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各地多地震,地殼活動頻繁,會不會出現更大的地震?專家一席話讓...

2020-12-01 騰訊網

地震活動的暫時增加或減少是地震率正常波動的一部分。世界範圍內的上升或下降都不是大地震即將來臨的積極跡象。 近年來地震的數量越來越多,不是因為地震越來越多,而是因為地震儀器越來越多,越來越先進,它們能夠記錄更多輕微的地震。國家地震信息中心現在每年大約有20000次地震,或者每天大約55次。

地球在千瘡百孔中,最後的呻吟聲是來自人類,這恐怕是人類始料未及的。燃燒了半年之久的澳大利亞大火,終於在今年的2月16日熄滅,超過6萬億動物死於這場森林火災,給自然界的生物鏈帶來顛覆。而40萬公頃森林燃燒釋放出的5億噸二氧化碳,科學家確認需要地球130年才能完全吸收,讓人恐懼的是,百萬隻蝙蝠無家可歸,瘋狂飛入各大城市。

由於地震在產生機理上的複雜性,從應力孕育到積聚、積聚的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還很難全面準確地掌握,同時加上對地殼深處的探測能力有限,不能精準地對地球內部發展演化進行模擬和觀測,因此對於地震的評估和預測能力水平還處於比較初級的階段,目前世界各國做的還是中長期預測為主,也就是對地震帶的發展演化、大致的空間分布和時間規律做出定量的估測,對於鎖定時間、鎖定區域、鎖定強度的短期精準預測,現有技術水平還遠遠達不到。

相關焦點

  • 地震專家分析世界地震頻繁發生原因
    今年以來,世界各地頻繁發生強烈地震,給人們帶來恐慌與不安。除了阿爾及利亞、日本、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外,中國特別是中國的臺灣地區也是頻頻發生。那麼今年為什麼地震會這麼頻繁?還有沒有大的地震發生?就相關問題,本臺記者陳小清採訪了地震學家張少泉教授。
  • 北京市地震局:此次唐山地震不會對北京的地殼應力應變和地震活動...
    據北京市地震局微博消息,為回應公眾關切,北京市地震局對此次唐山地震進行專家解讀。問題一:此次地震對北京的波及影響是什麼情況?答:該地震造成北京全市有感,其中東部的平谷、順義、通州等地區震感較為強烈,儀器記錄的最大地震烈度為III度,出現在平谷區東高村鎮、馬昌營鎮、鎮羅營鎮和順義區龍灣屯鎮,未造成明顯震害和人員生命財產損失。事實上,北京的抗震設防烈度為Ⅷ度,遠高於此次地震對北京的影響烈度,所以本次地震不會對北京的房屋設施造成影響。問題二:此次地震的背景是什麼情況?
  • 地震和火山的原因是什麼?如果沒了地震地球會怎樣?
    火山與地震是地球活動的正常模式,它說明地球依然是一顆充滿活力的星球。究其根源,皆是因為地球有一顆炙熱的心。地球一直處于震動模式我們的地球每天都會發生大大小小的地震,一般來說震級小於3級的地震我們感覺不到,所以3級以下的地震被稱為無感地震,但分布在各地的地震儀可以監測出來。
  • 世界各地地震近期頻發,專家稱正常預期之內,不必過分憂慮
    最近幾周世界各地陸續發生了震級不小的地震,來自美國南加州和菲律賓的人們傷亡慘重。專家警告說,可能還會有更多的地震發生。事實上我們發現,發生地震的這兩個地區都位於容易發生地震的「火環帶」上,火環帶又稱環太平洋地震帶。
  • 為什麼近幾年感覺地震這麼頻繁?
    有人說,對地震的恐慌來自對地震的不了解。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地震的真面目。1、為什麼近幾年感覺地震這麼頻繁?現在處於全球地震活動高發期嗎?有傳言說,目前地球進入了8級地震活動的高發期,並且這一態勢可能還將持續。這個說法有道理嗎?專家認為,地震本身就是地球的板塊運動,它是一種自然規律,頻繁與否很難下結論。
  • 東京大地震不可避免,徵兆頻繁,專家警告:地震近期到來
    自從進入2月份以來,日本關東地區接連發生地震,雖然地震規模不大,但頻繁到來的小規模地震還是讓日本民眾十分擔憂。日本民眾的擔憂其實並非不無道理,就連日本的地震專家都明確表示大地震的確真的會發生,而且發生的概率極高!
  • 專家稱近期地殼雖活動頻繁 但仍屬於正常範圍
    專家稱近期地殼雖活動頻繁 但仍屬於正常範圍 來源:人民網 2010年04月26日15:13   最近,全球發生多起震級較高的地震,同時還有火山噴發。
  • 揭秘為何青藏高原周邊多地震? 地殼活動頻繁原因是在這兒
    如果你去擠壓一塊橡皮泥,在擠壓的方向上橡皮泥會縮短,兩側會被擠出。對於青藏高原來說,也有類似的效應。來自南方的力量一直往北壓去,但是北方也存在同樣堅硬的地塊,比如華北板塊、塔裡木板塊等。在這些堅硬板塊的阻擋下,青藏高原內部的物質開始向兩側運動。利用GPS數據對青藏高原及喜馬拉雅山兩側板塊運動的研究發現,印度板塊目前正以每年30多毫米的速度向北移動。
  • 地震是因為地殼活動,那麼地核冷卻,地球的地震會消失嗎?
    引言:最近,中國很多的地方都出現了地震的現象。還有很多不在地震帶上的城市都出現了地震的現象,比如說廣西,廣東等。眾所周知,地震的原因是地殼板塊運動。那麼如果地球有一天地核停止加熱,開始冷卻,那麼地球就不會地震了嗎?
  • 南京現疑似「地震雲」 專家稱為「濃積雲」(圖)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很多市民開始擔心江蘇境內是否會發生大地震。為此,記者特意採訪了江蘇省地震局的專家。專家告訴記者,「江蘇近期將發生大地震」的說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純屬謠傳。專家告訴記者,一般來說,破壞性地震其原地復發周期在3000餘年左右。因為在1668年到現在的短短的300多年時間內,地殼不可能再次集聚這麼大能量。所以說,在千年內江蘇再次發生這麼大的破壞性地震,其概率是非常小的。專家表示,處於地震帶,說明這個地方是地震多發地,但並不能說明這個地方近期一定會發生破壞性地震,市民沒有必要恐慌。
  • 全國多地出現「地震雲」,是地震預兆?專家:不能作為地震預判依據
    昨晚21時19分,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昨天上午,有網友在西安、鄭州等地拍到放射狀、肋骨狀的雲,並發在微信朋友圈中。與圖片一同發布的文字稱:「今早天邊忽現奇異景象,放射雲,恐有不祥之兆,搜索百度,得知或為地震前兆,親友需警惕」。地震發生後,不少人把不同地區拍攝到的「地震雲」與地震聯繫到一起。
  • 上半年中國大陸地震活動頻繁 比去年趨勢增強
    中新社北京九月四日電(記者龍劍武)中國地震局辦公室主任、新聞發言人李強華今天在此間說,今年上半年,中國大陸地震活動比較頻繁,地震活動趨勢比去年明顯增強。  李強華在國務院新聞辦的記者招待會上介紹說,去年,中國大陸地區五級以上地震是九次。今年大陸地區發生二十二次五級以上地震,基本上發生在西藏、新疆、內蒙古、雲南、青海地區。
  • 馬裡亞納海溝地殼出現異動,日本卻有些害怕,可能會有大地震!
    文/仗劍走天涯馬裡亞納海溝地殼出現異動,日本卻有些害怕,可能會有大地震!日本是一個非常不容易的國家,由於它的自然地理位置的影響,導致著日本國內的資源根本就不夠日本國民的使用,並且地震,火山爆發的一些自然災害也頻繁都會出現。甚至隨著如今海平面不斷上升的這種災難的影響,日本最後會不會消失在世界,也都是有可能的。
  • 疫情下的日本真的地震了,專家預測未來會出現9.1級大地震海嘯
    日本地震專家曾表示,在未來30年之內,日本很可能會發生一次9.1級的特大地震,死傷或許會超過32萬人。然而近日就有日本漁民在出海的時候發現了地震魚,這使得當地民眾都感到十分恐慌。畢竟在2011年的大地震發生之前,這些地震魚就出現在了周邊海域。
  • 地震是因為地殼運動,那為什麼地殼會運動?地震又是怎麼形成的?
    我們常常說地震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也知道位於板塊交界地帶容易發生地震,但是我們不知道地殼究竟是怎麼運動的?也不知道地殼為什麼要運動。關於這點,我們要知其然還要知所以然,今天就好好了解一下,地殼究竟是怎麼運動的。地殼是怎麼運動的?地殼之所以會運動,和地球的構造有關。
  • 日本專家:今年將有兩次大地震 或許會達9.3級駐日美軍:隨時撤離
    眾所周知日本是個地震多發的國家,日本的地理位置相當較為特殊,位於各大板塊的交界處,這裡的地殼活動向來頻繁,因此很容易發生地震。今年將有兩次大地震為了應對地震問題,日本在每個城市內都安裝了地震預警處理裝置,另外,日本房屋建設時,也更加注重房屋的防震功能。
  • 地震後還可能有更大的地震嗎?為什麼科學家說地震是自然現象?
    為什麼有的地震破壞力很大,而科學家卻說地震是自然現象?地震後還可能有更大的地震嗎?事實上,地球每天發生的地震平均可以超過一萬次以上,只不過由於距離、位置和程度不同,導致了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沒有被人體覺察到。
  • 陝西、山東、新疆接連發生,為什麼我們感覺地震頻繁了呢?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現在各地發生小地震的新聞經常可見。12月15日凌晨,山西榆林發生2.6級地震;12月14日凌晨,山東地震臺網測定,在煙臺市蓬萊區海域連續發生三次小地震,地震級別分別為:M2.3級、M3.0級、M3.2級。
  • 為什麼有人說四川省地震比較多呢?尤其是汶川發生地震以後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石蘭為什麼汶川地震以後,四川省地震比較多?事實是怎樣的?之所以不少人會覺得四川頻繁發生地震是從汶川地震開始,主要是因為之前所發生的較大震級的地震距離現在的時間相對較為久遠,而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大多都已經不在這個世界和三個。川內有記錄的5到6級地震有21次,6到7級地震8次,7到8級地震6次。
  • 地震,為什麼不能提前預報?近期地震很頻繁?真相在這裡!
    「眾所周知,地震後出現降雨的概率比較大,較強降雨天氣會加重震區次生災害的發生。震後,由於震區山體有所鬆動,房屋結構遭到破壞,強降雨易引發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張曉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