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民間寶圖,揭開400年前中國對世界的了解,遠超西方人的想像

2021-01-18 養老運營高廣銀

2008年1月10日,一位美國學者在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內發現了一幅400年前的地圖-《塞爾登的中國地圖》(Selden Map of China),這是一張彩色的,長度約1.6米的捲軸。雖然這張捲軸已經破損不堪,但是這幅地圖奇特之處在於,它是以南海為中心的,而且與今天我們看到的地圖極為相似,地圖當中文字、航路、地貌等也蘊含著豐富的信息。

這幅繪製於明朝中葉時期的地圖,它是應用了何種技術,畫出了如此精準的地圖呢?於是很多國內外的學者加入了研究的行列,而且博德利圖書館還專門開設了一個網站,為全世界研究者服務。這張圖不僅在國外引起廣泛關注,同時在國內也引起很多學者興趣,比如港大錢江教授,陳佳榮、龔纓晏等中外學者紛紛加入研究的行列,2014年港海事博物館與博德利圖書館聯合舉辦《針路藍縷:牛津大學珍藏明代海圖及外銷瓷》特展,並借該地圖展覽之際專門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同時中國學者也將這幅《塞爾登的中國地圖》命名為《明代東西洋航海圖》

加拿大學者卜正民教授,在2013年出版了《塞爾登地圖:破譯神秘製圖師的密碼》一書,詳細介紹了這幅圖所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這幅圖背後的秘密。400年前,中國對世界的了解,遠超西方人的想像。

塞爾登為何要高價收藏這幅圖

這幅圖的作者並不是塞爾登,而是收藏者的名字,約翰塞爾登是一名東方學者,在17世紀,英國人認為東方文化中蘊含了改變世界的知識,所以塞爾登才花費巨資收藏了這幅地圖。

17世紀的英國處在詹姆士一世統治時期,這一時期的也是宗教統治逐漸衰弱的時期,但是教會還在向民眾徵收什一稅,也就是每個人要向教會捐獻1/10的收入,塞爾登寫了一部鴻篇巨著《什一稅的歷史》,該書引經據典,論證了賦稅是教堂與信眾之間的契約,並不是上帝的本意。這一下可炸開了鍋,否定了教會的信仰根基,斷了教會財路。因為影響力太大,詹姆士一還特意接見他,讓他有機會與教會辯論,最後塞爾登憑藉自己淵博的知識,打贏了這場官司。但是沒過兩年,他又激怒了詹姆士一世,因為他主張法律至上,自由至上的言論。於是他被判為洩密罪,關進了監獄。

約翰塞爾登

塞爾登能獲得自由,得益於他另外一本著作《海洋封閉論》。當時蘇格蘭北海一直有荷蘭人在捕魚,歷代君王都沒有管這件事情。但是詹姆士一世認為,這片海域是屬於英國的,如何荷蘭人要在這裡捕魚,那麼就必須繳納賦稅。

但是荷蘭人認為海洋和陸地不同,國家對海洋是沒有主權的,而且他們還有專門寫了法學巨著《海洋開放論》。詹姆士一世雖然不同意,但是拿不出任何論據來,這時候他想到了塞爾登。塞爾登利用自身所學法律相關知識,寫了一本《海洋封閉論》,專門駁斥荷蘭的《海洋開放論》,當然這也是他能夠出獄的條件。雖然這是刀架脖子寫出來的著作,但是後世海洋立法,都是出自這兩部著作,可見他對後世法學的影響。

17世紀歐洲盛行研究東方學問,因為這些知識分子不再滿足於文藝復興以來的知識結構。像塞爾登這樣以睿智出名的學者,一生中掌握的東方語言包括希伯來語、敘利亞語和阿拉伯語,甚至還有部分的波斯語和土耳其語。這不僅因為他是一個對知識充滿好奇的人,還因為他渴望突破歐洲現有的知識結構,為他的法學理念尋找更為古老和堅實的歷史依據。

當學識淵博的塞爾登看到這幅彩色巨幅航海圖的時候,雖然搞不懂這幅圖背後的深意,但是他相信這幅圖背後肯定有它巨大的價值,可能具有改變世界的知識,因而他要把它購買下來,並保存好,以便以後深入研究。那麼這幅圖,究竟畫了什麼內容,讓塞爾登驚呆了呢?

《塞爾登的中國地圖》為什麼讓塞爾登震驚

我們時常所看到的地圖,往往都是以中國大陸為中心,《塞爾登的中國地圖》雖然也用了大量的面積來表現中國大陸,但是畫卷中央卻是一片海洋。這是第一幅以海洋為中心而非大陸為中心的航海圖,圖中準確表現了中國與東南亞、東亞的地理關係。這些現象在中國地圖發展史上可能是絕無僅有,從西方製圖史來看也是極為特別的。

這幅圖準確度非常高,有關大陸輪廓的描繪和今天的地圖幾乎一致,而且在地圖的上方還繪製一個羅盤,並且在羅盤下方還標出了比例尺。這個羅盤一共被等分了24個方位,正中寫有「羅經」兩字,最外圍標明了8個方向,比例尺分為10個等份,每個等份又分為10個刻度,這些都是歐洲地圖的繪製方法。

這並不是說繪圖者已經掌握了歐洲繪圖的方法,地圖上的比例尺也絕不是裝飾,其中的1寸相當於帆船以4節的航速,航行一天的裡程,在地圖背面還有一些線條與正面東海岸的主航道完全重合。繪圖者是先繪製航線,後填充地形和地貌,而且地圖上的航線也與羅盤圖上的羅經方位也是非常吻合的。但由於當時中國地圖未採納墨卡託投影法,所以難免會因為曲率問題(依據針位與航距推算出的航線無法容納大面積地域而出現扭曲)而影響航線的準確度,因此折中考慮,繪圖者採取了擴大南方海島與海域的方式,將複製的海圖分為幾部分,再重新合攏。

而且這幅地圖居然畫出了磁場的特性,這在400年前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因為今天的史學家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出版的歷史磁偏角的修正報告能知道,17世紀初,東亞地區的磁偏角大致是偏西6°,而將圖上航線對照著羅盤,竟然也是呈現向左偏斜大概6°的角度。這足以證明塞爾登地圖上的航線信息都具備磁性編碼,反映出地圖繪製時北磁極的位置。

不懂中文的塞爾登如能將地圖展示給歐洲地圖學家,可能其價值會有更大程度地發揮。在西歐科技知識不斷發展,越來越追求精確的情況下,新的海圖不斷出現。從1640年開始歐洲已經有了更為精準的中國海圖,1705年科學家哈雷看到塞爾登中國地圖的時候已經覺得它不夠準確而摒棄不用。所以大概從1658年開始,地圖便一躺就是350年。

這幅圖是從哪兒來的?

卜正民教授在他的《塞爾登的中國地圖》一書中猜測,地圖可能是英國薩利斯船長帶回英國的。約翰·薩利斯可謂英國的一位傳奇式人物,他在17世紀,憑藉一己之力對抗荷蘭東印度公司。

17世紀荷蘭被稱為海上馬車夫,面對東方香料的巨大利潤,英國與荷蘭之間常常發生衝突,而且英國與荷蘭、西班牙之間的衝突往往以失敗告終。為了避開荷蘭、西班牙,薩利斯船長只能率領船隊來到日本,並且想把歐洲的油畫賣給日本人,這當然是不掙錢的,後來薩利斯船長就利用日本當作跳板,作為中國商品中轉站。因此他在日本遇見了來自泉州的商人李旦,李旦聲稱他掌握者明朝的大量「人脈」,能夠在明朝海禁時期,獲得往來貿易的特權。

很多歷史記載明朝實行海禁,但是海禁並不是完全斷絕與外界的聯繫,而是強調限制出海貿易,對出海的港口、航程、時間進行管控。管控的程度有時嚴苛有時鬆弛,所以,海禁有「嚴禁」和「馳禁」之分。

明朝初年,朱元璋擊敗元朝勢力之後,很多元朝餘部逃往海上,他們勾結日本浪人,侵擾東海沿岸,因此明朝開始實行海禁。後來,日本對明朝的藩屬國朝鮮發動戰爭,為了制裁日本,下令禁海防止對日的貿易。因此在非戰爭狀態下,明朝並不是嚴格實行海禁,有部分掛著朝廷旗幟可以任意航行,進行貿易。這也成為很多海禁官兵的特權,因此李旦所說的「人脈」就非常重要。

靠著這層關係,李旦在與薩利斯船長的貿易當中獲利頗豐。因此卜正民教授推測,這幅航海圖是薩利斯船長帶回去的,那麼它很可能出自一位身處李旦商團這樣混雜環境中的中國人之手。繪製者可能見過西方航海家的地圖,同時也親身經歷過這些航線,因此才有一幅具備現代意識的航海圖。

有一些學者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著名收藏家譚廣濂則認為地圖可能是不同族群共同繪製而成,可能是在日本由中國人、日本人和葡萄牙人聯合製作的,因為地圖的紙張可能是日本紙,而且當時中國的分野總圖在日本非常流行。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SotiriaKogou等幾名學者通過遠程光譜成像儀器對地圖的各個部分的光譜帶進行了分析,發現地圖的黏合劑是阿拉伯樹膠,與中國習慣使用的動物膠來繪製地圖的情況不同,這表明地圖的繪製可能與阿拉伯人有關。

和官方的地圖不同,《塞爾登中國地圖》充分體現了大航海時代民間海商的活力與智慧。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以葡萄牙、西班牙為首的西方殖民者對物質財富有巨大渴求,從而開啟了大航海時代。當他們來到東方的時候,發現這些華人早就在環中國海,以及印度洋地區建立了密切的往來貿易,這幅圖充分說明了當時活躍的華商群體。

這張來自民間的地圖,圖中很多大陸地名,為了書寫的方便,使用很多簡化漢字,以節約製圖的空間。這充分體現了大航海時代民間海商的中國觀與世界觀,地圖當中地名並不重要,海洋貿易當中的航線,以及貿易網絡最為重要。朝廷盛行天下觀:「率土之濱莫非王土」,而民間更多的是海洋觀,是一種務實的地理思想與世界觀。

這幅《塞爾登中國地圖》反映了中國在17世紀,開始從境外看中國,從海洋看中國,如果說《鄭和航海圖》是以明朝為中心的航海圖,而《塞爾登中國地圖》則是民間早期全球視野的一個縮影。同時也是16世紀華人積極參與東亞、東南亞貿易的一個明證,證明了民間在全球化中的文化融合。

相關焦點

  • 意傳教士利瑪竇400年前古地圖面世 中國曾是世界中心
    據美國《西雅圖時報》1月12日報導,義大利的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400多年前繪製的一幅地圖日前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展出,這幅珍貴地圖將當時的中國標示為世界中心,而將美國佛羅裡達州稱為「花卉之鄉」。利瑪竇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16世紀末第一位訪問中國北京的西方人。
  • 中國地下發現大寶藏,重要性遠超石油,中國儲量世界第一!
    在人們的印象中,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國家,都是挺富裕的,就比如澳洲、俄國等等,如今中國地下再發現大寶藏,重要性遠超石油,中國儲量世界第一!最近中國在秦嶺發現了一種稀土,而且發現的這些稀土礦並不只有一處,我國正在不斷的發掘,發現這裡有很多不同種類稀土礦床,比如在秦嶺的南面有廟埡和殺熊洞稀土,鈮礦床,北秦嶺的太平鎮稀土礦床等等,這些礦床有大有小,但是最多的卻達到了120萬噸,全部加起來這裡的量已經超過了200多萬噸,這些重大的發現可以說對我國各方面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400年前的地圖中上海什麼樣?「全球地圖中的上海」展揭幕
    原標題:400年前的地圖中上海什麼樣  ①明王泮1594年版《天下輿地圖》,能看出「上海縣」「松江府」「華亭縣」「崇明縣」字樣。  「作為文獻載體的地圖,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符號記錄,這種記錄在歷史上既有人們對外部世界的想像,充滿了解自身和周圍環境的強烈渴望,也承載了人們去未知空間處探索、徵服、交流的夢想與動力。」
  • 基普·索恩 | 400年之後有望揭開宇宙之謎
    作為電影《星際穿越》的唯一科學顧問,基普·索恩教授通過這部電影以及其他工具來解釋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起源,揭開黑洞、蟲洞、星際旅行等等的奧妙。比如說我掉到黑洞裡了,我是一個二維的人,我的名字叫基普,如果你覺得基普不舒服你可以換成任何一個名字,比如麥當娜等等,我掉進去了,我發了一個微博想出來,我有一個天線,但我的天線一旦接近黑洞的表面,就所謂臨界這樣一個位置的時候,這個天線的信號就出不來。」
  • 遠超想像的動物智商
    遠超想像的動物智商
  • 愛因斯坦的世界遠比我們想像中的精彩!
    百餘年前,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率先對黑洞作出預言,從此成為許多科幻電影的靈感源泉。2019年,首張黑洞照片問世,「看不見」的黑洞被看見了,愛因斯坦笑了,這確實是驗證偉大思想的光輝時刻。他的偉大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敬仰,世界上多個國家都發行過紀念愛因斯坦的郵票,相信大家最關心的當然是中國郵政發行的這枚J.36《紀念愛因斯坦誕辰一百周年》郵票啦!
  • 揭開中國民間流傳的十大上古神獸真面目
    揭開中國民間流傳的十大上古神獸真面目 揭開上古十大神獸真實面目最近一直在看古本《山海經》發現傳說中的上古華夏神州,萬物皆有靈性,在廣瀚的三界之中,出沒著一些極富靈性的神獸。它們長有各種奇異的外形,並且有著不為人知的神奇力量。神獸的出現能給世人帶來幸福,也能招來災害。
  • 中國國土面積位列第三,有效面積卻遠超俄羅斯,那在世界能排第幾
    中國國土面積位列第三,有效面積卻遠超俄羅斯,那在世界能排第幾   中國國土面積位列第三,有效面積卻遠超俄羅斯,那在世界能排第幾
  • 為更好的侵略中國,西方世界塑造了一個「惡魔」代表中國人的形象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淪為半之名地,地大物博的中國大陸成了西方列強的後花園。他們從滿清政府手裡對中國極度索取。明明中國就是他們手裡的羔羊,可是他們為了更好的獲取自己的利益,居然在西方世界杜撰了一個十惡不赦的中國人,一個惡魔,一個陰險狡詐的人。
  • 湖北農民拿出85年前「欠條」,紅軍借款400大洋,現在應給多少錢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品格高潔之人,有如梅花一般,雖看似平凡無奇毫無色彩,但是他的高尚如同梅花香一般,會被所有人注意。在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那段動蕩不安的年代裡面,又有多少這般品格高潔之人呢。
  • 為什麼每次地震,中國的傷亡人數遠超西方國家呢?原因其實很簡單
    1976年,7月28日,對中國人來說是個難以忘記的日子,也是唐山大地震發生的那天,這場地震,在中國河北省唐山豐南一帶,發生了強度芮氏7.8級,地震持續了23秒,卻直接造成242769人死亡,16.4萬人重傷,被列為20世紀以來世界地震死亡人數僅次於海原地震。
  • 從世界400年經濟發展「總體史」中望見18世紀前的中國
    因此,他以「總體史」為目標,將長達400年的時段為整體對象,從特定角度描述世界物質文明和經濟發展的變遷。第一卷《日常生活的結構:可能和不可能》好比「為世界過一次秤」,旨在確認前工業化時期世界的潛力限度,當時「物質世界」佔據重要地位;第二卷《形形色色的交換》將市場經濟和高級資本主義活動加以比較,通過混合和對立使二者互為解釋;第三卷《世界的時間》按時間順序,分析了國際經濟的先後更替形式和主導力量。
  • 中國人類學學會會長:西方民族-國家建構的過程遠未完成
    中新網上海11月4日電 (記者 陳靜)2016年中國人類學學會學術年會(以下簡稱「大會」)、2016年上海人類學學會學術年會暨第六屆復旦人類學日4日在此間拉開序幕。來自海內外多所高校、研究所的近400名專家學者、青年學子參會,逾100餘名專家學者作主題報告。
  • 黑洞裡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真實的情況可能遠超我們的想像
    黑洞到底是什麼,現代科學沒有確定的答案,有人說黑洞的中心可能是一個奇點,但真相如何沒有一個人知道,我們對於黑洞的了解,只知道它的引力非常強,因此這個看上去沒有實體的天體,它的質量也是宇宙巨無霸的存在,它的吞噬能力非常強大,任何天體,物質包括光一旦進入它的視界,都很難逃脫被它吞噬的命運。
  • 老人拿出一張85年前的紅軍借條,欠老人400大洋,如今值多少錢?
    文/老人拿出一張85年前的紅軍借條,欠老人400大洋,如今值多少錢?在2015年,湖北省的一位名叫楊明榮的老人,在記者採訪時展示了一張來自85年前的欠條。借條是來自紅一軍第一師第七大隊孝感縣特務營第一分隊出具,金額則是400塊大洋。在當時紅軍向楊明榮老人借了400大洋,在當時是一筆很大的數字,因此全家人都小心翼翼的收藏這張借條。事情爆出來後,專家就開始鑑定他的真實性,最終確定這張借條是真的。之後當地政府就兌現還給了借條擁有者。
  • 《相遇在中國》:一部照進歷史照亮未來的民間外交影像史_新聞中心...
    幾對跨國同學朋友、幾對跨國師生師徒、幾對跨國婚姻的夫妻,幾組跨國同行同事,幾組跨國故交世交,一張張真誠樸實的面孔、一段段相知相識相交的人生故事……五洲傳播中心出品的35集短紀錄片《相遇在中國》,用一幅幅樸實無華的畫面,一段段普通雋永的生活小事,用40多年來中外人民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偉大變遷、中國與世界融為一體的歷史進程
  • 從《雪花與秘扇》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女性
    只能說,長久以來以花命名中國女人,是一種西方人的思維慣性。原作者雖然有華裔血統,但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觀看中國的方式都打上了東方主義的印記。  民俗電影中的民俗不是一個中性的概念,這種展示之所以吸引眼球,瞄準的是東方與西方、舊世界和新世界有高下之判的差異性;受眾是渴望在一個古老的國度尋覓東方奇觀的西方人。以強者自居的他們,想看到的是一個貧窮、愚昧、有異域風情的「他者」。而中國第五代導演一度以歐洲三大藝術電影獎項的評委會為目標人群,不遺餘力地這樣想像中國。
  • 中國4500年前的金杖,西方稱是埃及法老之物,專家:那賈湖骨笛呢
    中國4500年前的金杖,西方稱是埃及法老之物,專家:那賈湖骨笛呢隨著近代以來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有些外國專家開始質疑中國的本土文化,按照他們的說法,我們的文明其實是從埃及傳過來的,並不是中國自己的文明。
  • 太陽系的真實比例,遠超你的想像
    水星的軌道是在這一圈,然後看金星維納斯,這個就是「人間煉獄」金星:,這個就是「人間煉獄」金星,平均氣溫400多度的金星,有著非常濃厚的大氣層所以你看不到裡面有什麼東西,然後大氣層下面是「硫酸雨」,從軌道上來說它有個比較特殊的就是,它是順時針的「逆行自轉」,這個是金星,然後我們說地球,從地球到太陽1.5億千米也就是一個天文單位(1個AU),從地球到太陽1:5億千米也就是一個天文單位
  • 哈佛教授研究中西神話異同,揭開中國強大的秘密,西方:顛覆認知
    哈佛的大衛.查普曼教授也發現了這一點,而他講述中國神話故事的目的也正是由此生發。大衛.查普曼教授要告訴學生的,不僅僅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其實他要表達的還是中國內在民族精神與西方民族精神的對比,他也從側面揭示出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