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水產養殖行業的持續發展,素有「海八珍」之稱的鮑魚也從傳統的野生捕撈轉變為人工養殖,激增的產量規模在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同時,也讓鮑魚的價格日益親民,成為了普通人家餐桌上早已不算罕見的珍饈美味。
對於鮑魚,食客們愛它的肉質緊實潤滑,爽口彈牙有嚼勁,一如足夠新鮮的海產品才能擁有的口感。然而真正的老饕看待鮑魚卻追求著一口「軟糯粘牙」,看似與傳統印象不同,但其背後卻是食材品質、製作手法和烹飪技巧三者缺一不可的無上組合,才能成就當前鮑魚的完美形態——溏心鮑。
何謂「溏心」?早些年受日本料理文藝小清新姿態的影響,網絡上對溏心蛋的追捧曾盛行一時,微微凝固的蛋白配上尚可流動的蛋黃,極具視覺享受。
溏心鮑亦是如此,鮑魚經幹制、漲發後,在烹煮時有意控制時間,直至鮑魚中心部分的膠原蛋白呈現出不凝結的半液體狀態,入口時質地黏軟又保有一定韌度,每咬一口都有少許粘牙的滯澀,就好像軟糖或年糕的口感。
除了獨具一格的口感外,溏心鮑的價格同樣遠勝普通鮑魚。眾所周知,經加工製成的幹鮑魚其價格要高於新鮮鮑魚,而同等重量鮮鮑加工後,溏心幹鮑是生曬乾鮑的90%左右,由此在水發乾鮑魚時,溏心鮑的體積要比一般生曬乾鮑大一些。
加上要形成「溏心」效果,小鮑魚是很難加工的,不新鮮的鮑魚因為蛋白質壞死更是不可能實現。唯有新鮮且體型較大的鮮鮑才是合格的選料目標,再加上幾番加工後的人力與時間成本,溏心鮑價格貴也在情理之中了。
毫無疑問,製作溏心鮑需要經過多次曬乾程序,各家具體的生曬技術都有不同。足幹的溏心幹鮑呈現色澤較深的深棕色,可清楚嗅到濃鬱的鮑魚香味和糖味,同時在存放一段時間後,幹鮑表面會浮現一層白霜。糖味和白霜均是鮑魚自身蛋白質轉化所致,不僅無關質量問題,反倒是上佳品質的體現。
或許出於人類的原始本能,在食物匱乏,科學知識尚未明晰的古代,由蛋白質、多糖等大分子形成的粘稠膠質常被古人與營養源緊密聯繫,奉為上品。不論是鮑參翅肚,還是雪蛤阿膠均是如此,營養與否、美味與否,就留給食客們自行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