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動距離是衡量一款車的制動性能的關鍵性參數之一,它的意思是:人們在車輛處於某一時速的情況下,從開始制動到汽車完全靜止時,車輛所開過的路程。是汽車在一定的初速度下,從駕駛員急踩制動踏板開始,到汽車完全停住為止所駛過的距離。包括反應距離和制動距離兩個部分。制動距離越小,汽車的制動性能就越好。由於它比較直觀,因此成為廣泛採用的評價制動效能的指標。正確掌握汽車制動距離對保障行車安全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影響制動距離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制動盤(轂)、蹄片、輪胎花紋、制動液的消耗程度、頻繁制動引起的制動熱衰減、車子的載重情況、剎車系統等等。下面給大家詳細講解一下影響制動距離的幾個因素。
一:汽車的輪胎:輪胎是汽車與地面唯一接觸的部件,所以汽車的加速減速都是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力提供的,摩擦力的大小是由接觸面積,摩擦係數以及縱向作用力決定的,汽車的質量不變,所以縱向作用力不變,因此,輪胎材質的抓地力和輪胎寬度直接影響制動距離,使用高性能的輪胎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縮短制動距離。
二、車子的懸掛:汽車制動的時候,車的重心會前移,會導致前輪過度壓縮,從而出現點頭現象,點頭現象進一步加重了重心前移現象,使得前輪的負荷加重,而後輪的制動效果就會減弱,從而導致制動距離增加。而如果懸掛系統足夠強大的話就會抑制這種情況出現,讓車身在制動過程中更為平穩。
三:剎車系統:現在的汽車幾乎都帶有ABS系統,此系統通過安裝在車輪上的傳感器發出車輪將被抱死的信號,控制器指令調節器降低該車輪制動缸的油壓,減小制動力矩,經一定時間後,再恢復原有的油壓,不斷的這樣循環(每秒可達5~10次),始終使車輪處於轉動狀態而又有最大的制動力矩。
PS:「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於評論區留言,我們將儘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