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9日訊/
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卡內基梅隆大學和美國國家標準技術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易於使用的靈敏的高通量的方法,用於確定由CRISPR-Cas9等基因組編輯器引起的非預期的DNA雙鏈斷裂的位置。他們將這種方法稱為CHANGE-seq(Circularization for High-throughput Analysis of Nuclease Genome-wide Effects by Sequencing)。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上,論文標題為「CHANGE-seq reveals genetic and epigenetic effects on CRISPR–Cas9 genome-wide activity」。
圖片來自Nature Biotechnology, 2020, doi:10.1038/s41587-020-0555-7。
CRISPR-Cas核酸酶是一種變革性的基因組編輯技術,已經被廣泛地應用於研究,並被作為未來治療學的基礎進行研究。雖然基因組編輯在改善癌症、鐮狀細胞疾病和其他疾病的治療方面有著巨大的前景,但在篩選高度特異性靶點方面仍然具有挑戰性。影響非預期脫靶活性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
論文通訊作者、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的Shengdar Tsai博士說,「CHANGE-seq是第一個真正可擴展的用於闡明CRISPR-Cas核酸酶的非預期活性的方法。有了這種方法,科學家們如今可以快速挑選出最好的、最安全的基因組編輯和靶點,用於治療性編輯,比如用於治療鐮狀細胞疾病和用於癌症免疫療法。」
一種個性化工具每個人的基因組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些差異會導致患有同樣疾病的人對治療的反應各不相同。因此,擁有可以應用於個體基因組的方法來更好地研究和了解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
論文第一作者、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的Cicera Lazzarotto博士說,「CHANGE-seq可以用來幫助確定人類遺傳變異對基因組編輯活性的影響。我們發現,個體
遺傳變異會強烈影響體外的非預期基因組編輯活性。」
CHANGE-seq的簡單性使得它能夠快速應用於任何基因組DNA來源。此外,CHANGE-seq分析許多樣本的能力使得這些研究人員能夠產生一個大型數據集,他們使用該數據集來訓練機器學習算法,以準確預測非預期活性。
利用這一資源,他們能夠確定與基因組編輯的高特異性靶標相關的簡單指標。結果顯示,高活性和特異性的位點是獨立的,這表明使用CHANGE-seq可以找到同時具有這兩種特性的理想靶標。
論文共同作者、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的Yong Cheng博士說,「CHANGE-seq使我們能夠以前所未有的規模研究
遺傳因素和表觀基因組因素對人類原代T細胞中基因組編輯活性的影響。」(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Cicera R. Lazzarotto et al. CHANGE-seq reveals genetic and epigenetic effects on CRISPR–Cas9 genome-wide activity. Nature Biotechnology, 2020, doi:10.1038/s41587-020-0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