借結構性存款之名,通過「假結構」行「超指導利率」之實。
結構性存款大熱,頗有過去兩年同業存單的發展之勢。
今年以來,銀行結構性存款,特別是個人結構性存款規模大增。據央行統計顯示,2月結構性存款餘額同比增幅高達49.26%。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銀行提前應對資管新規,將保本理財需求回表;另一方面,也可視為整治銀行同業業務背景下,銀行回歸「存款立行」,突破存款利率上限指導所動用的工具。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分析稱,結構性存款大熱,實際是利率還未完全市場化,和銀行面對加劇的存款競爭矛盾下的必然結果,是客觀環境所決定的。對於結構性存款目前存在的「假結構」等問題,最終還要回歸到更宏觀的議題,即考慮是否可以放鬆存款利率的指導,甚至是否需要進一步利率市場化。
結構性存款一年漲50%
所謂結構性存款,是指在普通存款的基礎上,運用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但不限於遠期、掉期、期權或期貨等),將投資與利率、匯率、股票價格、商品價格、信用、指數及其他金融類或非金融類標的物掛鈎的金融產品。結構性存款,理論上收益浮動,但銀行基本上以固定利率進行兌付。
儘管結構性存款「出道」已有二十多年,但此前主要是以外幣為主,且規模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
央行公布的金融機構信貸收支表顯示,截至2月,國有四大行的結構性存款規模達1.81萬億元,同比增長38.84%;中小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達5.35萬億元,同比漲幅53.17%。其中,個人結構性存款漲幅突出,國有四大行個人結構性存款同比漲幅高達85.60%。再加上交行、國開和郵儲銀行,結構性存款總額已超8.3萬億元。
可見的是,銀行加大發行規模的同時,付出了較高的成本。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梳理各銀行微信公眾帳號發現,近期銀行發行結構性存款的利率基本在4%以上,遠超基準利率上浮50%,向同期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看齊。
以廣州地區為例,浦發銀行廣州分行近期專屬結構性存款,6個月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7%,中信銀行廣州分行最新結構性存款1年期預期收益率為4.45%;平安銀行廣州分行近期98天到182天結構性存款預期收益率為4.6%-4.7%。而招行90天和180天也在4%-4.1%。
據多名銀行業內人士反饋,自2017年以來,結構性存款就有明顯走熱趨勢,主要是因為存款難拉,而普通存款受到基準利率上浮50%上限的窗口指導,通過結構性存款,可以繞開價格約束,以完全市場化定價吸引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