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內核極速老化,持續膨脹,地球將被吞沒……
為了生存,人類制定了前所未有的恢弘計劃,
驅使整個地球逃離至 4.2 光年外的新家園……
五百年的今天,地球終於順利泊入目標恆星,
抵達了新家園:半人馬座 α 星系軌道,
人類重新獲得了陽光和希望,
流浪地球計劃宣告成功,人類活了下來!
然而,故事到此並未結束,
當地球開始自轉,陽光再度普照,
冰川逐漸融化,大地重煥生機,
人類即將返回地表,重建家園,
在聯合政府的指令下,「重建地球計劃」被確立。
人類銘記災難,銘記歷史,
懷著珍惜地球,珍愛生命的信念,
開始建造新的聚居地……
一座又一座雄偉建築拔地而起,
它們不隔離於國籍、人種和膚色,
也不隔離於生物、環境和自然,
人類稱它為重生之地。
多倫多樹塔
模型來源:槃達建築(加拿大)
長期生活在充斥著鋼筋、混凝土和玻璃的地下城中,
人類渴望綠色,渴望植物,渴望陽光……
為此,傳承木材建築天分的加拿大建築師為重生之地,
建造了多倫多樹塔。
每座樹塔高 62米,共18層,住宅面積4500平,
公共區域550平,使用複合木材工藝,
大塊木板作為主要結構構件,木板包覆外立面。
每一戶設有植栽陽臺,可種植花草蔬菜,
不僅有效降低了能耗,減少了溫室氣體,
也使人類久違地再次與植物生活在一起,
生活煥發出勃勃生機,盈盈綠意,
成為聚集地的地標建築之一。
白色巨樹
模型來源:Manal Rachdi-OXO ArchitectsNL*A藤本壯介建築設計事務所
由於木材較為稀缺,為補充樹塔的不足,
人工材料建造的仿樹建築群-白色巨樹被建造,
塔樓高17層,面積10000平方米,是綜合性建築。
巨樹底層為餐廳、賣場、辦公區等公共場所,
上層則為居住區,每一戶配有私人陽臺,
區別於樹塔,白色巨樹的陽臺更寬大,
幾乎佔住宅一半的使用面積,
不僅可以種植植物,還可布置成為半戶外運動平臺,
是被溫暖陽光充分滋養的獨特空間。
巨樹內置的公寓主要有朝西的三居室和朝東南的兩居室,
為滿足不同國籍、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
居室的布局可根據住戶自定義,進行修改,
為重生之地的居民提供更民主的居所之地。
水城
模型來源:建築事務所S+PBA(泰國)
隨著「新太陽」的東升西落,全球氣溫上升,
冰川解凍,海平面也隨之上升,
海陸比從七比三,上升至九比一,全球汪洋一片。
與此同時,人口卻逐年增加,重生之地越發擁擠,
為拓展居住空間,聯合政府下令建造水城,
使部分重生之地居住區漂浮在海面上,
水城具有城市典型功能,
學校、社區、醫院等設施一應俱全,
人造陸路、飛行航線、海底隧道構成水城交通網絡,
每個區域由內致外緊密相連,
水城外與陸路相接,增強防洪力,
也增強了抵禦極端氣候的能力。
水城採取汙水過濾系統,培育水生植株,
最大化減少對水的依賴,有力於海洋生態保護。
水城居民從事水產養殖業或水生植物種植業,
為水城外其他區域居民豐富食物種類。
千院:植物博物館
模型來源:槃達建築(加拿大)2019北京園藝世博會場館設計
地球環境穩定後,
封存百年的植物基因被激活,多種植物被「復活」,
地球再次綠意盎然,百花齊放。
千院作為植物培育中心,
也作為重生之地生物教育的博物館被創建,
承擔著植物研究培育與人類教育兩大功能。
千院根據植物生長屬性被劃分為五個單元,
創造適於不同植物的生長環境,保護了植物的安全。
同時,千院區別於其他居住地緊密的建築,
更鬆散,更有「地氣」,
採用鼓勵參觀者進行探索的村莊式結構,
通過模塊化的構件組合而成,
每一建築模塊在角部與相鄰模塊連接,
形成了內部的連續空間,宛如一座植物迷宮。
北京三號地下城(博物館)
模型來源:電影《流浪地球》(中國)
雖然人類已移居地表,但地下城仍被保留。
一部分老人故土難離,不願搬離地下城,
因此地下城保留了部分居住區,
而大部分的空間變成了地下博物館,
每天都有憶苦思甜的前輩前來弔唁,
也有懷著好奇的新人類前來探索。
這裡記載著超過800年人類生命的歷史,
記錄著他們在可怖的宇宙中,頑強掙扎的堅毅身影,
這裡有英雄的墓碑,也有背叛者的告誡,
有著無數故事和傳說等待被挖掘……
From.居所之地.
以上是居所之地的小編根據一些(尚未建成)設計模型,結合《流浪地球》的設定,發出的關於未來人類聚居地的暢想,僅作娛樂。
言歸正傳,《流浪地球》是一部「硬科幻」大片式電影,其最大的亮點在於以高超的科技手段實現龐大的世界設定,在感官上達到震撼觀眾的影音效果。在這一層面,《流浪地球》毫無疑問是成功的,它讓我們看到了對地球命運的另一種預測和解讀,也理應讓我們有所警覺,這便是大片式電影的魅力。
最後,為了我們現有的居所之地,我們要再次老生常談:道路千萬條,環保第一條,不珍愛環境,地球兩行淚!
To.You
(聲明: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我們將予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