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恩的「概率解釋」,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和玻爾的「互補原理」是「量子論」「哥本哈根派」的三大支柱。某種意義上,「量子論」也「坍縮」了經典物理理論,甚至人生哲學的支柱:決定論,因果觀,不一而足。
我卻覺得沒什麼不好。
所謂概率解釋,簡言之,是指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是無法同時確認的,只能以某種概率來估算。WTF? 當你確定粒子的位置時無法確定它的速度?當你確定它的速度時無法確定它的位置?Word天,那我豈不是永遠找不到你?稍感欣慰的是,速度和位置的組合是以一定的概率出現的。我們不能確定,卻可以去猜度。所以,不要嘲笑有人說「明天的降雨概率不低於80%」,不要反感有人說「人民幣貶值是大概率事件」。在中觀世界裡,概率解釋亦是應有之義。
命運其實也是一個概率。兩個粒子相遇,卻決定性地改變兩個粒子的(人生)軌跡。這是一種偶然,也是一種確定。偶然的是相遇,確定的是兩個粒子的軌跡都發生了改變。即使現在一切都不如你意,你仍然有很小的概率改變際遇,仍然有那1%的機會。實際上,我們的出生,我們的選擇,我們的決定,都是在和概率論共舞,抑或鬥爭?
是的,沒錯,過去的發生你大可以歸咎於大概率的命運。但是,在你的世界發現那個多向的時間箭頭之前(意味著我們可以重回過去),享受你的那個已經發生的概率吧。對於未來,我們可以繼續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的概率,只要你選擇去做那一次碰撞。
不確定性原理的核心在於我們的觀察影響到實驗的結果,任何基於觀測得出的結論都是不確定的(想想薛丁格的貓吧。。。)。以波粒二象性為例,光的本質是粒子,還是波,取決與我們的觀測方式,但是在我們的觀測它之前,它什麼都不是(WTF?什麼都不是,是幽靈嗎?)。推衍來看,對於量子這樣的微觀世界來說,人作為一個觀察者實在太大,宛如無處不在的先知,用巨大的顯微鏡看一隻螞蟻,調整焦距帶來的風都會把螞蟻吹走,但是我們不能得出結論螞蟻會飛。換成中觀的世界為例,仿佛用一個太陽大小的顯微鏡觀察一個人,當這個顯微鏡駕在我們頭上,整個地球的軌道都會偏移,遑論這個人的行為?
換個角度思考,當我們嘗試自我觀察的時候,有誰能證明那個意識中的我,不是無限的大?如果是這樣,自我的觀察,就一定會影響到被觀察的那個自我。「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觀察來自於自我。但是如果觀察註定能帶來改變,那何樂而不為之?
所以,改變自我,從觀察自我開始,「觀自在」,作「自在觀」。
互補原理,用玻爾的原話來說,就是「一些經典概念的應用不可避免的排除另一些經典概念的應用,而這』另一些經典概念』在另一條件下又是描述現象不可或缺的;必須而且只需將所有這些既互斥又互補的概念匯集在一起,才能而且定能形成對現象的詳盡無遺的描述」。(文字遊戲?)簡言之,就是這個世界上的理論都有適用性,單一條件下都不能巨細無遺地概括真理,只有你把所有影響因素統一來看才真實。
有的人窮其一生,試圖對世界上發生的一切或者某些事情進行分析,找到背後的規律。「牛頓三大定律」,其實遠遠不止三句話,背後有海量的推導與計算,然而呈現在世人眼前的,確確是極其簡單的三個描述,婦孺可知,卻可以解讀(並且可以預測)小至蘋果,大至宇宙的運動軌跡。即便如此,過程與結論同等重要,否則無法應用。衍及我們的日常生活,很多人都在試圖總結和搜尋別人的成功規律,以為如此這般的一二三,定可以為自己複製成功,殊不知這世間的金字塔尖的比例卻是越來越小。
不要相信別人的規律,關注自己的每一個過程;然而,我們一定需要規律。所以,用自己的過程,總計自己的規律。
於是,上帝看了看我,看了看牌,笑著說:「你準備怎麼下注?」。我也笑了笑,把身邊的所有籌碼向前一推,「我All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