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層有盡頭嗎?

2020-08-30 朗道大徒弟

如果說大氣層是從地球表面開始向上擴展的,那麼哪裡是大氣層的盡頭呢?外部空間又從哪裡開始呢?顯然不存在明顯的邊界,隨著遠離地球,大氣層會迅速變得稀薄,直到氣體分子太少幾乎無法檢測到。那麼為了了解大氣層的垂直範圍,我們從氣壓隨高度的變化來考慮。關於氣壓,我們可以簡單的認為是地面以上大氣的重量。在海平面平均氣壓大約是1000百帕,其相應的空氣重量約為每平方釐米1千克。顯然,在較高的高度氣壓會較小。

大氣壓隨高度變化曲線

大約1/2的大氣位於5.6千米以下的高度;在約16千米高度,已經包括了90%的大氣,而在100千米以上的大氣只佔所有氣體的0.00003%。在100千米的高度上,大氣如此稀薄以致其空氣的密度小於地面上的任何人造真空的空氣密度。然後,大氣高度仍在繼續向上擴展。理察·克萊格對真正稀薄的外層大氣給出了很形象的描述。

「大約離地面幾百千米以外的地球最外層的大氣是一個極端低密度區域。在海平面附近,每立方釐米的空氣中含有的原子和分子數約為2.3∗10^19(10的19次方),而在600千米的高度處其數量是2.3*10^7(10的7次方)。在海平面附近,一個個原子或分子在與另一個相碰撞之前的平均運動距離是7.3*10^-6(10的-6次方)釐米,這一距離被稱為平均自由路徑。而在600千米高空,這一距離大約是10千米。在海平面附近,一個原子或分子平均每秒要發生7.3*10^9(10的9次方)這樣的碰撞,而在600千米的高空,每1分鐘才碰撞一次。」

託裡拆利大氣壓實驗

根據大氣壓隨高度變化的曲線可以看出,氣壓隨高度的下降率不是常數,而是隨高度的增加其下降的速率在減小,直到約35千米以上的高度,氣壓的降低速率變化可以忽略不計。這個規律也表明,空氣是可以壓縮的,即隨著氣壓減小而膨脹,隨著氣壓增大而被壓縮。其結果是,我們大氣的範圍可以延伸到數千千米之外。因此,如果說大氣壓的盡頭和外部空間從哪開始是很難確定的,取決於具體研究什麼現象。總而言之,氣壓垂直變化的數據表明,組成大氣的絕大部分氣體非常接近地球表面,並且逐步與外部空間相融合。但相比於地球的大小,大氣層是非常淺薄的。


利用空氣可壓縮性的使用——空氣壓縮機

就算是在夏天,我們也會看到高高的山頂上有著一層層積雪,很是壯觀。喜歡登山的朋友們也會感覺到,隨著高度的上升,溫度會越來越低。所以在19世紀以前,人們普遍認為,隨著高度上升,溫度會逐漸下降,當高度到大氣層邊緣時,會達到絕對零度。然而,1902年,法國科學家泰塞倫·德波爾駁斥了這一說法。在研究了200多個氣球探測結果後,他發現氣溫在8~12千米的高度停止下降。開始人們是很懷疑這個說法。但是經過後來的氣球、火箭等探空技術發展,證明了這一規律。人們根據溫度將大氣在垂直方向分了四個層次。

盛開的小花與山頂的積雪

(一)對流層

我們所生存的溫度隨高度升高而降低的大氣底層稱為對流層。其名稱是1908年泰塞倫起的。對流層中溫度隨高度下降稱為氣溫垂直遞減率,其平均值是6.5℃/千米,一個稱為標準遞減率的數值。然而,需要強調的是,氣溫垂直遞減率不是一個常數,會有很大變化而且必須定期觀測。為了確定實際氣溫垂直遞減率和獲得氣壓、風和溼度的垂直變化信息,需要使用無線電探空儀。它是一攜帶和通過無線電波在上升過程中傳輸數據的儀器裝置。氣溫垂直遞減率會隨著天氣的擾動在一天中有所變化,也會因為季節和區域不同而變化。有時會在對流層中一個較薄的層次中觀測到溫度實際是隨高度升高的現象,這一逆轉現象的發生,就認為出現了逆溫。

無線電探空儀

溫度下降一直持續到大約12千米的平均高度,但對流層的厚度並不是到處都一樣的。在熱帶地區,對流層可以達到16千米以上,而在極地地區就大大不超過9千米高了。在赤道附近,由於地面溫度較高和充分的熱對流使得對流層在垂直方向得到較大擴展了,其結果是,氣溫垂直遞減速率也可以到達很大的高度。因此,儘管熱帶地區地面有相對較高的溫度,但對流層最低溫度也出現在熱帶而不是極地地區。對流層是氣象學家最為關注的焦點,因為幾乎所有重要天氣現象都發生在這一層裡。所有的雲和降水,以及劇烈的風暴都發生在這一大氣的最底層裡。這也是為什麼對流層經常被稱為「大氣圈」。

對流層大氣特點

(二)平流層

對流層之上是平流層,對流層與平流層之間的邊界稱為對流層頂。在對流層頂之下,大氣的性質主要表大尺度的擾動和混合;而在此高度之上的平流層,大氣就不具有這些性質了。在平流層開始到 20千米高度處,大氣溫度幾乎保持不變,然後出現急劇升高一直到50千米外的平流層頂。較高的溫度發生在平流層,主要是因為這裡的臭氧集中,而臭氧吸收大量來自太陽的紫外線輻射,因而平流層被太陽輻射加熱。雖然臭氧的最大濃度分布在15~30千米,但在此高度上的少量臭氧吸收的紫外線能量足以產生較高的溫度。

飛行在平流層的無人飛機

(三)中間層

在大氣的第三層溫度又開始隨高度升高而下降,直到距離地面約80千米高度的中間層頂,這裡的平均溫度約為-90℃。大氣層的最低溫度出現在中間層頂。中間層大氣底部處的氣壓已經下降到海平面平均氣壓的百萬分之一。由於很難操作,中間層是整個大氣層中探測了解最少的部分之一。原因是最高飛行高度的飛機和探空氣球都無法到達這一高度,同樣,最低的軌道衛星也無法做到。

大氣層中間層的夜光雲

(四)熱層

從中間層頂向外延伸的沒有確定上界的大氣層第四個層次,稱為熱層。該層只含有很小部分的大氣質量。在這最外層的大氣裡,因為氧和氮原子吸收波長很短但能量極大的太陽輻射,溫度又開始隨高度上升。熱層的最高溫度可超過1000℃。溫度是用分子平均運動速度來定義的,因為熱層氣體的分子以非常高的速度運動,所以溫度非常高。但是由於氣體分子非常少,所以總體所具有的熱量是極小的。正因為如此,在熱層繞地球飛行的衛星的溫度主要是由其吸收的太陽輻射量來確定而不是依據其周圍幾乎不存在氣體溫度。美麗的極光便是在這一層發生的。


大氣層的主要層次

那麼玉皇大帝該住在哪一層呢?小編覺得是在平流層。同學們自己思考一下為啥麼尼?

相關焦點

  • 宇宙有盡頭嗎?宇宙的盡頭是什麼
    那邊宇宙有多大?他有盡頭嗎?如果宇宙有盡頭,他的外面是什麼?是有什麼來放置宇宙?如果宇宙之前沒有,那這個沒有之前又是什麼的有——存在?他是怎樣孕育了宇宙?這是一個永遠無法有回答的問題,那就只能有一個答案,宇宙沒有盡頭,宇宙溼無限的。任何一個哲學真理都是能具體而微的,也就是說規律既適用於星際空間的天體,也會適用於我們的人體。
  • 科學有盡頭嗎?科學的盡頭是什麼?
    常常聽到有人說:「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那麼這句話對嗎?在展開討論之間,我們需先對這三者進行定義。何為科學?人類都有理性和感性兩個方面,本人認為科學就是人類探索真理的最理性的方法,先通過觀察、分析、思考、計算等方式來假定一個理論,然後再嚴謹的通過實踐來證實或證偽,從而逐漸建立起科學的基石。哲學介於理性和感性之間,哲學通過嚴密的邏輯來研究世間萬物變化的規律,很多時候哲學的研究對象都是抽象的、很難用實踐來驗證的。
  • 你知道天有多高嗎?科學家:其實天的盡頭並不遠!
    仰望天空,你知道天有多高嗎?科學家:就看大氣層有多厚! 每當仰望天空,一眼看不到盡頭的時候,我們不禁會問:這個天到底有多高? 《莊子》有云:「吾不知天之高也」;《荀子》也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 宇宙有盡頭嗎?宇宙的盡頭是什麼?
    哈嘍大家好這裡是家比劉韓未是貧,每天小編都會跟大家分享有趣好玩的科普內容,本文由家比劉韓未是貧原創撰寫,未經允許禁止其他媒體轉載,接下來我們就步入正題:宇宙有盡頭嗎?如果承認宇宙有盡頭的話,那麼宇宙就是有邊界的咯,可是人類目前還沒有發現宇宙是有邊界的吧。
  • 宇宙有盡頭嗎?怎麼才能到達宇宙的盡頭?
    #宇宙生活指南#在大家的常識中,認為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盡頭的,那宇宙有盡頭嗎?大質量球體引起的空間彎曲我們對宇宙的無知程度,可以想像,有個來自平面宇宙、從來沒有見過球體的人來到了地球。但是,就像C.P.斯諾有一次指出的,要是愛因斯坦沒有想到,很可能在5年之內,別人也會想到,這是一件註定要發生的事情。但是,廣義相對論完全是另一回事,斯諾在1979年寫到:「沒有它,我們今天有可能還在等待那個理論。」其實我們對日夜相依的地球都不能說了解,對於廣淼的宇宙就更是知之甚少了。每一次對宇宙理解的進步,都是現代社會的巨大進步。
  • 宇宙有盡頭嗎?佛經中如是說!
    也就是說,科學的宇宙世界是有起點與盡頭的,只是我們目前的科學還不能證明它是什麼樣子。而佛法世界中的宇宙呢?佛經中講「天無二日,世無二佛」,又講「無量諸佛」,這是什麼意思呢?那麼,佛法中的宇宙世界會有盡頭嗎?它是什麼樣子的?別急著猜想,先來看看《雜阿含經》中記載的如是一則佛經故事:如是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眾生說法。有天眾名赤馬天子者,來到佛前解惑。他的問題很詭異,問的不是佛法與人生,而是世界的邊際在哪裡?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嗎?別鬧,科學的盡頭只能是科學
    類似的言論還有多個版本,比如:「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哪那麼多盡頭……科學有盡頭嗎?看到這種言論的時候,我們不禁要問:「科學有盡頭嗎?」我看到很多人在面對這種略微反智的「科學的盡頭是xx」言論時都會說科學沒有盡頭。但科學真的沒有盡頭嗎?我個人並不認同這種觀點。
  • 大氣層不存在,還會有水嗎?
    大氣層不存在,還會有水嗎?
  • 南極是世界的盡頭嗎?如果不是,那麼世界的盡頭到底在哪裡?
    世界的盡頭在哪裡?相信很多朋友都會告訴你是阿根廷的烏斯懷亞或者南非的斯特雷斯拜,但就最南端的城市來說,公認的世界盡頭是烏斯懷亞,所以南美最南端的小鎮是驢友必到的打卡地,當然我們知道地理的最南端並不是烏斯懷亞,而是南極!
  • 有些人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句話有道理嗎?
    最近在網上經常能看到一個觀點,很多人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今天咱們就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其實我想說出這個觀點的人應該也不太了解什麼是科學吧,至於神學,我想他指的應該是宗教信仰裡的神明吧,因為神學,並沒有這門學問。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句話的依據是什麼?
  • 在未來,我們的地球會毀滅消失嗎?所以我們走到了盡頭了?
    在未來,我們的地球會毀滅消失嗎?所以我們走到了盡頭了?隕石撞擊地球時至今日,地球已經46億歲了,在數十億年的地球演化史中,地球曾加遭遇過多次的隕石撞擊,儘管是6500萬年前終結恐龍時代的那次撞擊,都未曾對地球造成毀滅式等影響,那麼地球會永遠存在下去嗎?
  • 宇宙有沒有盡頭?盡頭會怎樣?宇宙有限還是無限?科學告訴你答案
    宇宙有沒有盡頭這個問題我猜很多人都想過,反正我有想過,小的時候覺得宇宙挺不可思議的,它是無窮無盡的嗎?在我的小腦袋裡是理解不了無窮無儘是一種怎樣的狀態的……那它是有盡頭的嗎?那假如我走到宇宙的盡頭會怎麼樣?會看到什麼?……這個問題那時的我怎麼想也想不通……現在看來,宇宙當然是沒有盡頭的,萬一有盡頭,走到盡頭怎麼辦?撞牆嗎?還是一腳踩空?
  • 有沒有盡頭?到了盡頭會怎樣?科學告訴你答案
    宇宙有沒有盡頭這個問題我猜很多人都想過,反正我有想過,小的時候覺得宇宙挺不可思議的,它是無窮無盡的嗎?在我的小腦袋裡是理解不了無窮無儘是一種怎樣的狀態的……那它是有盡頭的嗎?那假如我走到宇宙的盡頭會怎麼樣?會看到什麼?……這個問題那時的我怎麼想也想不通……現在看來,宇宙當然是沒有盡頭的,萬一有盡頭,走到盡頭怎麼辦?撞牆嗎?還是一腳踩空?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嗎?科學家給出答案
    科學的盡頭是什麼?是神學嗎?我們知道科學家愛迪生發明了眾多的事物,但是他在生命的盡頭之時卻開始研究起神學。按道理來說,作為一個秉持著客觀主義的科研人員,不應當去相信神。因為在科學的領域,並沒有神的生存之地,所謂的神不過是人們意識形態上的東西,並不真實存在。
  • 宇宙到底有沒有盡頭,盡頭外又是什麼,這部紀錄片竟讓我如此恐懼
    金星,是一顆和地球大小相仿的行星,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行星,這是一顆外表如此美麗的星球,但它卻是任何生命的絕對禁區:金星大氣層充滿著致命的硫酸雲,二氧化碳將這顆星球牢牢地包裹,溫室效應讓這顆星球常年處於800度的高溫,沒有任何生命能夠在這裡存活,就連蘇聯投上去的金星探測器,也在2個小時後徹底焚毀。
  • 行星上山的高度有限制嗎?能超過大氣層的高度嗎?
    那麼山的高度有限制嗎?這個問題可以用反向思維,我們會很容易得出答案。假如山的高度沒有限制,那麼每個巖質行星勢必會集中地表所有物質進行造山運動,每個行星的形狀就會與現有的接近球體或者橢球體發生極大改變,而呈現出山的椎體形態。實際上,在我們已觀測到的行星中,還沒有發現哪顆行星是這種形態。因此,每個行星上的山,其高度必然會有限制。
  • 宇宙有盡頭嗎?如果一直朝一個方向走,你會發現什麼?
    目前,宇宙的起源有一個被廣泛接受的大爆炸理論。那麼宇宙有盡頭嗎?至於宇宙的盡頭,它的奧秘可能比宇宙的起源更複雜,更難探索。有可能只是整個宇宙中的一粒塵埃。 宇宙是否有盡頭,我們不知道,也許我們可以試著一直朝一個方向前進,那會發生什麼?如果宇宙是有限的,是有邊界的,那麼我們會一直朝一個方向前進,總有一天我們會走到宇宙的盡頭。到那時,我們將通過邊界看到宇宙的邊界是什麼樣子,宇宙之外的空間是什麼樣子。
  • 科學的盡頭真是神學嗎?(下)
    既然此文所討論的「科學的盡頭真是神學嗎?」是隨著科學的發展而來的,那我就引用一下著名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趙南元對這個問題的回應。趙南元教授說,要證明「科學的盡頭是什麼」,首先要搞清楚這個提問本身是不是正確。比如,有人提問,「為什麼鯊魚在天空翱翔?」,這個提問本身就是有問題的。因為鯊魚不可能在天空翱翔,它就是一種生活在海洋裡面的魚類。
  • 宇宙到底有多大?它的盡頭在哪裡?
    關於宇宙到底有多麼大,恐怕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說出真正的答案。就算我們生活的地球對於整個宇宙來說,也真的是太小了。每當我們看到無盡的星空的時候,我們總會有著這樣的一個疑問。那就是宇宙到底有多大?它的盡頭又在哪裡呢?
  • 科學的盡頭,哲學的盡頭
    總聽人說,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我知道這世上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地方,這世間有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哲學重要嗎?哲學很重要,但如果你一輩子只知道哲學,只學習哲學,而不用哲學思想觸類旁通,豐富自我,那將是空洞和悲哀的一生。可不可以不要哲學思想呢?可以,但是會很累。沒有哲學思想,原本奔跑50公裡的體力,剛到2公裡就開始走了,越走越累,身子越來越沉,向人生終點匍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