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400年經濟發展「總體史」中望見18世紀前的中國

2020-12-05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2月22日報導 幾千年來決定歷史發展進程的,無外乎是外部的物質文明和內在的精神文明。在傳統的歷史書寫視閾下,往往聚焦那些帝王將相、豪傑超人和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至於普通百姓的吃喝拉撒睡,似乎和歷史無關。果真如此嗎?不。在歷史在演進過程中,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同樣是影響歷史變革的重要推手。

亮點:日常生活進入經濟發展史視野

《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三卷本)這部厚重的著作,立足歷史學和經濟學的雙重維度,以百科全書式的視野,試圖完整闡述400年間世界各地人口與階層、工業與農業、市場與貨幣、金融與城市等各個方面的運行與發展概貌,著力描繪一幅波瀾壯闊的社會經濟圖景。

該書最大的創新之處,那便是在研究經濟史的過程中,考慮到了普通日常生活在歷史發展中具有不可忽略的影響。在此之前,鮮有學者從這個維度「切入」。這並不是說其他學者沒有意識到日常生活對於歷史發展的重要性,而是日常生活的零碎史料,像散落在地的細小寶石,撿起它們,需下一番「笨」功夫,需要克服各種知識障礙並長時間搜集、研讀形形色色的、不同文種的史料,若沒有坐冷板凳的決心,這是無法實現的。作者費南多·布羅代爾(1902—1985)憑著一己之力陸陸續續歷經20餘年時間才完成,面對近3000頁的書稿,筆者不得不佩服他的學術研究定力。費南多是法國年鑑學派第二代著名的歷史學家,他年輕時期曾在巴黎大學攻讀歷史,後在鼎鼎大名的《年鑑》雜誌任職,1984年當選為法蘭西學院的院士,該書是他最有影響的著作。

經濟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社會發展的全部歷史,覆蓋領域尤為廣泛,人類一切的思想和行為,都和物質文明、經濟活動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人們的日常生活,儘管受到各種習俗、生產能力、自然環境等要素的各種影響,但是生活還是如同涓涓流水緩緩而前,具有相對穩定的特質。這就好比在當下的中國,城市建設是快節奏的,然而人們的生活方式,都有一定的慣性,經濟發展速度和日常生活方式,並非完全成正比。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的林林總總,又在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經濟的運行。筆者贊成布羅代爾書寫經濟史所倡導的「總體史」觀,這更利於盡力去捕捉到真實的歷史。

該書共分為三卷,每一卷雖獨立成書,但在學術見解方面又互為相連。布羅代爾認為,資本主義無論是作為一種經濟形態,或者一種社會制度,並非一種偶發現象,其形成的基礎,其實在長時段的日常物質生活中已經埋下了伏筆。因此,他以「總體史」為目標,將長達400年的時段為整體對象,從特定角度描述世界物質文明和經濟發展的變遷。第一卷《日常生活的結構:可能和不可能》好比「為世界過一次秤」,旨在確認前工業化時期世界的潛力限度,當時「物質世界」佔據重要地位;第二卷《形形色色的交換》將市場經濟和高級資本主義活動加以比較,通過混合和對立使二者互為解釋;第三卷《世界的時間》按時間順序,分析了國際經濟的先後更替形式和主導力量。

中國:人口增長影響經濟「航程」

人口是經濟發展的第一引擎,人口的增減,可以看出經濟發展的興衰程度。然而對十五至十八世紀的400年人口數量進行精確統計,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該書的首卷《日常生活的結構:可能和不可能》第一章「數字的分量」中,關於中國十八世紀人口數量論述,可以看出中國歷史上經濟發展的大體走向。十六世紀時中國人口大約7500萬,十七世紀大約9800萬,到十八世紀末期已經超過4億,布羅代爾認為,中國人口在這400年之所以能持續增長,與花生、白薯、玉米、土豆等新作物的引進及大面積種植有關。

關於食物和人口之間的關係,布羅代爾的晚輩、美國歷史學家湯姆·斯坦迪奇在《舌尖上的歷史》中有過類似的表達:「對世界歷史進程改變最大的,不是別的,正是人類對吃飽飯、吃好飯的欲望。這種欲望激發了人類最大的勇氣,在探索與冒險中,人類自我挑戰,勇敢前行。」筆者認為,人口增長的另一大因素,布羅代爾並沒有把中國人傳統的生育觀念納入其中。在傳統中國社會裡,「多子多福」的思想在民間根深蒂固,加上農業生產和軍事鬥爭需要大量人力,人口可謂多多益善。其實不僅在當時的中國,在歐洲和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情況也基本類似。

與此同時,人口與醫療、健康又發生著關聯。對於中國的衛生狀況,布羅代爾借用了一位英國旅行家的描述:「1793年龐大的北京約有三百萬人,北京的面積小於倫敦,而倫敦的人口數量遠遠達不到這個驚人的數字。那裡住房低矮,全家人住在一起,擁擠不堪,衛生條件差。」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此言未免苛刻。當時的中國乃至歐洲,現代醫療體系位還未建立,英國城市的普通工人家庭中,情況也同樣糟糕。再則,中國人信奉「兒孫滿堂」的觀念,一大家族的人居住一起儘管擁擠,但是其樂融融的和諧與幸福,作為歐洲人的布羅代爾是無法理解的。

西方:殖民地拓展與資本經濟的本質

該書第二卷和第三卷,則主要聚焦這400年內的經濟貿易發展。這兩卷較之第一卷而言,經濟學理論開始凸顯,敘述的生動性和可讀性有所偏弱。這兩卷中,筆者感興趣的是有關殖民地的研究。

十五至十八世紀,對於歐洲諸國而言,經濟發展模式正從農業向工商業階段邁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開足了馬力。與此同時,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海外殖民地拓展幾乎同時進行,這是因為,歐洲多數國家的自然資源貧乏,在此情況下拓展海外殖民地成為必然。在這400年間,英國、法國、葡萄牙、荷蘭、西班牙等國家,陸陸續續在非洲、亞洲、南美洲,用武力奪得殖民地,並且屠殺當地居民,搶掠金銀珠寶,大批販賣黑人,實行關稅保護制度,進行商業戰爭。成長起來的資產階級,加強對工人的剝削,積累了巨額資產。其實早在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就曾指出:「資本主義來到人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

布羅代爾作為西方歷史學者,對於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並不光彩的發家史,沒有予以否認,這是難得的,需要學術勇氣和底氣。自十八世紀之後,西方資本主義繼續向前發展,但是會遇到周期性的經濟大蕭條(危機),並且這種周期性的時間越來越短、越來越頻繁。2008年歐美國家爆發的金融危機留下的後遺症,至今依然存留。

通讀全書,筆者獲得這樣的啟發:世界各國的歷史、文化、風俗、信仰、環境的不同,其經濟發展的道路選擇也應該各不相同,沒有一套現成的、能夠照搬照抄的理論,恰到好處地運用到經濟社會建設中。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道理或崎嶇或平坦,目前任何人都不能給出正確的答案,這隻有在未來的社會實踐中不斷探尋。

《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共三卷)

著者:(法國)費爾南·布羅代爾

譯者:顧良、施康強

出版者: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17年8月

相關焦點

  • 歐洲史:18世紀是英法爭霸,19世紀前三分之二是英國握有世界霸權
    百家原創作者:順昌說史歡迎來到百家號順昌說史,小編了解到英法兩國殖民地大不相同了,法國人只要珍貴毛皮,送回國內可以賣大錢,但後果終究會暴露出來的:七年戰爭中,英法兩國爭奪北美殖民地,英國有人,法國沒有人;英國軍隊有後勤保障,法國軍隊供應困難,
  • 「中世紀」的建構與解構——兼論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理論與實踐的困境
    該教材的中世紀部分的「導言」指出:「世界中古史(或中世紀史)講述封建生產方式在世界範圍內佔統治地位時期的歷史,上自5世紀後期羅馬奴隸制帝國崩潰起,下迄17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夜止。」1972年的修訂版改為:「世界中古史是封建生產方式在世界範圍內形成、發展和衰亡的歷史,是封建社會中以農奴或農民階級為主的各被統治階級同統治階級不斷鬥爭、推動社會發展的歷史。」進一步突出了階級鬥爭。
  •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世界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40年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世界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40年 2019年06月27日 08:59 來源:《世界歷史》2018年第4期 作者:侯建新 字號 內容摘要:20世紀80
  • 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在世界上處於什麼水平
    文/寂寞的紅酒日本,位於太平洋的西部邊緣,和朝鮮半島、中國大陸隔海相望。由於日本地瘠民貧,又孤懸海外,所以在世界上長期沒有什麼存在感。直到19世紀中後期,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一躍成為世界一流強國,才真正找到了存在感。那麼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在世界上處於什麼水平?
  • 社科院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20):全國綜合競爭力工業百強縣分布18省...
    本報記者 姜楠12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布《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根據經濟規模、地方公共財政收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和區域競爭地位等因素,在全國近2000個縣域經濟單元中遴選出400強樣本縣(市)作為分析研究比較的基礎,構建了縣域經濟競爭力和投資潛力指標體系,對2020年400個縣(市)的經濟競爭力和投資潛力指數進行了實證研究。
  • 《十九世紀歐洲史》讀書報告
    我先談一下這本書的基本情況,本書(1)作者貝內德託·克羅齊(Benedetto Croce),生於1866年,逝於1952年,是義大利著名哲學家、文學評論家、歷史學家和史學理論家。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名言出自他之口,《十九世紀歐洲史》成書於1931年,主要記載了從拿破崙於滑鐵盧戰敗後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即1815年到1914年間的一個世紀的歷史。
  • 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學的成就與挑戰
    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學的成就與挑戰 2017年01月08日 09:13 來源:《社會科學》 作者:符平 字號 內容摘要:四、海外關於中國的經濟社會學研究中國經濟社會學研究的另一個重要構成是海外對中國的經濟社會學研究。
  • 世界中世紀史簡論
    世界中世紀史簡論廣東省協同創新平臺;粵臺教師教育協同創新發展中心研究項目(YTXY1714);嶺南師範學院「中國史」重點學科專業建設經費資助項目。Preface前 言《世界中世紀史簡論》涉及的時間範圍大致是公元5世紀至公元15世紀,地區範圍是以歐亞大陸為重點,兼顧非洲、美洲等地區,內容範圍主要為封建社會產生、形成、發展和解體的歷程。
  • 中國21世紀人口與發展
    為比較準確地把握人口變化的規律和趨勢,進一步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正確制定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人口政策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中國政府於2000年11月開展了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一俟數據處理完畢,這次普查的結果將及時公布。  3、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資源相對不足,是中國的基本國情。
  • 非洲第二人口大國:衣索比亞在世界經濟中佔比多少?
    3、目前衣索比亞是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14個國家之一,是世界第十二人口大國、非洲第二人口大國,國內經濟發展落後,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而中國和衣索比亞關係極為不錯。簡單點說,目前的衣索比亞是一個經濟落後的人口大國,那麼到底有多落後呢?
  • 超越地方性歷史的全球史,將毫無意義!
    ,就全球史發展趨勢、海外漢學與中國發展等問題進行了討論。作為一股總體性潮流,這首先發端於美國,然後席捲歐洲,我們正朝著這一方向發展。而關於中國經濟的研究增長最為迅速,中國經濟研究領域有相當多的教授職位。關於中國政治的研究同樣遠不及關於中國經濟的研究。關於中國史和中國社會學的研究同樣增長十分迅速,這是中國研究中增長最快的幾個領域。如果統計一下所有大學和商學院中從事中國研究的教授和研究人員的數量,將不難發現,研究中國經濟的教授數量應該是最多的。但他們通常並不是在漢學系,而是在商學院或經濟學系。
  • 分期與斷限:20世紀中國歷史撰述中的「古史」表述
    如果按此種分期法,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歷史撰述,基本上將秦統一前的中國歷史作為「上古史」,但在具體的時段名稱及起迄時間範圍的表述方面,有時候又有不同。③有的著作將「上古史」這一大時段,又按特徵分為幾個小時代(如「傳疑時代」「化成時代」等),以表示「古史」的不同發展階段。  到20世紀50年代,王玉哲亦沿用「上古史」的稱謂,他的《中國上古史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闡述「中國猿人」至秦統一六國前的中國歷史。「文革」後,上海人民出版社建議將該書修訂再版。
  • 2018年中國外貿發展環境分析:內生動力增強 總體形勢向好
    世界經濟有望保持復甦勢頭,國際市場需求總體繼續增長,但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威脅全球貿易增長。中國外貿存在哪些發展機遇,又面臨什麼樣的困難和挑戰?近日,商務部綜合司和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聯合發布了《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8年春季)》,對2018年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環境進行了分析,本刊摘編刊發。
  • 李新創:中國鋼鐵工業70年發展歷程與展望
    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鋼鐵是支撐國家發展和經濟建設的工業脊梁,也是反映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強國興衰交替,鋼鐵作用巨大,英國、美國、德國、前蘇聯和日本,都曾佔據或一直保持世界鋼鐵強國地位。
  • 我國拉丁美洲史研究70年的回顧與展望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拉美史的研究獲得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40多年,中國學者自己撰寫的拉美研究成果大量湧現。但是,中國拉美史的研究與世界研究水平和中拉關係快速發展的要求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快速提升中國拉美史研究的水平,是中國學術界的努力方向。
  • 2016世界各國GDP排名榜 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十名
    放在全世界看,美國經濟增速很慢,但美國是發達國家中增速較快的,遠比歐洲快得多。2014年,美國經濟總量達到17.4萬億美元,人均GDP為5.46萬美元,兩項數字都相當高。2016年終,美國經濟形勢總體過得去,已突破18萬億美元。
  • 2018年全球經濟自由度指數:中國香港24年蟬聯榜首 美國跌至第18位...
    2018年全球經濟自由度指數:中國香港24年蟬聯榜首 美國跌至第18位(附完整榜單)  Evelyn Zhang • 2018-02-05 15:05:22 來源:前瞻網 E10102G0
  • 歐洲史:19世紀的歐洲,宗教是道德和社會既有秩序的支柱?
    歐洲史:19世紀的歐洲,宗教是道德和社會既有秩序的支柱?歡迎來到百家號水隔淡煙,在19世紀,工業區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尤其是該世紀後半葉,湧現出一個個大型城市中心,將成為後世所特指的「大都市圈」的核心。1900年有23座人口超過50萬的城市,四個國家佔了其中的13座:英國(6)、德國(3)、法國(3)和比利時(1)。人們對城市的觀念經歷了很多轉變。18世紀結束之際,某種嚮往鄉村生活的情感正大行其道。這與工業化的第一階段相重合,對城市生活之轉變的審美和道德評價始於19世紀之初,這一轉變確實展現出往往令人反感的新面貌。
  • 2021年中考歷史知識點:世界經濟文明與可持續發展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歷史知識點:世界經濟文明與可持續發展,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四、第一次工業革命與世界經濟   18世紀60、70年代,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進行,到19世紀30、40年代,英國完成工業革命,用機器生產取代了手工勞動,把人類帶進「蒸汽時代」。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取代了農業,工業化時代到來。英國率先在19世紀崛起,它擁有著世界上最廣闊的殖民地,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生產能力,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 傅謹教授《20世紀中國戲劇史》英文版第一卷出版問世
    《20世紀中國戲劇史》總計120萬字,將20世紀中國戲劇以1949年為節點分上、下兩段,從1900年「庚子事變」導致的戲劇藝術變革至2000年先鋒戲劇《切·格瓦拉》,重新描述整個20世紀中國戲劇歷史的改變變遷與演進歷程。史料詳實、論述縝密、文風平實流暢。不同於一般從「觀念史、作品史」角度研究戲劇,本書的視野更為宏闊,將中國戲劇置於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進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