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間 海納百川 漢字文化創新性傳播對話會在北京召開

2020-12-08 國際在線城市頻道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張琳瑞):12月1日,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2020項目成果展示暨漢字文化創新性傳播對話會在北京國際漢語研修學院召開。北京市教委、北京語言大學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朝陽區委統戰部、區僑聯和東城區教委的領導,清華大學、北京語言大學等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北京小學、北京芳草外國語學校等知名中小學校長,以及新華社、人民網、國際在線等媒體的記者及合作機構負責人等80多位嘉賓出席會議。

會議嘉賓合影 供圖 北京國際漢語研修學院

  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於2020年5月1日正式面向全社會開放,真正實現從研發到教育到生產的協同發展和科技創新上中下遊的對接和耦合。2020年新研發的三個體驗坊於12月1日正式開放體驗。

北京國際漢語研修學院常務副院長桂帆主持會議 供圖 北京國際漢語研修學院

  北京國際漢語研修學院常務副院長桂帆做了以《方寸之間 海納百川》為題的項目成果匯報。

  北京國際漢語研修學院常務副院長桂帆用一個故事、一個理念、一個符號、一個口號、一個驚喜五個一作為切入點總結匯報了體驗園三年來的研發成果。從教外國人學習漢語的故事、字字珠璣的建設理念、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作為IP的漢字符號到建設「一個來了還想來的樂園」以及從研究者、設計者、體驗者的不同角度發現了漢字擁有如此有趣的靈魂和與會者分享了體驗園建設的心路歷程。2020年的疫情使得學院面臨巨大挑戰,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正是在這種大環境下,面向全社會開放,以優質的內容和極致的服務經受住了市場的考驗,只有經過市場的千錘百鍊,才是真正立得住腳的研究成果。與此同時,又研發出「漢字簡史」、「見字知築」、「漢字農場」三個新體驗坊,充分運用高科技手段,以遊戲的交互體驗形式,激發體驗者對漢字及漢字文化的學習興趣。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陳楠發言 供圖 北京國際漢語研修學院

  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副主任劉曉海先生代表北京語言大學校長、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劉利先生對本次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地祝賀,並對體驗園2020年項目成果予以高度評價。劉利校長在致辭中指出,現在正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精神力量對於國人來說非常重要。漢字是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也是對內凝聚力量、對外交流合作的關鍵媒介。漢語、漢字文化傳播的相關研究是北京語言大學和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的核心任務之一,體驗園作為漢字文化的傳播基地,發揮著重要作用。最後,他提出了科研育人、模式創新、文化助力等方面的要求,希望體驗園在與各方的合作中更上一層樓。

北語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副主任劉曉海發言 供圖 北京國際漢語研修學院

  會議第二部分是以「漢字是走進中華文化的津梁」為主題的對話交流。

    五洲傳播出版社副社長荊孝敏女士認為,漢字是文化走出去的橋梁;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華先生闡述了文字、文化和文明的關係,強調文字對文化的形成有著非常大的作用,它們是密不可分的;中央電視臺書畫院原秘書長曹志明先生從書法的角度,講述了漢字隸變的歷史價值,以及其對中華民族產生的巨大影響;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當代》雜誌原副主編汪兆騫先生最後總結,漢字是中國人的精神圖騰,是中華文化最有代表性的符號之一。

主題對話——漢字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符號(四位嘉賓分別是汪兆騫、曹志明、張華和荊孝敏)  供圖 北京國際漢語研修學院

主題對話——敬畏漢字 熱愛漢字 理解漢字(四位嘉賓分別是蘇國華 李明新 吳田榮 王琦)  供圖 北京國際漢語研修學院

  在「敬畏漢字 熱愛漢字 理解漢字」的主題討論環節,北京市京源學校小學部王琦校長談到了京源學校一年級學生來體驗之後的感受,對於小學生來說那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快樂漢字之旅;北京市東城區和平裡第四小學校長吳田榮女士認為體驗園符合學生學習認知的規律,能夠讓小學生理解漢字造字理念,這對於「把字寫正確」是非常重要的;北京小學李明新校長以資深語文特級教師的身份,提出了「熱愛閱讀、能說會寫、一手好字」的語文教學理念,認為現在漢字的作用遠遠超越了工具的屬性,更多的是文化屬性,它能讓大家找到自己的歷史定位,對中華民族有更深的理解,產生感情,進而生發敬畏之情,應該在教學中植入「讓我們像擁抱朋友一樣擁抱漢字」的理念;北京芳草外國語學校蘇國華校長認為民族的文化決定了國家的屬性。擔任北京芳草地國際學校校長期間,組織編寫了《芳草漢語》系列教材,主張對學生的培養目標是根植東方文化,深蘊西方思維,厚植家國情懷。

  會後,與會嘉賓分組參觀體驗園。嘉賓們對各體驗坊的創新體驗模式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通過寓教於樂的體驗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們探索漢字奧秘的興趣,更有利於他們理解漢字的造字原理。同時,體驗園完美地把漢字文化與美育教育、德育教育融合在一起,對中華文化和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起到了積極推進的作用。

  

  

相關焦點

  • 歷史文化源流丨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劉同華報導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不同地區的經濟條件、自然條件不均衡是客觀存在的,如城市和鄉村、平原和山區、產業發展區和生態保護區之間的差異,不能簡單、機械地理解均衡性。——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主持召開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海納百川」較早見於東晉時期文學家、史學家袁宏的《三國名臣序贊》。《三國名臣序贊》講到了諸葛亮、周瑜、荀攸、魯肅、陸遜等三國時期的名臣良將。在這篇文章裡,袁宏寫道:「形器不存,方寸海納。」
  • 32600多個「會呼吸」的漢字開啟「穿越時空的對話」
    【環球網文化頻道報導】32600多個「會呼吸」的漢字,如瀑布、如光束,從北京中糧廣場中庭16米高空傾瀉而下,氣勢磅礴,光影變幻。這件名為《穿越時空的對話》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是由藝術家王麗華傾力打造、可口可樂「中國字·在乎體」文字特展的眾多參展作品之一。
  • 北京2022冬奧會體育圖標誕生記:方寸之間,冬奧萬千
    視頻:北京2022冬奧會體育圖標誕生記:方寸之間,冬奧萬千,時長約6分27秒2020年的最後一天,在跨年冰雪盛典上,北京2022冬奧會體育圖標發布,涵蓋冬奧會和冬帕運會的30個圖標與大眾見面。「新的一年來到了,冬奧會也越來越近了,我們也想通過圖標的發布,向全世界朋友們說一聲:冬奧,祝大家新年快樂。」
  • 「漢字古籍印刷通用字字形標準研製」項目開題會在京召開
    「漢字古籍印刷通用字字形標準研製」項目開題會在京召開 2012-08-09 來源:語信司   8月5日,國家語委「十二五」科研規劃委託項目「漢字古籍印刷通用字字形標準研製」開題會在北京師範大學召開
  • 漢字與漢字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漯河召開
    7月7日,以弘揚和傳播漢字文化為主旨的漢字與漢字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漯河市開幕,來自美、英、法、韓等10多個國家的120餘名專家學者聚集一堂,交流漢字研究成果,共商漢字教學問題。漢字作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在全球範圍內具有獨特的影響力。
  • 聯墨花開並蒂香——讀《詞牌巧對話人生·書法卷》
    什麼叫創新,這就叫創新。什麼叫發現,這就叫發現,廣祥先生發現了二者之間看似沒有聯繫而實際上存在著的「聯繫」。如「故裡鬧元宵」:「荷葉曲,柳腰輕,雨洗元宵/傳妙道;舞迎春,花間意,夜遊玉女/獻忠心。」作者寫於1989年在海南儋州過元宵節之夜,而恰恰其時「下著毛毛雨,但一點也不影響這裡的人們歡度元宵的心情」。這副聯用了八個詞牌名,但卻真切地反映了廣祥先生那次人生的體驗。
  • 漢字演變書法展定稿會:從書法的角度研究古文字
    7月3日,由上海師大非遺研究中心、上海通俗文藝研究會、上海浦江書院等單位主辦的漢字演變書法展定稿會,在江蘇茅山召開。滬蘇兩地漢字研究學者、書法家出席會議並聽取上海非遺研究中心的特約研究員,該書法展總體設計、策劃、創作者高金平先生關於漢字演變書法展的主要內容及表達方式的介紹。
  • 《漢字知識》:簡體字當道,是漢字文化在倒退嗎?
    又例如考試時爭分奪秒,而你卻不得不在寫名字時比別人多花十來秒的時間,那一刻你會不會怪爸媽給你取了個那麼多筆畫的名字?相信以上兩個場景很多小夥伴都經歷過,只是當我們與繁體字產生距離後,又會因「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而念念不忘,認為繁體字沒能成為當下的書寫規範,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 方寸之間 變化萬千的女書篆刻與肖像印篆刻
    紅網時刻7月3日訊(記者 湯紅輝)最近,青年學者、藝術家曾凡忠博士已完成漢字、女書篆刻、肖像印篆刻藝術作品近100方,他將於下半年舉辦篆刻作品展,含漢字、女書、生肖、肖像印篆刻近300方。曾凡忠在緊張的工作之餘,致力於中國針灸、剪紙、書法、篆刻、古琴、馬頭琴藝術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與學習。
  • 《似是故人來》,解讀漢字的二維密碼
    當另外三種文字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其承載的古代文明只能藉助現代考古辨析,唯有甲骨文最終掙脫了「象形」的藩籬,融入「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成為使用至今的漢字,也將中國古代的信息帶到今日。
  • 「我對漢字和中國文化一見鍾情」(海客談神州)
    足見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與熟悉。畢羅出生於1977年,愛上中國書法時,他還是20歲出頭的小夥子。「我對漢字和中國文化一見鍾情,漢語非常有魅力,我至今依然記得大學一年級的漢語教材《現代漢語教程》,上面的字體除了黑體、宋體還有楷體,對話的部分是楷體。楷體太漂亮了,我當時就對中國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召開思政課與課程思政改革創新工作推進會
    中國網北京12月17日訊(記者 劉佳 通訊員 田馳正)12月11日下午,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在小營校區報告廳召開思政課與課程思政改革創新工作推進會。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領導班子成員,各學院領導班子成員,各機關職能部門正職,2019年樹人班全體學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研究生,學生黨員代表參會。會議由校黨委副書記劉筱毅主持。
  • 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體育圖標是怎樣誕生的?
    北京冬奧會和冬帕運會體育圖標正式發布後,北京冬奧組委體育部部長佟立新道出看到圖標的第一印象,這也是大多數人的同感。資料圖 圖文無關 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攝體育圖標透過刀鋒所體現出的書法筆意與方寸間的高妙布白,將書法與鐫刻相結合,傳達跨越千年的悠久傳統與生動神韻,展現「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並與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中國印」遙相呼應。
  • 【名家話文化】袁慧琴:打造北京城市文化符號
    除了京劇,還有全國各地進京來演出的地方劇種,也都在吉祥戲院上演,真的是海納百川,基本什麼劇種我都欣賞到了,而且上臺的都是那些劇種最頂尖的藝術家。這段經歷讓我一下子開闊了眼界,我住在那裡,學習、看戲,對我藝術的積累和文化的汲取真是天賜良機,我見識了很多以往見識不到的東西,從此,我就感覺我不能就呆在湖北宜昌。我很感謝家鄉培養了我,但是我需要更好更系統地去學習,就必須要來北京。
  • 宋旦漢字藝術美國巡展,讓美國人讀懂中華文化
    「儘管一些美國人不懂中文,但是藝術無國界,他們讀懂了漢字藝術裡蘊含的中華文化和東方智慧。」宋旦告訴記者,在美國巡展期間,宋旦漢字藝術及文創作品被美國國會山莊、紐約3H基金會、Bellevue市博物館、GTM公司等眾多機構和個人收藏。2000冊《宋旦漢字藝術》被美國30多家學校圖書館及美國公立圖書館收藏。
  • 《日本的漢字》:日語中的漢字,也是日本文化一部分
    漢字被用於記錄日語,在日本人的手中,逐漸發展出不同於中文漢字的特點。有些漢字按照古漢語發音,有些按照日語發音;有些字寫法與漢語相同,意義卻不同;日本人為了方便書寫、表義,甚至創造出新的漢字,稱為「國字」。日本漢字的源頭雖然在中國,但漢字漂洋過海千年後,從模仿到取捨再到創造,本土與舶來之間互相碰撞,不斷拓展著文字的體系。
  • 《漢字中國》首發 詮釋本土哲學思想與文化基因
    原標題:《漢字中國》首發 詮釋本土哲學思想與文化基因圖為《漢字中國》叢書第一輯。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供圖「以傳統漢字為標誌的觀念是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結晶體』,漢字博大精深,每一個漢字都蘊含著中國歷史生命與文化生命的獨創性價值。」《漢字中國》主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曾振宇22日在《漢字中國》叢書第一輯首發式暨學術研討會上表示。
  • 拆字對:漢字的獨特結構與文化韻味
    中國的對聯文化由來已久,既有著文化深厚的積累,又有著漢字獨特的趣味,使得無數文人墨客玩味其中。而對聯的種類多種多樣,無情對、數字對、回文對、疊字對、集句對、拆字對,等等,都是對聯,都有著漢字所包含的文學性、藝術性與趣味性。拆字對,就是其中一種玩味漢字結構的對聯。
  •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5G+XR助力產業騰飛
    是海納百川的協同利他?是與子同袍的社會責任感?華為-上海虹口5G+XR創新中心,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強強聯手,共織美好雲圖  上海虹口區作為5G綜合應用先導示範區與全球雙千兆第一區,大力推進應用場景的資源開放,推動基於5G原創技術進行的商用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