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冬至:去年長至今年又

2020-12-05 風露清愁的桃花源

冬至,又稱「冬節」、「賀冬」,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這兩日。因為冬至並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  在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中,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十一月十五日,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也就是說,陰氣在冬至這一日到達了巔峰,而陽氣開始生發。很多詩詞裡都有這種描述。

 

杜牧在《冬至日遇京使發寄舍弟》裡說,「遠信初憑雙鯉去,他鄉正遇一陽生」。詩人在異鄉漂泊,正逢冬至日,託入京使給自己的胞弟捎帶書信,以表思念之情。而範成大在《冬至夜發峽州舟中作》裡寫到:「舟中萬裡行,燈下一陽生」。這些詩詞都表明了,古人認為冬至日「陽氣開始升發」的這一特性。

 

據傳,冬至在歷史上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正因有這樣的風俗,白居易才會感嘆:「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冬至佳節,本應該在家中和親人一起度過,而詩人孤身一人客居館驛,在這闔家歡聚的冬至夜,只能抱著膝獨坐,孤燈隻影,形影相弔。以己心度他心,此刻詩人在思念親人,想必家中的親人們,也在思念著遠遊在外的詩人吧。所以詩人說,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候,家裡人大約同樣還沒有睡,也和我一樣坐在燈前,在談論著、想念著我這個遠行人吧!

冬至之後便開始「數九」了,每九天為一個「九」,「三九」天最冷,民間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而既然自冬至日起陽氣開始生發,其實來年那一絲生機已經在悄然復甦,待到熬過了這極寒時刻,春天也就走到我們面前了。  這裡我想分享一首宋代馮時行的《漁家傲》。  雲覆衡茅霜雪後。風吹江面青羅皺。鏡裡功名愁裡瘦。閒袖手。去年長至今年又。  梅逼玉肌春欲透。小槽新壓冰澌溜。好把升沉分付酒。光陰驟。須臾又綠章臺柳。

 

說實話,這首詞我直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才是剛剛在網上搜到的。這個詩人沒什麼名氣,這首詞也不著名,但是我仍然一眼就愛上了它,於是決定選它進來。不過在給這首詞做解的時候,卻真真讓我犯了愁。  詞的大意我讀了一遍就能理解了,詩人在感嘆時光易逝,年華老去的同時,其實更多的是在感嘆功名未就,壯志難酬。  

整首詞的意思我明白,意境我也喜歡,讀起來朗朗上口,唇齒留香。但是對其中的有些句子卻不能解釋清楚,比如什麼叫「小槽新壓冰澌溜」,什麼又是「好把升沉分付酒」呢?於是我開始在百度上各種的查,但是始終沒有查到一篇對於這首詞的解釋。於是我又去提問,說實話我這是第一次在網上提問,這次是真把自己逼急了才想到提問這招兒。  不一會兒,譁啦譁啦的回答確實來了,但是沒有一條解釋是有用的。好吧,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那就自己解決吧。沒有整首詞的解釋就查個別句子,個別句子的解釋也沒有,就查個別的字詞。把句子裡的詞拆開來反覆查,尤其是這個「冰澌溜」,差點兒沒把我逼瘋。  不過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這首詞裡不理解的句子到底是被我搞明白了。  好吧,接下來開始試著用我的理解來解釋這首詞吧!

 

首先說第一句,「雲覆衡茅霜雪後」,這「衡茅」二字也讓我費了一番周折。多方查證之下才知道,「衡茅」即衡門茅屋,意思是簡陋的居室。雲覆衡茅,就是陰雲籠罩著我的茅屋,那麼霜雪後呢?是說剛剛下過一場大雪,積雪覆蓋著田野,其實也籠蓋著我的茅屋。寒冷的冬日,陰雲籠罩,四野茫茫,一座孤零零的茅屋獨立在積雪之中。  再看第二句,「風吹江面青羅皺」,這一句比較好理解。青羅是青色的絲織品,常用來比喻曲折環繞的碧水。這句是說,北風吹過江面,激起層層碧波。  

「鏡裡功名愁裡瘦。閒袖手。去年長至今年又」。那功名就像是鏡中花水中月,可望卻不可及,年華老去形容消瘦,仍然是功名無望。袖手,有兩種解釋,一是表示閒逸的神態,二是指不能或不欲參與其事。這「閒袖手」三字,狀似瀟灑,實則表達了詩人無奈又無望的落寞心情。一年年過的真快啊!轉眼又到了一年的冬至日了。

詞的下片是讓我最撓頭的。「梅逼玉肌春欲透」,玉肌,在這裡是指花瓣兒,傲雪凌霜的梅花已經新芽初綻,隱隱梅香中帶來了春天的氣息。  接下來這兩句是讓我揪掉了無數根頭髮,才終於揭開的謎團。這兩句真要逐字逐句的解釋了。  「小槽新壓冰澌溜」,小槽,是指古時製酒器中的一個部件,酒由此緩緩流出。冰澌,是指解凍時流動的寒冰,這裡指代新釀的酒。溜,是往下滑的意思。所以全句的意思是,新釀的酒水從小槽裡緩緩流下來。(這也太難了吧!)

「好把升沉分付酒」,這裡要先解釋「升沉」,即進退升沉,是指人在世間的遭遇和命運,理解了升沉也就好理解這句詞了。我把建功立業的希望早就淡了,只能在這低斟淺酌裡寄託希望了。  最後一句,「光陰驟,須臾又綠章臺柳」,時光過得太快了,轉眼之間柳樹又綠了,春天就要來了。

我們且拋開作者那些「功名未就、年華老去、鬱郁不得志」的感懷,單從字面上看這首詞,它是真美啊!  詞中有雲橫霧鎖、有雪壓霜欺,有大江東去、有碧波千裡,有梅香撲面、有酒香撲鼻,還有似乎遙遙在望的章臺柳色,雖然身在寒冬,但仿佛已經看見了春天的影子。這個冬至日,配這樣一首詞,完美!

再讓我們複習一遍吧,因為其實我也沒有背下來呢。這一篇文章,我只打算推薦這一首詞了,因為把它的意思搞明白,已經讓我耗盡了洪荒之力!我要歇歇了。

 

雲覆衡茅霜雪後。風吹江面青羅皺。鏡裡功名愁裡瘦。閒袖手。去年長至今年又。  梅逼玉肌春欲透。小槽新壓冰澌溜。好把升沉分付酒。光陰驟。須臾又綠章臺柳。

冬至安好!

(文中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特別鳴謝)

感謝分享點讚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冬至
    《詠廿四氣詩 冬至十一月中》唐代:元稹(zhěn)二氣俱生處,周家正立年。歲星瞻北極,舜日照南天。  拜慶朝金殿,歡娛列綺筵。萬邦歌有道,誰敢動徵邊?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又稱「冬節」、「賀冬」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曆/陽曆12月21日-23日。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而南方則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等地冬至習慣叫做數九,流行過數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 給冬至裡的考研人 二十四節氣漢譯英其實很簡單
    今年的冬至將在12 月21日來臨。冬至的「至」,代表極致,因為一年中的這一天,北半球黑夜時間最長。談到冬至,一些人在想是不是該吃頓餃子?另一些人在想難道不是立冬吃餃子嗎?考研小夥伴則心中一驚——「冬至」用英語怎麼說來著?
  • 2020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 今年二十四節氣時間表
    導語:我國是農業大國,因此曆法很多時候是為了服務農業生產而建立的,我們現在熟悉的二十四節氣就是這樣的曆法,它記錄四季輪迴,也反應氣候物候的變化,同時也揭示了農業生產的時間規律。今天我們就走進二十四節氣,看看今年二十四節氣時間表。下面就有一份2020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請查收。
  • 「立春」「冬至」誰才是二十四節氣之首
    新近有學者對二十四節氣排序方法提出疑問,表示以春季立春為首、以大寒為尾的排序方法錯誤,應當以冬季的冬至為首,以大雪為尾。那麼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排序是否正確呢?河南省登封市二十四節氣代表性傳承人呂宏軍說:「出現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說法,源自《淮南子》等書的記載。
  • 農曆二十四節氣之夏至:日至長而影至短,夏至有雨三伏熱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中國在很長時間內,都是農業社會,有著悠久的農業生產歷史。二十四節氣之夏至農曆是根據月相的變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變化為一月,參考太陽回歸年為一年的長度,並且通過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及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
  • 二十四節氣之冬至:冬至習俗你知多少?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又稱「冬節」,在我們古時候,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漂泊在外地的人們到了這個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以「年終有歸宿」就是這麼來的。
  • 「立春」「冬至」誰才是二十四節氣之首 -唐山廣電網
    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新近有學者對二十四節氣排序方法提出疑問,表示以春季立春為首、以大寒為尾的排序方法錯誤,應當以冬季的冬至為首,以大雪為尾。那麼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排序是否正確呢?河南省登封市二十四節氣代表性傳承人呂宏軍說:「出現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說法,源自《淮南子》等書的記載。
  • 《淮南子》與二十四節氣的創立
    日短,指冬至。《左傳·昭公十七年》載:「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用玄鳥、伯趙、青鳥、丹鳥,代表四季。《呂氏春秋》中有立春、日夜分(春分)、立夏、日長至(夏至)、立秋、日夜分(秋分)、立冬、日短至(冬至)、雨水、白露等10個節氣。先秦時期,諸侯混戰,天下動亂,科研條件有限,二十四節氣的體系和名稱尚未確立,屬於前期研究階段。
  • 被列入人類遺產名錄的(二十四節氣)、夏至與冬至十年時間點
    二十四節氣,是指幹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於中國先秦時期就已經訂立、到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
  •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的講究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介紹解釋
    在我國民間,流傳著不少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歌謠,有一首說:「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正好將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一一概括。那麼,二十四節氣的命名有什麼講究呢?讓我們來了解吧。
  • 中國二十四節氣解讀
    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即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陽曆範疇。
  • 二十四節氣:大自然時間變化的秘密
    古代中國人用一種很簡單的方法,精確地發現了年的周期,同時發現了冬至和夏至這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並逐漸發展成二十四節氣。1殷商先民就已經發現了冬至「冬至」一詞,古人解釋說:「至有三義,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至。」
  •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2016年11月30日,在國際氣象界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名錄。歷史上,我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一篇名叫「四方風」的甲骨文出自約公元前1200年的殷朝時期。四個方向的風,反映了春分與秋分、夏至與冬至以及四季的變化。
  • 二十四節氣有哪些?你都知道嗎?二十四節氣插畫
    作為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至0℃以上。南方沿江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時數也有了明顯的增加。春分是指二十四節氣之一,即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時。於公曆3月20日或3月21日交節。
  • 今年冬至為何比往年早一天
    冬至一般出現在陽曆12月22日,而今年12月21日20時04分,太陽垂直射向南半球南回歸線,在我國24個節氣中,這天就被稱為「冬至」,因此今年冬至要比常年提早一天。據廣東天文學會常務理事李建基解釋,從今年起至本世紀末,凡閏年(陽曆2月有29天)的冬至,日期都在12月21日,今後冬至日期在12月21日將會越來越多,甚至會出現連續12年的冬至日期都在12月21日(2088年至2099年)。
  • 涵義極其複雜的「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形成的
    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詩中描寫的是農民在芒種耕作的情形,從中可以看出二十四節氣的重要性。事實上,節氣誕生於2000多年前,在勞動人民的摸索和改進下,才有了如今的模樣。農事催生節氣二十四節氣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翻開史冊,先秦《尚書·堯典》中即有「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記載,相當於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 《周禮》中有「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時之敘」「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奏之」的表述,明確提出了冬至和夏至。
  • 二十四節氣是何人所創,距今有多少年了?
    「二十四節氣」,肯定不是哪一個或者哪幾個人單獨創立的。最簡單也最有說服力的證據,就是儘管「二十四節氣」的全部名稱,在西漢才見於古籍記載,但最晚在戰國時期,這一系統已全部形成了。進一步說,「二十四節氣」的雛形,要前推至距今6000年以前。
  • 二十四節氣之溯源(圖)
    在被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周年之際,新報請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曾獲天津市科技傳播終身成就獎、天文科普教育家趙之珩和大家解析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起源、曆法的關係以及劃分。新報記者 梁爽  — 二十四節氣起源和三種曆法 —  二十四節氣的起源,還要從當今世界通用的三種曆法說起:分別為陽曆、陰曆、陰陽合曆。
  • 古人問天的智慧——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在高速現代化的今天,早已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與作用,成為日期上的附註。但「二十四節氣」申遺的成功再度喚醒了這一被日漸淡忘的傳統文化。在《尚書·堯典》中就提出了「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概念,即我們現在所說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隨著農業生產和天文觀測的發展,到了戰國末期,《呂氏春秋》中又引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四個節氣。由此,傳統意義上的四時八節已經被初步確立。至漢朝,二十四節氣逐漸完善,史書中也多有提及,如:《淮南子·天文訓》中對二十四節氣有較為詳細的記述:「十五日為一節,以生二十四時之變。鬥指子,則冬至,音比黃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