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良格剛回國時鏽跡斑斑,船底布滿一噁心物質,原因讓人心酸

2021-01-15 兵器視頻

我國的第一艘航母「遼寧號」,前身是「瓦良格」號,從烏克蘭手中購入,歷經一年零四個月的漫長日子,才抵達中國,整個航行途中,瓦良格號被退回黑海,穿越海峽時又被土耳其攔截,在希臘的擔保下,我們答應了土耳其20個苛刻條件,最終才得以放行。

據官方數據透露,「瓦良格」在海上航行1.52萬公裡,漂泊123天,於2002年抵達中國,然而,看了剛到中國的「瓦良格」號,讓人頭皮發麻,船體破敗不堪,被大量的海洋生物腐蝕掉,布滿「海鮮」,這是為何?

購買「瓦良格」號的計劃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已經被提出,起初是西方國家不同意我國購買,命令烏克蘭將全部核心設備拆除,這筆交易才得以進行下去。在歸國途中,又遇到土耳其百般刁難。

凡事都需要一個理由,土耳其的阻止亦是如此,他們給出的理由是「船體過大,可能會對海峽內其他船隻及設備造成危險」,這樣冠冕堂皇的話誰都能看出是藉口,隨後,土耳其暴露了扣留「瓦良格」的真實目的,想藉機敲詐一筆,向中國提出繳納10億美金保證金的要求。

與土耳其多次交涉後,「瓦良格」終於回國,當我們看到它時,已經不是我們想像那般華麗,船底都是淤泥,大量水母、微生物等產生的黏液附在船底,還有一股生鏽的味道,因為「瓦良格」已沒有動力系統,是被拖回國的。

我們都知道,海洋中有些生物是靠附在觸礁巖石上的,同時也會依附在船底,在黑海被困的「瓦良格」號自然難逃厄運,船底被一些海藻以及藤壺等生物依附,類似於巖石一樣的物質粘在上面,時間長了會發出陣陣惡臭,不僅視覺上產生衝擊,對人類的嗅覺也是一大挑戰。

為了清理這些「物質」,我國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有很多黑色且散發異味的黑底生物非常堅硬,處理起來很麻煩,僅憑外力會對船本身造成傷害,所以工作人員異常小心,用工具一點一點刮下來。

對於當時的我國來說,「瓦良格」是我們花費了巨大代價獲得的,更像一件珍寶,是我們買來的珍貴技術,儘管它的內部系統都已經遭到破壞,戰鬥序列也被拆除,但我們堅信,「瓦良格」上有我們需要學習的東西,憑著這一堅定的信念,我們造出了「遼寧艦」,擁有了第一艘國產航母。之後,國家用6年時間對「瓦良格」進行修復,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霸氣威武的樣子。

相關焦點

  • 瓦良格回國前圖片曝光!船底附著一大坨東西,看完噁心得吃不下飯
    大家都知道,咱中國第一艘航母的前身就是瓦良格號,它在到達中國的時候還發生了一件小插曲:由於瓦良格雖然沒怎麼使用,已經泡在海裡好多年了,根據媒體的報導,瓦良格回國前的照片曝光,可以說留下了歷史沉重的痕跡。它的船底覆蓋了很多髒東西,看完讓人噁心得吃不下飯。
  • 土耳其為何禁止中國瓦良格回國,一開口就要10億美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陸續購買了包括「瓦良格」號的四艘外國航母,但其餘航母都幾乎過於老舊和損毀到不能使用,唯獨「瓦良格」號設計理念較先進,被改造為遼寧號在中國海軍服役。目前遼寧號已經服役了幾年,但中國人購買它時卻是受到了百般阻撓。1991年底,盛極一時的蘇聯如同末路的太陽般轟然落地,蘇聯的黑海造船廠中,停泊在船臺上的「瓦良格」號僅完成70%工程便停滯。
  • 遼寧艦回國時發生了什麼?船底掛大量黑色噁心物,土耳其實在過分
    這麼長的運送時間,不得不讓人好奇遼寧艦回國時發生了什麼?遼寧艦一開始叫做「瓦格良」號,「瓦格良」是一艘中型常規動力航母,由蘇聯建造,當蘇聯建造了68%的時候,面臨解體後擱置,烏克蘭宣布獨立後被劃分為烏克蘭財產。
  • 航母船底長期不清理有多恐怖?一組圖告訴你答案,噁心得吃不下飯
    航空母艦作為最大的海上作戰平臺,從發明創造到成型已經有百年的歷史,沒有任何一款軍艦可以撼動其海上霸主的地位。因此,各國海軍對於擁有航空母艦,也都趨之若鶩。然而對於航空母艦來說,卻並不是任何一個國家都能夠養得起的。
  • 太陽系又有新發現:一顆夭折的行星,現已鏽跡斑斑
    一般來說,在太陽系的初期,行星的「發育成長」過程會是:厚厚的塵埃和氣體雲——粘在一起星雲物質當星雲中的物質開始黏在一起,並在靜電和引力的作用下,讓其不斷吸納其軌道附近的物質,變得越來越大。而與此同時,它內部也在分層分化的生長,它們會變熱並有點濃稠融融狀,這樣物質就可以移動了。
  • 奮豆化身「蒸汽機器人」卻鏽跡斑斑?氧化反應竟是致命弱點!
    導語:在星太奇的故事設定當中,奮豆總是在周末找山中的師父學習,每次回來後都會學習新的技能,但往往在展示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修行的缺點,而這次奮豆變成的機器人瞬間鏽跡斑斑又是為何呢?奮豆化身「蒸汽機器人」卻鏽跡斑斑?氧化反應竟是致命弱點!
  • 太陽系又有新發現:一顆夭折的行星,現已鏽跡斑斑!
    一般來說,在太陽系的初期,行星的「發育成長」過程會是:厚厚的塵埃和氣體雲——粘在一起星雲物質——原行星——行星。當星雲中的物質開始黏在一起,並在靜電和引力的作用下,讓其不斷吸納其軌道附近的物質,變得越來越大。而與此同時,它內部也在分層分化的生長,它們會變熱並有點濃稠融融狀,這樣物質就可以移動了。巖心過程,會讓密度較大的材料向內下沉到物體的中心,而密度較小的材料向外上升。
  • 國外稱之為「鏽跡斑斑的帝王蛾」
    李迪 科技日報記者 雍黎記者27日從四川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獲悉,該博物館館長趙力於12月3日去四川崇州鞍子河自然保護區雞冠山的路上意外發現了一種珍稀蛾類,近日經過甄別認定該物種曾在印度出現過,被印度的自然保護組織稱為「鏽跡斑斑的帝王蛾」。這是我國首次記錄該物種。
  • 世界上最「詭異」的沉船,現身沙漠鏽跡斑斑,事實真相至今是謎!
    人類對於海洋和沙漠的探索從未停止,這種神秘感讓人都對這兩個地方滿懷敬畏之心。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沙漠就是可怕的代名詞,誰也不知道這裡會發生什麼,在乾燥炎熱的沙漠中很難可以找到人來賴以生存的水資源,所以鮮少有人會選擇獨自去沙漠探險。
  • 世界上僅存的蒸汽機,雖然鏽跡斑斑卻仍然運行著,就在新疆!
    蒸汽機相信大家都知道,這是在17世紀末發明出來的,直到20世紀初,它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動機,後來才被更先進的內燃機等替代,到了現在,蒸汽機也成為了古董,不過在我國新疆的一個偏遠小鎮上,仍有蒸汽機存在,因為十分罕見的原因,吸引了很多國內外的遊客來此打卡,聆聽蒸汽火車特有的汽笛聲。
  • 曾是世界第一望遠鏡天眼,如今鏽跡斑斑,淪落成大型垃圾場!
    曾是世界第一望遠鏡天眼,如今鏽跡斑斑,淪落成大型垃圾場! 曾是世界第一望遠鏡天眼,如今鏽跡斑斑,淪落成大型垃圾場!各位看官你們對此怎麼看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評論!
  • 2400多年的前的越王勾踐劍、寒光四射、為何沒有一點鏽跡?
    回國之後,趁吳國城內空虛,攻入吳國都城,滅掉了吳國。而這把埋藏2400多年的青銅劍,就是越王勾踐的自作用劍,最後也隨著勾踐一起下葬。這把劍被考古人員發現後,拿出了這把劍,出現了驚人的一幕,這把劍寒光刺眼,劍身上沒有一點鏽跡,考古學家甚至以為是外星文化的產物,直到劍身上的八個字揭曉了答案,「越王勾踐,自作用劍」。但是這把劍為什麼保存的這麼完整一點鏽跡都沒有?
  • 國外稱之為「鏽跡斑斑的帝王蛾」
    李迪 科技日報記者 雍黎記者27日從四川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獲悉,該博物館館長趙力於12月3日去四川崇州鞍子河自然保護區雞冠山的路上意外發現了一種珍稀蛾類,近日經過甄別認定該物種曾在印度出現過,被印度的自然保護組織稱為「鏽跡斑斑的帝王蛾」。這是我國首次記錄該物種。
  • 已查到根本原因,卻一點辦法都沒有
    毫無疑問,遼寧艦作為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對海軍而言具備了不一樣的意義,同時也讓我國成功成為航母國家之一,不過自從遼寧艦航母服役給海軍之後,艦上工作人員就會發現一件奇怪的事情,那就是每當遼寧艦航母出動執行任務時,身後總會出現一大群鯊魚跟著,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曾經的「天眼」,如今鏽跡斑斑,像個大垃圾場
    由於年久失修,缺少維護經費,這座曾經世界第一的射電望遠鏡,如今鏽跡斑斑,像個大垃圾場。隨著美國天眼的落幕,中國的天眼卻一天天的在崛起。但這項超級工程,一直都飽受科學家爭議。
  • 曾是「世界天眼」的射電望遠鏡,如今卻鏽跡斑斑,宛如巨型垃圾場
    然而時過境遷,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已鏽跡斑斑,像一個巨型垃圾場,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建立後,讓很多人對它稱讚不已。與此同時,它也引起了世人的注意,有不少人從世界各地趕去波多黎各,就為看一眼舉世聞名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
  • 曾是「世界天眼」的射電望遠鏡,如今卻鏽跡斑斑,宛如巨型垃圾場!
    然而時過境遷,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已鏽跡斑斑,像一個巨型垃圾場,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建立後,讓很多人對它稱讚不已。 與此同時,它也引起了世人的注意,有不少人從世界各地趕去波多黎各,就為看一眼舉世聞名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
  • 曾經的世界「天眼」射電望遠鏡,如今鏽跡斑斑像「廢棄垃圾場」
    說起「天眼」,現在很多人都可能想到的是位於我國貴州省的射電望遠鏡FAST,FAST射電望遠鏡由天文學家南仁東於1994年提出構想,歷時22年建成,於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這個射電望遠鏡是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主導建設,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射電望遠鏡,其口徑達到500米,是目前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
  • 它曾是世界最大「天眼」,鋼纜再次斷裂,鏽跡斑斑,像個垃圾場
    之所以會有點熟悉,那是因為我們國家的500米口徑「天眼」就是一款非常先進、靈敏度非常高的射電望遠鏡。而之所以會感到有一些陌生,這是因為我們很少會接觸到這些射電望遠鏡,我們平常使用到的望遠鏡一般都是光學望遠鏡,即將遠處的可見光景象「拉近」到我們的眼前。而射電望遠鏡不同,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那些不可見光的景象,即肉眼沒法看到的景象。
  • 曾是地球上最大「天眼」,直徑達350米,如今卻雜草叢生鏽跡斑斑
    而在今年的一月,一個消息同樣讓人感到振奮,我國國家天文臺研發設計的「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通過驗收,正式投入使用。 而阿雷西博,才是我們接下來要講的主角,這與國內的天文望遠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昔日光輝的它,曾經是世界上最大「天眼」,直徑達到了350米,如今卻已經是雜草叢生鏽跡斑斑。一切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