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中國人連漢語都沒學明白還學什麼英語,應該把漢語學好。
可是,學好一門語言的基本要求是了解它,我們真的了解漢語嗎,即便它是我們的母語?要真正了解一個事物少不了與同類事物作比較。歌德說過:「不懂外語的人都不會懂自己的語言。」這說明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我們會更深刻地了解我們的母語,進而把它學得透徹,使用時能揚長避短。比如,通過比較我們會知道漢語中獨有的四聲蘊含著強大的語義功能,儘管平時我們甚至不會覺察到它的存在。我國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的一篇《施氏食獅史》(文後附全文及釋義)全文共一百多字,每個字發音都是shi,口語中只靠四聲來區別語義。這樣帶有繞口令(英文稱tongue-twister)趣味的文字一旦翻譯成英文則味道全失、面目全非(就拿此篇文章題目來說,作者把它翻譯成「Story of Stone Grotto Poet: Eating Lions」)。漢語追求節奏韻律的美感,很少使用「累贅的」關聯詞語,而英語恰好相反,「總是不斷需要有連接詞來『穿針引線』以體現句子內部、外部各種成分之間的各類從屬和邏輯關係。」[1] 所以節奏和韻律這把雙刃劍在避開使用關聯詞的同時也使漢語較之英語更易缺乏邏輯和產生歧義。試舉一例:
不叫你別進來。
Don’t come in until I call you.
兩句話試圖表達同一個意思。英語中使用了until這個連詞把兩個動作come和call之間的關係表達的準確無誤,而漢語這句在沒有相關語境的情況下就可能產生歧義(1.不,叫你別進來;2.不叫,你別進來;3.不叫你,別進來)。所以漢語也是一種更依賴語境的語言。
兩者間顯著的不同還有很多,例如,英語的句子長,漢語的句子短;英語是客觀規則的語言,漢語是主觀解釋的語言;英語是鏈式的語言,漢語是塊式的語言;英語更大程度上依賴嚴格的語法和句法來表述意義,漢語則句法鬆散更多依靠每個詞彙來傳達意義;「漢語是綜合的,詩的,英語是分析的,散文的,這背後有著不同的美學原則。」[2]就像東西方文化一樣,兩種語言間的差異懸殊,數不勝數。因此,比較後,我們會真正認識母語,從而對於漢語的熱愛才是理性而不盲目,深沉而不輕浮的。與此同時,在比較的樂趣中,我們也自然地學好了英語。
[1]何剛強:《筆譯理論與技巧》,第35頁,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2]羅新璋:《翻譯論集》,第547頁,商務印書館,1984.
附錄:
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食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普通話譯文:
石頭屋子裡有一個詩人姓施,喜歡吃獅子,發誓要吃掉十頭獅子。這位先生經常去市場尋找獅子。這一天十點鐘的時候正好有十頭大獅子到了市場。這時候他正好也到了市場。於是,這位先生注視著這十頭獅子,憑藉著自己的十把石頭弓箭,把這十頭獅子殺死了。先生扛起獅子的屍體走回石頭屋子。石頭屋子很潮溼,先生讓僕人擦拭石頭屋子。擦好以後,先生開始嘗試吃這十頭獅子的屍體。當他吃的時候, 才識破這十頭獅屍, 並非真的獅屍, 而是十頭用石頭做的獅子的屍體。先生這才意識到這就是事情的真相。請嘗試解釋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