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就收到一條駭人聽聞的新聞,真的有點兒匪夷所思。。。新聞內容如下:
近日,俄羅斯學者們在一位免疫力低下的女子體內發現了18種變異新冠病毒,部分變種與英國出現的新型變異病毒相同,還有2種同丹麥水貂所攜帶的變異新冠病毒相吻合。據俄羅斯《消息報》12日報導,這位女子47歲,患有淋巴瘤。2020年4月,該女子在一次化療中感染新冠病毒。此後,她定期進行核酸檢測,在9月9日之前,檢測結果一直為陽性。
這讓人太吃驚了,因為出現這麼多種變異共存的可能性簡直就是個奇蹟,我當時覺得我寧可相信她是被反覆感染了。
但是本著一貫的求證精神以及反覆被中文媒體忽悠的教訓,還是尋找了下原文,結果發現,又一次被中文翻譯給忽悠了。
https://virological.org/t/emergence-of-y453f-and-69-70hv-mutations-in-a-lymphoma-patient-with-long-term-covid-19/580virological.org
原文在上述連結中,人家正文提到的是:
independent gain of 18 new mutations over more than 4 months of the disease. These include the S:Y453F and Δ69-70HV mutations
真正的意思是:該女子體內的病毒在4個月內容獨立獲得了18個新的變異。
其實這樣就容易理解多了,也正常多了。
這種情況,大概率是進化中常見的兩個因素疊加:選擇壓力放鬆和正選擇。
————一點基礎知識科普(可跳過)————
在開始前,我們先簡單地說一個基本的事實,那就是,無論是病毒還是其他生物,會一直發生變異。
這裡面的變異可能是由於外界的刺激,比如物理因素如紫外線照射、化學因素如各種致癌物或者生物因素等。而更常見的因素是因為細胞在複製過程中的隨機錯誤,基因複製並非百分之百精確地,會隨機出現錯誤,當然,為了應對這些問題,機體也會有一系列修復機制來修復這些錯誤,但是這些修復並非百分之百精確地,最終結果就是隨著複製的進行,變異越來越多。所以,哪怕是同卵雙胞胎,其基因也並非完全一致。
這一道理,在病毒中也存在,病毒也是在不斷複製,而且由於病毒本身的修復機制更弱,所以積累突變更容易。
因此,在新冠病毒疫情初期,也就是2020年1月初的時候,新冠病毒都已經有了13個變異了。
進化論告訴我們,變異是原料,選擇才是決定進化的結果。
病毒的變異並非可以全部保留下來,還要靠選擇。
有的變異影響了病毒的生存,那麼就會被選擇給拋棄,而那些能夠讓病毒更好存活的,於是就更有可能被固定下來。
但是選擇可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會隨著很多因素變化。
選擇壓力放鬆,通俗的說,就是選擇壓力降低了。
打個比方,本來你們班一個學期只有一個優秀名額,所以大家都在競爭,努力學習、參加活動還要搞好關係,內卷啊,然而無論如何,只能有1個人拿到優秀。然後忽然間說,你們班優秀名額是人人都有,一下子就變成了大家都可以拿優秀了。
選擇壓力放鬆可以讓更多的變異都能夠存留下來。
————這個俄羅斯女性發生了什麼?————
其實到了這裡,我們就可以解釋文中出現的問題了。
首先,基因變異是大概率隨機的。
所以這個女的體內的病毒也會隨機變異。
而且,由於她本身罹患疾病,可能機體的免疫也較弱,這種情況下,其實就是符合選擇壓力放鬆的情況了。結果就是大家的變異都能留下來。
這一點可以解釋她體內出現18個變異的緣故。
那麼,為什麼她體內會出現新聞裡提到的英國出現的新型變異病毒、還有2種同丹麥水貂所攜帶的變異呢?
這就要說到另外一個概念:正選擇。
正選擇,通俗的理解就是這個變異可以讓個體存活能力或者留下後代相對更容易的變異。
這個女的體內巧合的出現了 S:Y453F and Δ69-70HV變異,說明這倆變異是病毒的優勢變異。
換句話,這倆變異可以讓病毒更好的擴散和傳播,因此在進化選擇的時候更容易被固定下來。
到此,我們基本上破解了這個問題了,那就是,這個俄羅斯女的體內獨立出現18種變異,一方面是由於她本身體內選擇壓力較低,導致更多的變異可以被積累下來,而另一方面,由於某些變異本身具有進化上的優勢,所以被固定下來了。
ref
Emergence of Y453F and Δ69-70HV mutations in a lymphoma patient with long-term COVID-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