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話裡鴨子的叫法很可愛,叫鴨連連,讀起來特別像「阿里裡」,連著念叨兩句「阿里裡、阿里裡」就跟少數民族唱山歌似的。
蘇幫菜裡鴨子的名菜有八寶鴨、甫裡鴨羹、蘇州船宴裡必點的母油船鴨等等,做法一個比一個繁複精緻。我們又要請到老熟人乾隆,據說有一段時間他對八寶鴨愛的瘋狂,檔案裡記載最多時他一個月吃了40多隻鴨子,頓頓有鴨肉。
當然了估計不會全吃光,很有可能一道菜就嘗個幾口,大吃貨,哦不,大詩人,哦不,皇帝的生活就是這樣的枯燥乏味啊。在他南巡時的《江南節次照常膳底檔》裡就記載了這道名菜,在酥爛的鴨肉裡藏著遠不止八樣寶貝,糯米、青豆、慄子、蓮子、紅棗、玉米、臘肉……怎麼著也得燒煮好幾個小時,真是慢慢焐出來的好味道。
而出自甪直古鎮的甫裡鴨羹,可以說是吃鴨的另一種藝術了。相傳這是唐代詩人陸龜蒙的發明創造,用砂鍋燒燉,鴨肚裡塞上麻雀或鵪鶉或肉裹鴿蛋。燒燉後那叫一個噴香撲鼻,肉酥皮爛。
而這碗鴨羹就更極致了,《紅樓夢》裡鳳姐介紹的那道茄鯗製作工藝的繁瑣讓劉姥姥大驚失色,說做個茄子倒要十幾隻雞來配。雖然這碗鴨羹沒有那麼誇張,但也很是考究,在本來就鮮美的鴨湯汁裡加入乾貝絲,蹄筋,魚肚,春筍,香菇丁,薺菜沫,山藥片等,算是給我們體驗當年貴族飲饌生活冰山一角的機會了。
蘇州人吃個東西門道很多,頂頂要緊的還有一點就是食材。像過去吃蝦,最好的就是吳門橋下的,因為這裡水面寬闊,水流湍急,魚蝦特別肥壯。蘇州的文人美食家周瘦鵑和朋友小聚時都會囑咐,這個蝦仁必須用吳門橋下的活蝦。有時候不禁在想,美食家的嘴到底有多刁?真能嘗出來區別嗎?
吃鴨子也一樣,江南的家鴨比較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紹興麻鴨,個頭比較小,人們養殖它主要為的呢是吃它的鴨蛋;另一種就是婁門鴨(也叫蘇州大鴨),個頭大,從前蘇州人吃鴨就只認婁門鴨。
歷史上有大量養殖戶、孵坊集中在蘇州城東北婁門一帶,在護城河上經常能看見成群的鴨子。婁門鴨肉質細膩、脂肪含量也剛剛好,名氣就越來越大,坊間傳說連毛主席都專門派人來蘇州了解情況。炎炎夏日,是時候來一隻鴨子解解饞了!#寵粉挑戰賽#