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不多說,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cult影史上不可忽略的經典——變蠅人系列。
1958年,由20世紀福克斯公司推出了一部小成本的科幻恐怖電影《變蠅人》(The Fly),自此開闢了於影史上時間跨度長達三十年的「蒼蠅熱」。
這部電影依然採用了傳統的科幻片模式:一個失敗的科學實驗導致的災難性後果。
片頭,一間工廠的看守於夜間發現液壓機突然啟動,趕忙前去查看,發現竟是工廠的擁有者、科學家安德烈的妻子海琳用液壓機壓死了自己的丈夫。
在設定為50噸的壓力下,科學家安德烈的頭部與一隻胳膊全被壓扁,面目全非,血流成河。
驚慌的看守立即報警,警察前去海琳家調查,而海琳卻表現得相當鎮定,不可置否地表示確實是自己殺死了丈夫安德烈,卻不願透露原因。
她的精神看似十分清醒,唯一有一點反常的是,海琳貌似對蒼蠅非常的敏感,一看到有蒼蠅飛舞就要將其捉住觀察。
在警察的一再追問下,海琳講述了這樣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
丈夫安德烈最近一直在潛心鑽研一個神奇的發明——傳送機器。
它的原理在於將A機器中的物體分解成原子狀態,在B機器中再度將其組合,以實現傳送的目的。
在進行了一系列的調試與修整後,安德烈宣布大功告成。此時,自然而然地,一個疑問進入了他的思緒:
這臺機器能傳送活人嗎?
他決定拿自己做實驗。
設定好數據後,他鑽進了機器A中。不過,他沒有注意到的是:一隻蒼蠅也跟著他撞進了機器A。
在分解與重組的過程中,發生了差錯:機器將蒼蠅的頭和一條足肢嫁接到了安德烈的頭和手臂上。相反,他的頭和手臂也被換到了蒼蠅的身上。
而那隻蒼蠅則不知所蹤了。
蠅人安德烈拜託妻子找到那隻蒼蠅,因為再經過同樣的傳送就能使他恢復正常。然而世界之大,何處尋覓一隻蒼蠅呢?
在妻子海琳尋找的過程中,安德烈也發現自己的思維也變得越來越像蒼蠅了,那隻蒼蠅手臂也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左右他的行動。
一切都來不及了,他只能選擇自我毀滅。
安德烈讓海琳把他帶到工廠裡,用液壓機壓扁了自己的蒼蠅頭和胳膊。也就是片頭工廠看守看到的一幕。
顯然,這個故事太天馬行空,太難以置信了。警長完全不相信海琳的話,執意將其逮捕。
這時,海琳的兒子跑進來,大聲宣布自己在花園的蜘蛛網上看到了一隻「頭部和一條腿是白色的蒼蠅」。
警長趕忙前去查看,發現一隻長著安德烈的頭部和一條胳膊的蒼蠅正在被蜘蛛吃掉,它還在大喊著救命。
警長連忙用磚頭砸死了它們。
這就是1958年第一部《變蠅人》的情節。雖然這部電影的製作成本很小,但在當時還是獲得了頗為可觀的票房。
裡面的變蠅人形象由於技術的原因,頗像是奧特曼裡面的怪獸。
在這部《變蠅人》大獲成功後,1959年,福克斯公司推出了它的續集《變蠅人回歸》(Return of the Fly)。
在這部電影裡,變蠅人是它前作的主角——安德烈的兒子。形象也繼承了前作的「蒼蠅頭」,並且在這部電影裡,它的頭部變得更巨大,不過也顯得更假。
1965年,系列第三部《變蠅人的詛咒》(Curse of the Fly)上映。即使以前兩部的標準來衡量,此片依然是絕對的粗製濫造之作。
在本片中,甚至連「蒼蠅頭」的形象都沒有出現過。自然,票房一片慘敗,熱度低到甚至沒有公司願意將其刻錄成錄像帶或光碟。
直到2007年,它終於並與其他原系列電影一起發行出售,作為依附58年那部熱度的「經典續集」。
看似變蠅人系列的腳步就到此為止了,它大限將至,即將壽終正寢。直到1986年,加拿大導演大衛·柯南伯格(David Cronenberg)決定翻拍這部多年前的銀幕形象。
這一出手,就奪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化妝獎。
且不論劇情(劇情與58年的那部結構大致相同,可看性有改進),單從視覺效果而言,這部小小的B級片拿奧斯卡最佳化妝也確實是實至名歸。
本片中的變蠅人形象非常真實,且包含大量肢體變異、器官脫落、粘液橫流的鏡頭,足以讓每一個B級片以及重口味愛好者大呼過癮。
也可以說是一代觀眾的童年陰影。
1989年,另一個導演從柯南伯格手中接棒,拍攝了《變蠅人2》。但這部電影就不那麼盡如人意了,劇情鬆散,特效平庸,口碑不佳。
現存的變蠅人系列電影就是以上這些了。
在電影、文學的長河中,涉及此類題材的作品並不在少數。
《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哥斯拉》(ゴジラ)、《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等等影視經典,無一不關注了同一個問題:科學的濫用最終導致的災難性後果。
這也是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後,作為編劇和作家對科學的反思。
最近,豆瓣上又多出了一部《變蠅人》的條目。據悉乃是2020年由J·D·迪拉德(J.D. Dillard)翻拍自86年柯南伯格《變蠅人》的新作。
不知效果如何呢?
----
本文作者:喪鐘本鍾(感謝)
原創首發:慢慢遊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